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說孩子的書了,和大家聊聊適合我們自己看的書。
之前有幾個讀者問過,最近,研究生時的同學要迎來寶寶,也專程來問我薦書。
我覺得父母看書,真的挺重要的。孩子來到世上,是我們人生中最珍重的一份禮物,卻偏偏沒有附帶“使用說明書”。要對這個“小怪物”做到理解,甚至在一些情況下達成和解,只能靠勤奮自學。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看一些講喂養、護理的書,不僅能提供有效指導,還能幫家長減緩焦慮。孩子越長大,成長的需求不斷變化,更需要我們有相關的知識,才能理解和溝通。
所以,我從書架上反復篩選了三四次,一遍遍縮小范圍,最后給大家理出這份書單。不力求最全,但力求最精,摒棄雞湯。正好最近雙十一促銷,不少圖書電商都有折扣,大家可以趁機低價入手。
從孩子初生階段的吃喝拉睡、日常護理,到孩子早教發育、啟蒙教育、親子溝通……有些流行書,因為必備,當然還是列進來了,但更多可算是我的“獨家推薦”,別處看不到的介紹。最后,我還從心理咨詢師的角度,給大家列了一些兒童心理相關的書籍,適合在這方面想進一步學習的寶爸寶媽。
因為搬家,不少書還沒搬過來,下面個別書沒來得及拍照,用了網絡圖。重要度不分先后,順序大體是按照寶寶年齡排列的,大家根據需要自行下拉。
基礎護理部分
1、《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這本書,只要科學育兒的父母都認識的,就不多說了,基本屬于居家必備,內容權威。這本書就像題目一樣,是一本百科全書性質的,內容針對0-5歲,按照孩子月齡梳理,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查找。
我想說的是,出版社今年出了一系列相關的書,但我看后覺得比較一般,并不是非要收入。例如《健康育兒指南》,主要是講疾病的,但是里面的數據統計、就醫方式,都是美國的,在實用性很一般,了解一些疾病知識還是可以的。
2、《實用程序育兒法》
這本書老讀者都認識,我至少兩次在文章中提到過,是果果剛出生、我尋求孩子哄睡方面的指導書籍時購買的。
絕大多數新手媽媽都和我一樣,孩子出生后,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哄睡。市面上關于嬰兒睡眠的書有很多,諸如《嬰幼兒睡眠圣經》等,比較下來,還是覺得這本《實用程序育兒法》最值得看。我推薦它,恰恰是因為,它并不是一本單純在講睡眠的書。
很多人都只把嬰幼兒睡眠看作一個單獨、割裂的領域。我覺得恰恰相反。尤其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睡眠占比重很大,與飲食、游戲環環相扣,和早期親子關系的建立更是密不可分,應該作為一個整體去看待。在這方面,這本書的觀念和引導都很好。
也有缺點,例如一些國外父母的案例,寫得絮絮叨叨,引進書一向有生活習慣場景不同的通病等。我特別要提醒的一點是,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值得看”,而不是“管用”。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并不是說哪本書寫了有效的法子,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就一樣管用。例如我用在果果身上就沒成功,但我照樣學到了其他有用的東西,譬如,孩子的時間表(常規程序)如何設置,如何調整,大概需要多久,抱什么心態等。
也有人把這本書視作“親密育兒”的敵對,因為“放下抱起”有延遲滿足的意味。我倒覺得不必上綱上線。有的寶寶適合親密育兒,有的寶寶適合媽媽來幫自己調整,并沒有絕對答案。給大家推薦這些書,包括后面心理學的書,就是為了讓我們能見多識廣,取其精華,不去狹隘地看待事物,也培養出同樣聰慧的寶寶。
3、《乖,媽媽摸摸就好了》
這本是講撫觸的。撫觸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從出生開始可以堅持每天都做。充分的撫摸可以刺激嬰兒的感官發育,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一種很好的“早教”。
有意思的是,這本講“按摩、推拿”的書卻并不是中國的,而是日本的臨床心理學家和按摩師創作的。
日本的“生活百科類”書籍做得非常成熟,拿這本書舉例,風格清新、可愛,排版清晰,讀起來一點兒也不累,很適合忙碌的媽媽帶娃間歇看一小段,而且內容實用、敘述簡單清晰,還配了大量實拍圖片,而不是不知所謂的手繪,給孩子實操時,對應照片就能做好,特別方便。
內容上,除了按照月齡仔細劃分的撫觸(從懷孕就可以做),
還有孩子出現疾病時,可以輔助治療的按摩方法,有點類似小兒推拿,但并不強調穴位,所以非常好上手,自己在家也可以做。如果家里有小月齡寶寶,這本撫觸小寶典還是很值得入手的。
4、《協和醫院營養專家:這樣做輔食,寶寶超愛吃》
孩子添加輔食之后,挺值得入一本的書,我覺得是市場上五花八門的輔食書里,最卡靠譜的一本。首先,它并不是一本簡單的食譜。
