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及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的干燥根。前者習稱“漢防己”,主產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后者習稱“木防己”,主產于廣東、廣西、云南等地。防己味大苦、辛,性寒,具有袪風止痛,利水消腫之功效。那么,防己在臨床上主要適用于哪些病證呢?臨床應用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臨床中藥學專家鄭虎占教授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中藥防己的臨床應用!
防己味大苦、辛,性寒,歸膀胱、脾、肺經,功能止痛,利水,祛風濕,主治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痹痛、腳氣腫痛及下焦濕熱瘡毒等。
防己的品種鑒別、藥性特點與使用療程是臨床應用時需要掌握的三個要點。
自古以來,防己有兩個常用品種,一種為防己科的粉防己,又稱漢防己;一種為馬兜鈴科的廣防己,又稱木防己。其中,粉防己的斷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較稀疏的放射狀紋理。相比之下,廣防己的斷面粉性略小,有灰棕色與類白色相間連續排列的放射狀紋理。古代本草所云“紋似車輻狀”,即放射狀紋理,當指廣防己言。廣防己易致腎毒性,粉防己則相對安全。因此,臨床上應盡量使用粉防己,避免使用廣防己。現今《中國藥典》已經將“廣防己”單列一藥,不與防己混論。《中國藥典》所言防己,特指粉防己,所以臨床處方只寫“防己”者,藥房當付給粉防己。
《本草從新·卷五》記載,防己“大辛苦寒……性險而健……瀉血中濕熱,亦暝眩之藥也。服之使人身心煩亂,飲食減少”。防己性“險”,提示該藥應用不合理時,易出現毒副反應;防己性“健”,說明該藥使用合理,救疾卻病,療效顯著。這是一味“暝眩”藥,所謂“暝眩”,即服藥后會出現頭暈目眩、心煩躁擾等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廣防己時,當特別注意。
《本草從新·卷五》記載:“太陽經藥,能行十二經。”《本草綱目·第十八卷》指出:“十二經有濕熱壅塞不通,及下注腳氣,除膀胱積熱而庇其基本,非此藥不可,真行經之仙藥,無可代之者。”可見,本品主入足太陽膀胱經,但能宣通十二經。
防己對十二經的宣通作用,古書中記載很多。
其一,可宣通胸膈經氣。痰飲結聚胸膈,見面色黧黑,喘滿,心下痞堅,脈沉緊等,用防己入走胸膈,暢利氣機,辛散水飲,可配伍生石膏、人參、桂枝、甘草等,如《金匱要略》木防己湯。我在臨床以此方為主,治療皮膚黑變,脈沉緊或沉弦者有一定療效。
醫 案
治一女性患者,52歲,額頭顏色逐漸變黑,且有向面部發展的趨勢,經北京某醫院診斷為黑變病,西醫束手難療。患者情緒悲觀,睡眠欠佳,二便尚可,脈象沉弦,舌略紫苔白。證屬痰飲上泛。處方:粉防己10g,桂枝10g,黨參10g,生石膏15g,茯苓15g,澤瀉15g,僵蠶10g,辛夷6g,冬瓜仁15g,藁本10g,合歡皮15g,生麥芽15g。水煎服。在治療過程中,此方據情略有進退,守服2個月,額部黑色轉淡,面積縮小,連服6個月,顏色基本恢復正常。
其二,清宣心經熱邪。熱邪擾心,神明失用,見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脈浮等,用防己清透心經郁熱,配伍地黃、桂枝、防風、甘草等,如《金匱要略》防己地黃湯。
其三,宣泄腹中水濕。水聚腹中,三焦氣機不利,二便不暢,用防己辛以行之,苦以降之,通利二便,導腹中積水由二便排出,治療痰飲水濕留聚腹中的腹滿而口舌干燥等,配伍葶藶子、大黃、椒目等,如《金匱要略》己椒藶黃丸。我以此方為基本方治療肝硬化腹水及癌癥腹水有一定療效。
其四,宣利四肢氣機。防己味辛橫行,大苦下泄,宣行四肢氣機而逐四肢水氣由小便排出體外,治療水停四肢的四肢腫及四肢聶聶動者,配伍黃芪、茯苓、桂枝等,如《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我在臨床也每以此方為主,治療頑固性水腫有較好療效。
其五,宣利關節濕邪。防己開通腠理,祛風除濕,性寒清熱,能入達關節,清利關節濕熱邪氣,治療暑濕痹證,配伍通草、薏苡仁、桂枝、杏仁、生石膏、滑石等,如《溫病條辨》中的加減木防己湯,吳鞠通謂該方是治療痹證之祖方,現今臨床多用其治療濕熱痹證,見肌肉關節熱痛、身重、小便不利、舌苔黃厚膩、脈沉數等。
防己雖可宣通上下,調達表里,但長于走下焦,治療下肢水腫以及下肢痹痛偏熱者效佳,即如《本草綱目·第十八卷》所云:“去下焦濕腫及痛,并泄膀胱火邪,必用漢防己、草龍膽為君,黃柏、知母、甘草佐之。”
防己治風濕痹痛、水腫等,連用2周應間斷一段時間再服用,不宜長期連續服用。暫用或可取奇,久用或可貽害。使用療程,亦需注意。
此外,應注意防己與其他祛風濕、止痹痛藥的鑒別應用。防己與獨活、木瓜均擅治下肢痹痛,但防己性寒,下肢痹痛偏熱者適宜;獨活性溫,下肢痹痛偏寒者允當;木瓜兼補益,下肢痹痛兼虛者恰當。
防己與防風均治風濕痹痛,但防風辛甘溫,性升浮,擅治上肢痹痛寒濕偏重者;防己辛苦寒,性下泄,擅治下肢痹痛濕熱偏重者。
《中國藥典》規定,防己常用量為4.5~9g。其性大苦辛寒,易傷胃氣,故體弱陰虛及胃納不佳者慎用。《本草求真》認為:“治風須用木防己,治水須用漢防己。”
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明顯的利尿作用,還有鎮痛,解熱,消炎,肌肉松弛,降血壓,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平喘,抗肺纖維化,抗過敏,抗腫瘤,抗阿米巴原蟲,抗菌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