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飲食習慣與結構的改變,加上精神心理等因素的促使,便秘已經嚴重影響了現代很多人的生活質量,雖是如此,但人們對便秘也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多少人面對便秘,都是抱著一種僥幸的心理,總以為服用一些番瀉葉,又或是大黃之類的瀉下之劑,便能解燃眉之急,然,慢性便秘就可能不吃這一套,慢性便秘該如何治療?且看正文!
便秘一病雖有虛秘、實秘、風秘、氣秘、冷秘、熱秘等之分,但歸結起來如張景岳所論,可分為陽結、陰結。“蓋陽結者,邪有余,宜攻宜瀉者也;陰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結之綱領矣。總之,有火者便是陽結,無火者便是陰結,陽結證必因邪火有余,以致津液干燥。陰結又可分為陽虛、陰虛,陰虛而陰結者,精血枯燥,津液不致而腸腑枯槁,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陽虛而陰結者,陽氣不行,不能傳送而陰凝于下,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
《溫疫論·老少異治論》說:“凡年高之人,最忌剝削。設投承氣,以一當十;設用參術,十不抵一……老年慎瀉,少年慎補”。且雖有“六腑以通為用”之說,然通之之法,當隨其兼證各異。氣虛者,補氣即所以通;陽虛者,溫陽即所以通;血虛者,補血即所以通;氣滯者,行氣即所以通;熱結者,泄熱即所以通;陰虛者,滋陰即所以通。不可拘泥于通下之法,當靈活用之。若妄用攻下之劑,如飲鴆止渴,犯虛虛之忌。
當然,大腸主傳化糟粕,屬六腑,以通為用,腑氣停滯已久,而補氣之味多有些壅脹、呆滯、膩膈等偏弊。雖為塞因塞用之法,但亦需考慮補藥塞用,通而行之。即最宜動補而忌呆滯,故方中少佐行散之味,缺之如“水里行舟,水不行,舟亦不行”。況且大虛之體,多氣機不暢,純用補劑,恐壅遏氣機,虛不受補,補益中稍佐行氣藥取其動補之意。臨證用之須注意把握補消之大的原則,切忌本末倒置,勿喧賓奪主。
慢性便秘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尤以中年女性及年老體虛者為多發。時下不少醫患一見便秘就用大黃、芒硝、番瀉葉或者腸清茶、碧生源、蘆薈膠囊之類苦寒攻瀉之品,而這一類藥物皆為實證便秘而設,且往往須短期應用,中病即止。慢性便秘初用尚可暫時通便,久而久之則通便效果愈差,便秘病情更重,使患者痛苦不堪。我對此深感痛惜,曾多次撰文呼吁,強調慢性便秘絕大多數都是虛證,決不可一味苦寒攻下,屢犯虛虛之戒。
中醫理論認為便秘有虛證和實證兩端,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我們認為慢性便秘鮮有實證者,絕大多數都是陰陽氣血虧虛導致的虛損性便秘。因陽明經有寒而產生邪熱造成的便秘屬實證,其人必定大便燥結、腹脹拒按、狂妄譫語、口臭氣粗、口渴惡熱、精神不倦、六脈長大有力。此種陽明腑實證的便秘當今社會已經極為罕見。宜用大小承氣湯“急下存陰”疏導之,中病即止。實則陽明,虛則太陰,病情再深一層,就是寒入太陰,導致脾氣虧虛,其人大便是前頭兒干結排便困難,而后段稀或溏,飲水不多,胃口不佳,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六脈沉遲無力。此時當用理中湯、附子理中湯健脾益氣以通便。
病情更深一層則寒邪入少陰而造成里虛寒的慢性便秘,臨床以老年人或久病體衰者居多,患者費了半天勁也排不出便,可往往應用“開塞露”等排出的糞便并不干結。這樣的患者往往由于久病而成虛,或者長期服用大黃、芒硝、番瀉葉等苦寒瀉下之品,導致四肢逆冷,喜熱惡寒,精神不振,一周不大便也不覺腹脹,六脈微細等腎陽虛衰的癥狀。此時必得用附子理中湯,甚則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用至數十劑,回陽救逆、溫腎助陽、散寒開凝而通便。
還有一類慢性便秘,或因臨產失血過多,或因月經量多,或手術失血較多,或老年人體衰,大病之后精虧血少,或久服辛香燥熱類中藥造成陰血虛,其人大便干結如羊矢球、發質干枯、皮膚干燥、脾氣急躁易怒、五心煩熱、精神先亢后萎、脈沉細數。這類患者就得用當歸補血湯合增液湯,酌加阿膠、雞血藤、龍眼肉、柏子仁等養血潤腸而通便。
總之慢性便秘一定屬于虛證,有脾氣虛、有腎陽虛、有陰血虛的不同,那些靠大黃、蘆薈、番瀉葉、麻子仁、金銀花或者什么“潤腸茶”“解毒片”“上清丸”之類的去“清熱去火”通治慢性便秘是不可能的,是無知的幻想。那些一見便秘便認為是“上火”而玩兒命用苦寒藥的思路就是不辨陰陽、寒熱、表里、虛實,就是用拉稀的方法治療便秘,用一個錯誤掩蓋另一個錯誤,不亞于草菅人命,為醫者可不慎哉!
