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痛指主要侵犯關節、肌肉、骨骼及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的疾病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疼痛。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血液循環不通暢,導致肌肉或者組織所需要的營養無法通過血液循環來輸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營養而加速老化變得僵硬,嚴重的會導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縮,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風濕分類
自身免疫性(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內分泌代謝性(如痛風)、感染性(如結核性關節炎)、退行性(如骨質增生性關節炎)、遺傳性(如褐黃病)。
風濕病可分為10大類100余種。
(1)彌漫性結締組織病:類風關(RA)、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多發性肌炎、皮肌炎(PM/DM)、硬皮病、干燥綜合征(SS)、血管炎等。
(2)伴脊柱炎的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AS)、Reiter綜合征、銀屑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等。
(3)變應性關節炎:骨關節炎。
(4)與感染有關的關節炎:直接相關: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間接引起:反應性關節炎
(5)代謝性和內分泌疾病伴發的風濕病狀態:痛風、假性痛風、淀粉樣變。
(6)腫瘤:滑膜瘤、骨軟骨瘤。
(7)神經性疾病:神經病變性關節炎、腕管綜合征、椎管狹窄等。
(8)伴有關節表現的骨、骨膜和軟骨病變。
(9)非關節性風濕病:包括纖維織炎、肌腱炎、筋膜炎。
(10)各種各樣的其他風濕癥:結節病、結節性紅斑。
關節表現:
1.關節疼痛; 2.晨僵 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后,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后方能緩解或消失。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 3.關節腫脹和壓痛 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癥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於骨性關節炎。關節腫痛;4.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
慢性炎癥疼痛
參與各種關節炎、肌炎、皮炎、內臟炎、血管炎、神經炎疼痛。臨床特點是:(1)好發于年青女性,緩慢起病。(2)伴有晨僵,活動后可減輕。(3)多有三個或三個以上關節疼痛。(4)易侵犯雙手小關節如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等。(5)關節疼痛呈對稱性。(6)對NSAIDS反應良好。(7)風濕性關節炎抗O高,類風濕關節炎往往類風濕因子高,CCP、AKA會出現陽性。
1、免疫復合物性慢性炎癥,炎癥和疼痛相連。
2、淋巴細胞介導慢性炎癥。
3、慢性炎癥的急性加重。
結晶物沉積
與全身性代謝異常有關。有的病與病變部位局部代謝異常有關。結晶物具有一定硬度、體積、直接刺激沉積部位末稍神經產生疼痛,活動時痛加重甚至止動。結晶物直接或間接激活慢性炎癥發病機制。關節痛的特點為:(1)首次發作多為單關節炎,呈非對稱性。(2)急性發作的關節劇痛,多于24—48小時內達高峰,關節周圍紅腫明顯。(3)易侵犯下肢關節如第一跖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等。(4)多于2周內消退,可反復發作。(5)X片可見軟骨下骨及骨髓內有穿鑿樣或蟲蝕樣缺損。
1、無機鹽結晶物:各種鈣鹽,產生關節鈣化、韌帶鈣化、胸膜鈣化等。
2、有機鹽結晶物:尿酸鈉鹽、二水焦磷酸鈣鹽、膽固醇、含鐵血黃素、球蛋白。
肌腱、韌帶、關節囊牽拉痛
炎癥水腫狀態的肌腱、韌帶、關節囊對牽拉力承受下降,產生牽拉痛。炎癥后疤痕攣縮的肌腱、韌帶、關節囊的柔韌度下降,不能做大幅度動作,易撕裂,拉傷,產生牽拉痛。
力線失準勞損
關節畸形后,相鄰骨力線錯位會產生橫切力、相力、旋切力,造成軟骨磨損,韌帶和肌腱慢性損傷。
軟骨和骨損傷
軟骨代謝異常是產生骨關節炎的主要原因,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進行性減少和骨質過度增生為主的慢性關節炎癥,骨質疏松可以導致骨膜刺激痛。關節病理變化可見局灶性、侵蝕性軟骨破壞、軟骨硬化、囊性變和代償性骨贅形成等。關節痛的特點:(1)多見于老年患者;(2)受累關節多為負重關節如膝、髖、腰椎等,可有關節摩擦音和彈響。(3)多為活動后疼痛,休息后可緩解。(4)關節僵硬感一般小于30分鐘。(5)常在遠端指間關節查到Heberden結節。
情感性疼痛
慢性病患者,反復治療后多懼怕疼痛或痛閾下降。如果痛閾較高,則因失去保護性反應,引發更大損傷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