足少陽膽經穴位定位
1.瞳子髎: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針灸甲乙經》:在目外去眥五分。
2.聽會: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
3.上關:在耳前,下關直下,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耳前上廉起骨端,開口有孔。
4.頷厭: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針灸甲乙經》:在曲周顳颥上廉。
5.懸顱: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針灸甲乙經》:在曲周顳颥中。
6.懸厘: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3/4與下1/4交點處。《針灸甲乙經》:在曲周顳颥下廉。
7.曲鬢: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針灸甲乙經》:在耳上入發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
8.率谷:在頭部,當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角孫直上方。《針灸甲乙經》:在耳上入發際一寸五分。
9.天沖:在頭部,當耳根后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谷后0.5寸。《針灸甲乙經》:在耳上如前三分。
10.浮白: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1/3與上1/3交點處。《針灸甲乙經》:在耳后入發際一寸。
11.頭竅陰: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1/3與下1/3交點處。《針灸甲乙經》: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應手。
12.完骨: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耳后,入發際四分。
13.本神:在頭部,當前發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2/3與外1/3交點處。《針灸甲乙經》:在曲差兩傍各一寸五分,在發際。
14.陽白: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針灸甲乙經》: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15.頭臨泣: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針灸甲乙經》:當目上眥直入發際五分陷者中。
16.目窗:在頭部,當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針灸甲乙經》:在臨泣后一寸。
17.正營:在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針灸甲乙經》:在目窗后一寸。
18.承靈:在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針灸甲乙經》:在正營后一寸五分。
19.腦空:在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針灸甲乙經》:在承靈后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者中。
20.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顳颥后發際陷者中。
21.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針灸甲乙經》: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
22.淵腋:在側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腋下3寸,第4肋間隙中。《針灸甲乙經》: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
23.輒筋:在側胸部,淵腋前1寸,平乳頭,第4肋間隙中。《針灸甲乙經》: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
24.日月: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針灸甲乙經》:在期門下一寸五分。
25.京門:在側腰部,章門后1.8寸,當12肋骨游離端的下方。《針灸甲乙經》:在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脅下一寸八分。
26.帶脈: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11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針灸甲乙經》:在季脅下一寸八分。
27.五樞: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針灸甲乙經》:在帶脈下三寸。
28.維道: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前下0.5寸。《針灸甲乙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
29.居髎: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針灸甲乙經》: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
30.環跳: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針灸甲乙經》: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31.風市: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32.中瀆:在大腿外側,當風市下2寸,或腘橫紋上5寸,股外肌與股二頭肌之間。《針灸甲乙經》: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者中。
33.膝陽關:在膝外側,當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者中。
34.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膝下一寸,胻外廉陷者中。
35.陽交: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針灸甲乙經》: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
36.外丘: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針灸甲乙經》:在外踝上七寸。
37.光明: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五寸。
38.陽輔: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
39.懸鐘: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
40.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
41.足臨泣: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跖趾關節)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后間陷者中,去俠溪一寸五分。
42.地五會: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跖趾關節)的后方,第4、5趾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針灸甲乙經》: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后間陷者中。
43.俠溪: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者中。
44.足竅陰:在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針灸甲乙經》: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