這本書不僅有按月齡梳理的“孩子吃什么”、“怎么吃”,更重要的是有協和醫院營養專家的講解,說明白“為什么這么吃”,譬如:孩子這個月齡階段,身體發育什么情況?最需要注意哪些營養補充?如何根據這個來搭配食物?等等。
做輔食的操作步驟也簡單易懂,都配有成品照片,實用性強。書的開本比較大,看著不累,整個書的排版也讓人看了特別舒服。
早教發育部分
5、《越動越聰明》
這本書也多次推薦過,是一本教家長如何自己在家給孩子早教的書。
作者在早教理論的基礎上,按照年齡梳理的,每個月齡階段,家長可以怎么陪寶寶一起玩兒?有哪些游戲?如何去操作?最終促進孩子的大運動發育,起到啟蒙雙商的效果。
這本書已經很多年了,所以書里面的配圖也比較簡單、陳舊一些,但不影響指導效果。每個游戲的描述都不長,很簡單、好理解,通常也沒有特別復雜的教具,可以跟著在家做。
這本書靠譜的地方是,能講出這些游戲、運動,對寶寶的生長發育,起到了什么促進作用,為什么這樣設計游戲。字數不多,但都有點明。如果不是這樣,書就變成一個單純的游戲合輯了。
如果喜歡書比較漂亮,閱讀輕松,想買買單純的游戲,這本《陪寶寶玩到入園》可以看看,作者把搜集到的0-3歲的親子小游戲都編輯到一起,花樣豐富。全職媽媽可以入,解決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不知道怎么互動來玩兒的問題。
6、《從出生到3歲》
上面介紹的兩本是工具書,對家長來說是很實用。但我一直覺得,如果不理解孩子生長發育的規律,拋開知識用工具,就很難真正做到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來養育,所以,推薦大家這本《從出生到3歲》。
這本誕生于1975年的書,直到今天來看,內容依舊非常具有指導意義。家長可以清楚讀懂,孩子每個階段的發育特征,怎么做、提供什么玩具和環境能更好,不推薦的養育方法有哪些。如果你想系統地學習孩子的生長發育知識,這本書一定要看。
7、《捕捉兒童敏感期》
蒙臺梭利的兒童敏感期理論,是對幼兒教育很大的貢獻,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孫瑞雪是將蒙臺梭利介紹到國內的比較早的老師,她的幾本書也很有名,大家都或多或少聽過,其中這本是專門針對兒童敏感期的案例合輯,編輯很多在幼教工作中接觸到的實例,結合敏感期理論進行了梳理和講解,很場景化、易懂。
8、《無條件養育》
我推薦所有的父母,無論孩子在什么年齡,務必都要看一看這本書,它會幫你開啟育育兒道路上一扇新的大門。
它不是在說方法論,而是通過科學事實和案例,解答了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我們最為家長,應該有什么樣的心態和觀念?這其實才是育兒的過程中最基礎的。
我接觸過許多家長,提問最多的,往往都是一類問題:我們想怎么糾正孩子的行為,甚至性格,引導他/她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樣子。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就是“有條件養育”。這本書著眼于這樣一個區別——家長對于孩子的愛,到底是出于“他們做了什么”還是因為“他們是誰”。
9、《PET父母效能訓練》
隨著孩子進入三四歲,你會發現,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沖突愈加頻繁,反抗期會一個接一個來臨,如果沒有良好的親子溝通方法,打好親子關系的基礎,未來可能會面臨一個非常頭疼的青春期。我推薦每個爸媽都讀一下這本《PET父母效能訓練》,如果說,上本書告訴我們,什么才叫做無條件養育,PET就是教會我們,如何真正做到無條件養育孩子的方法。
今年已經是PET創立50周年了。從問世以來,PET父母效能訓練就是美國父母的必修課。托馬斯·戈登博士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原理,應用到家庭教育中,設計了這套課程。
我學習心理學,是咨詢師,又做育兒科普這些年,接觸過大量的兒童心理知識、理論和案例,PET是目前我接觸過,最值得提倡和推薦的育兒理念和方法,所以我不僅專門學習了相關課程,也選擇成為了一名PET講師。
它不僅能用在親子關系,在夫妻關系、社會關系也非常有效。如果你沒有時間參加PET的工作坊做線下學習,那么至少看書學習一下,收獲會非常大。
兒童心理部分
10、《發展心理學(上冊)——從生命早期到青春期》
兒童心理部分是我的老本行,因此我給大家選書的時候,更加慎重。因為,目前市面上比較好的兒童心理相關書籍,并不是以“育兒科普”的目的出版的,更傾向于學術專著。這其中不僅有晦澀難懂的問題,我考慮更多的是,對普通家長來說,一些內容會不會引起焦慮。
此外,心理學愛好者的常見現象是,對心理學一知半解,但又覺得自己懂了一些,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狀況時,會套用分析,而略過了共情、理解,這就本末倒置了,對親子關系有害無益。