1.氣虛陰竭便秘案
常某,女,70歲。患慢性膽囊炎多年,曾服用多種苦寒利膽藥,近一年來大便秘結服通便藥不效,大便二十余日一行,大便干結如羊屎狀,食后腹脹,不敢多食,消瘦,乏力,口干,舌紅少苔,脈沉細。
診斷:便秘、膽脹。
辨證:氣虛陰竭腸燥,兼夾氣滯。
治法:補氣滋陰增液,潤腸行氣通便。
方藥:麥冬15g、生百合30g、白芍15g、黃精15g、桑椹子10g、白術15g、太子參15g、炙紫菀10g、炒萊菔子10g、烏藥10g、雞內金40g、大黃3g(后下)、炙甘草10g,3劑。每日一劑,水煎分3次服。囑勿服辛辣、燒烤類食物。
二診:大便已通,仍有食后腹脹,乏力,口干,舌黯紅少苔,脈沉細。前方去大黃,白術改為20g,加桃仁6g、沙參15g,6劑。囑可少量多次進食。
三診:大便日一次,腹脹已消,飲食漸增,仍有少氣,乏力,舌紅苔薄白,脈沉細。前方去烏藥,白術改為25g,黃精改為25g,7劑。
四診:諸癥均好,稍有少氣。舌淡紅,苔薄白。處方同前,14劑。囑飲食少食餐,多食菠菜、豬血、芝麻、木耳等滑潤之品,勿食辛辣。
按語:本病例審其因當知為因虛致秘,或陰血不足,津液干枯;或陽氣衰弱,陰寒凝滯;或中氣不足,運化無能。又多服苦寒攻下之藥,復因便秘服用通便藥,而市售通便之藥為求速效,又多用久用苦寒攻下之品,苦寒竭陰耗氣傷陽,屢犯虛虛之弊。故其病機為氣虛陰竭,腸道失潤,“無水舟停”,大虛之證焉可妄用攻下?故本方以大劑補氣滋陰藥治之,增水行舟。此法為中醫治則之反治法,即塞因塞用,雖有腹脹、便秘之癥,仍勿攻之,由病機使然。
方中紫菀為止咳平喘藥,化痰止咳,與便秘似無關系,然《醫宗必讀》有云:“紫菀,主痰咳上氣……通利小腸,雖入至高,善于下趨”,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氣,主宣發和肅降,大腸傳化糟粕亦與肺的宣降有關,肺氣不降則腑氣不通,如唐宗海《醫經精義·臟腑之官》中所述“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可致大便困難;肺氣虛弱,氣虛推動無力也可見大便艱澀不行。故臨證治療便秘常少佐通肺經之藥,如見氣虛之證更進大劑補氣之品。又患者雖有食少、消瘦、氣短、乏力之本虛證,然亦有食后腹脹加重、便秘、不敢進食之標實證,如標實不去,腑氣不通,恐補劑難入,《素問·標本病傳論》有“先病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之說,故當標本同治,且觀其舌紅有熱象,故于補藥中佐以一味大黃,下其熱結,劑微效著,不傷其正也。
2.陽衰寒凝便秘案
王某,女,31歲,21日前行慢性闌尾炎手術,術后即發生輕度腸粘連有不全梗阻征象,即服用大黃、番瀉葉等苦寒攻下藥物,效不顯,后又請某大醫院外科專家行第二次手術以解除腸粘連,術后粘連梗阻癥狀更甚,只好請某中醫專家行通腑攻下之法,藥后病情不減反甚,來診,自述腹脹悶痛陣發性絞痛怕冷,大便不通,4~5日一行,觀其面色蒼白,痛苦面容,時值盛夏身穿厚衣,氣短聲低,頭額虛汗,舌淡嫩苔薄白,脈沉細緩澀無力。
診斷:便秘、腹痛。
辨證:陽氣大損,陰寒凝滯,腸腑不通。
治法:溫陽益氣,潤腸通便。
方藥:炙附子15g(先煎)、黨參30g、白術15g、干姜6g、炙甘草10g、炒白芍15g、肉蓯蓉10g、炒萊菔子15g,6劑以蜂蜜水送服。
二診:大便已通,腹脹悶痛大減,稍有怕冷,虛汗,前方加桃仁10g,10劑。
