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性骨折害人匪淺,一定要讓第一次成為最后一次!
作者: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 周斌
來源: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骨質疏松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最嚴重的后果,其常見部位包括脊椎、髖部、橈骨遠端等。
一旦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危害性很大——致殘率及病死率高、再發骨折風險高。今年4月召開的“世界骨質疏松癥、骨關節炎和骨骼肌疾病大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首次骨質疏松性骨折后,1年內再次骨折風險增加3倍,而首次骨折10年后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比沒有發生過骨折的人群高2倍。
國內診療現狀如何?不忍直視!
骨質疏松性骨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社會經濟負擔沉重,但是目前醫護人員對骨質疏松癥和骨質疏松性骨折的認知不足,醫患雙方重視度均不夠,大量的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仍未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及抗骨質疏松治療。
骨折了該怎么辦?
骨質疏松性骨折有全程管理模式,即圍骨折期管理和長期抗骨質疏松管理。
1、圍骨折期管理
治療原則:骨質疏松性骨折圍骨折期除進行常規的外科治療外,需要同時緩解疼痛,減少患者的制動時間,抑制快速骨丟失,提高骨強度,并積極治療骨質疏松癥,預防再發骨折。
(1)骨折術后疼痛及骨丟失管理:由于患者在圍骨折期需要制動,增加了廢用性骨質疏松的危險,將進一步加重骨丟失。因此骨折后需要迅速有效地止痛, 盡快恢復患者活動能力, 避免由于長時間制動而造成持續性骨丟失。
(2)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骨質疏松圍骨折期應進行積極的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改善骨質量,提高骨強度,避免患者陷入“骨折-快速骨丟失-再骨折”的惡性循環中。抗骨質疏松藥物有很多種,作用機制也各異,主要包括以抑制骨吸收為主,或以促進骨形成為主,以及一些具有多重作用機制的藥物(見下表)。
2、長期抗骨質疏松管理
治療原則:抗骨質疏松治療是持久的任務,必須重視長期的抗骨質疏松治療,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預防再骨折的發生。
(1)調整生活方式:除遵循一般的術后康復規律如功能鍛煉以外,還需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攝入富含維生素D、鈣、低鈉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膳食,避免嗜煙、酗酒,慎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等。
(2)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同時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可降低骨質疏松性骨折風險。目前我國營養學會推薦,如果飲食中鈣供給不足可選用鈣劑補充,絕經后婦女和老年人鈣攝入推薦量為1000mg/d,維生素D推薦劑量為400~800IU/d。
(3)預防跌倒:大多數骨質疏松性骨折與跌倒有關,老年人應注意加強自我保護,注意防治增加跌倒風險的疾病,避免使用影響機體平衡的藥物。適當進行運動鍛煉,增強肌肉力量,同時預防和延緩肌少癥的發生是預防再骨折的重要措施。
抗骨質疏松治療的療效評價
抗骨質疏松治療效果的骨密度評價需要較長周期,而早期可通過觀察骨轉換生化標志物了解藥物的作用效果,預測療效,增加用藥的依從性。
通常,應以術后或藥物治療前檢測作為基線值,藥物治療3~6個月后可測得骨轉換生化標志物的變化。開始抗骨質疏松治療后的1~2年復查骨密度,隨后每2年監測一次,以評價藥物治療的長期療效。每年進行身高測量,當身高降低超過2cm時應進行腰椎影像檢查,以確定是否有新發的椎體骨折。
在3~5年治療期后,基于以上指標,需要進行全面骨折風險及抗骨質疏松治療效果評估。
(注:PINP和S-CTX是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推薦的敏感性相對較好的兩個指標)
總結
骨質疏松性骨折是再發骨折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重視首次骨折,加強骨質疏松性骨折后患者的綜合管理,強調多科室合作長期隨訪、全程管理,對減少再發骨折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么做,才有希望實現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提出的目標——“讓第一次骨折成為最后一次(Stop at one, make your first break your last)”!
醫患攜手,行動起來
呵護你的骨骼,守護健康未來!
(附圖:骨質疏松性骨折后抗骨質疏松診療路徑)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質疏松學組. 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抗骨質疏松治療與管理專家共識. 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5,8(3):189-195
(本文為醫學界內分泌頻道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并標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