所以,我更推薦爸爸媽媽們讀一些語言平實、貼近生活的書,例如上面的《無條件養育》、《PET父母效能訓練》,但如果你真的想加深對兒童心理的了解,可以看看下面的這些。
這本《發展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必讀教材之一,接觸心理學的人基本都知道。我推薦的是上冊,從生命早期到青春期,涵蓋了我們親密陪伴孩子的主要階段。這本書經歷了幾十年的版本革新,內容權威,譯本非常流暢,發展心理學的基礎理論梳理很清晰,能幫大家解開很多謎題。
11、《兒童心理學》
這本書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專家謝弗教授的著作,比起上面的《發展心理學》更加專精、詳細,在心理學的書中,算是語言非常簡單易懂的。即使有很多理論知識,但讀起來并不晦澀。
要說明一點是,心理學的書籍,是給大家提供理論支持,而不是給解決方法的,所以讀這些書能增長知識,但不能直接提供你育兒工具。但是當我們加深了對孩子的了解和理解,是可以間接促進我們的親子關系的。
12、《兒童人格教育》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德勒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大家都知道,今年夏天我剛從阿德勒國際心理學會學習回來,收獲非常大。
阿德勒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強調人的積極品質和社會動機,在個人行為中的重要作用,他在兒童心理學方面的貢獻也非常大。
很多人都知道他的《自卑與超越》,我更推薦家長看這本《兒童人格教育》,挺薄的一本小書,讀完不需要花很長時間,但能給我們非常多的啟發。
13、《論人的成長》
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羅杰斯的書,可以視為PET父母效能誕生的源頭,同樣譯本很好,讀起來不累,如果要了解人本主義心理學,可以從這本書開始。
13、《與兒童對話》
這周剛剛向朋友推薦了這本小書——《與兒童對話》,這本書不僅是關于兒童心理,作者加雷斯·B·馬修斯的研究方向很有意思,是兒童哲學思考。
但是比起他的《童年哲學》,作為一個創作者,我更喜歡這本《與兒童對話》。這本書很薄,書小字大,用不了多久就能讀完,但是給人的啟發非常多。
書里面記錄了馬修斯和孩子們真實相處過程,以及孩子們話語中的哲學性思考。看完這本書再回頭和我們的孩子對話,真是處處閃光。我相信每一位這本書的讀者,都能找到全新的角度,懂得去尊重自己的孩子。
14、《兒童精神分析》
下面要介紹的兩本書,都是精神分析方面的。相對前面來說,算是比較晦澀一些了。可以說在日常育兒中不用不到,因為不少案例,普通家庭不會遇到(例如包括一些受過虐待、心理創傷的孩子)。不過作為優秀的兒童心理著作,還是要介紹一下。臥虎藏龍的粉絲中可能會有人想要了解。
我本人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擁躉,但作為心理學的小學生,三大流派都會學習和接觸,而且我在美國有學習兒童療愈,對這個領域有必要的了解。這本書是克萊因將精神分析學,應用到兒童心理領域的代表作,里面有大量的案例,還是挺有啟發的。
15、《我的童年受傷了》
發展心理學研究方面的著作,作者詳細、完整地記錄了一個兒童生命前七年的生活研究項目,包括兒童觀察、心理測試、校訪、教師訪談和不定期家訪,甚至18歲時的回訪。有大量的事實基礎去呈現,兒童不同生活路徑的源頭,以及什么對他們的影響最為深遠。
花時間說:
今天的書單先列到這里。雖然不是直接講“怎么育兒”的話題,但也希望對大家能夠所啟發和幫助。
我本就喜歡讀書,和大家分享閱讀經驗,是一件讓我覺得很快樂的事情。雖然會在“花時間讀”欄目推薦繪本,但有時遇到一本是和我們自己閱讀的好書、一部好片,或者只是生活中的一點點心情,也想和大家分享。
但這些在慢成長上發出來不太合適,畢竟許多讀者關注我們,是有“學習育兒”的期待。加上我此前還有一個困擾,就是大家在個人微信上給我的留言太多,夾雜在廣告中,很容易就錯過了。我曾經嘗試引到分答來整理,但效果不好。
所以,我默默開了另一個小號,叫作“花時間說”(ID:huashijianshuo)。以后大家可以到這個號去留言提問,我會選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做公開答疑,這樣就方便了。我也會發一些育兒之外的內容,例如我們自己的生活,和心理學知識,更多地和大家交流。想多了解我,和我做朋友的爸爸媽媽,就來聊聊吧:
本文作者:花時間。資深編輯,童書譯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PET父母效能講師,四語媽媽。創立微信公眾號“慢成長”manchengzhang123,樂于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共讀知識。育兒文藝兩不誤,既要陪娃慢成長,也相信詩和遠方。個人微信baby_h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