三診:諸癥均好,續服前方10劑善后,囑勿食生冷,適當攝入狗肉、羊肉等溫性食物。
按語:陽氣虛衰性便秘,乃大量應用苦寒藥物以致便秘,苦寒藥易傷中影響脾胃運化,損傷正氣,苦性多燥易傷津液,寒性傷陽,都可影響大腸傳導而致便秘,而不可久服苦寒藥。現在某些醫生不曉辨證,一見中焦之證,腑氣不通即用通里攻下苦寒之藥;治實熱便秘尚需中病即止,如以之治虛證便秘必害人無功。值盛夏而厚衣怕冷可見其虛寒尤甚,雖有腹脹悶痛,然其中滿、便結不甚,飲食尚可,可知其標不甚急,緩則治本而專用溫陽益氣之法,陽氣健運,大腸得以溫養則便自通。所謂“溫則通,寒則凝”是也。
3.中氣虛衰便秘案
孟某,男,43歲。便秘3年,初用通便藥有效,久之不效,現大便十余日未行,有便感,臨廁排不出,口服番瀉葉水,肛門用開塞露,均未便,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食少,舌淡苔薄白,脈沉緩。
診斷:便秘。
辨證:脾腎氣虛,大腸傳導失職。
治法:補脾腎益氣,潤腸行氣通便。
方藥:黨參15g,生白術15g,山藥15g,黃芪20g,肉蓯蓉15g,牛膝10g,當歸15g,肉桂1g(沖服),升麻5g,麻仁10g,枳殼10g,3劑。囑家屬以一手戴乳膠手套黏潤滑液挖出糞便,勿食寒涼食物。
二診:大便已下,仍有面白,乏力,畏寒之癥,舌淡苔白,脈沉遲。前方加杏仁10g,生白術改為20g,6劑。
三診:大便兩日一次,面色見紅潤,稍有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前方去枳殼,加炒萊菔子15g,6劑。
四診:大便正常,諸癥均好,續服前方一月,囑及芝麻、黑木耳、豬血等潤滑食物,勿服寒涼。
按語:患者既有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食少之虛,也有大便十余日未行,有便感,臨廁排不出,口服番瀉葉水、肛門用開塞露均未便之實,然而其便不干硬,舌脈無熱象,故不可用硝、黃等瀉下熱結之藥,以大劑補氣藥同時用手法取出宿便也是祛邪而不傷正之法。潤腸通便之藥為治療便秘之常法,吾方中更用肉蓯蓉一味,先賢有“秘結之由,除陽明熱結之外,則悉由乎腎”之論,糞便的排泄,本是大腸的傳化糟粕功能,但與腎的氣化有關,如腎陰不足時,可致腸液枯涸而便秘;腎陽虛損時,則氣化無權而致陽虛便秘。本案見腎陽氣不足之證,故以肉蓯蓉補益腎精,溫腎益氣。本案亦選生白術一味,《醫學啟源》云:白術“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中藥大辭典》更總結其“補脾,益胃,燥濕,和中”之功,治“脾虛、泄瀉”。既然白術能止瀉除濕,常有用治便秘是否有加重便秘之嫌的疑問?
白術止瀉實源于其健脾強胃之功,脾主運化(運化水谷、水液)、生清,胃主受納、通降,脾升胃降,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然脾氣虛亦可致大腸傳送無力,而成便秘;胃失和降,腑氣不通,亦可致大腸傳送失職,發為便秘。本案使用白術等補氣藥即為健脾和胃通便而設。又肺屬金合大腸,脾胃屬土,喻培土生金之意。我的臨床經驗,炒白術功能補脾止瀉,而生白術溫脾行滯之力更擅;脾虛中氣鼓動無力而致腹脹便秘者,生白術乃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