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的都城選址很考慮很多因素,比如,就自然條件而言,版圖的中心位置,“居天下之中”者往往成為都城的可能性比較大;就人文條件而言,人口稠密地,經濟發達地區也往往會成為都城。當然都城選擇是國之大事。大體而言,歷代統治者一般會將首都選擇在王朝的起源地、經濟發大地和軍事要地。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
中國第一個王朝-秦朝首都是咸陽,這個很好理解。咸陽是秦國的古都,地理位置優越,內有關中糧草供給,外有崤函之固,是作為首都的不二之選。不過,定都咸陽也有劣勢,離少數民族太近,容易受騷擾。不得已,秦始皇修建長城,防止北方民族攻入內陸,保衛首都咸陽。從另一角度看,定都咸陽也有天子守邊,方便指揮與匈奴等游牧民族對抗的意思。
此時的長安,還是咸陽市的南郊的一個村,叫做長安村。進入漢代,長安村一帶慢慢發展起來,并成為了古長安。漢王朝選擇長安作為都城,與咸陽很像,在當時環境下,關中地區建都是最好的選擇。
至于東漢選擇洛陽,原因相對復雜點。一則長安基本上被赤眉的農民軍毀了,建都長安財政負擔過重;二則由于連年戰亂,關中地區人口銳減,田地荒蕪,所產糧食已經不能支持國家首都的需要,必須每年自山東轉漕運數百萬石糧食入關中,耗費太大;三則劉秀在洛陽根基深厚,在洛陽建都也是政治考慮;四則劉秀性格平實低調,將洛陽作為都城居于內部中心之地,較為安全,不與羌、氐為鄰,暴露在外,這也說明光武帝無西向拓地之心。
西晉定都洛陽的選擇則主要是經濟原因。加之,西晉的主要威脅在南方的蜀、吳兩國,定都洛陽也是遠離邊患騷擾,圖個安定。
東晉的跨度比較大,直接沿襲東吳之故定都健康(南京)。選擇南京主要是南京的經濟很好,交通方便,供應容易滿足,而且有利于鞏固長江防線。不過南京也有劣勢,就是由于西晉及六朝兵力有限及地理位置影響,當權者始終未能進取北方、統一全國。
隋朝把洛陽作為東都是因為洛陽遠離威脅,北方來的突厥人不容易打到洛陽;同時,洛陽周邊都是經濟發達之地,物資供應充足,開通運河后交通更加便利。
唐朝把首都定在長安,除了關中富饒和天然防守之勢外,唐朝開朝的威脅主要是關外的軍閥和隋朝的殘余勢力,他們都很強大,有的甚至比唐朝還要強,定都長安恰恰是個更好的選擇。加之,此時的長安經過西魏、北周、隋朝的都城,已經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不得不起的是,唐朝實行二都制,把洛陽作為另一個都城,一些王公大臣經常到洛陽就食。這充分說明了洛陽經濟的發達和交通的便利。
北宋政權選擇開封,則更是處于經濟的考慮。那個時期,關中經濟嚴重破壞,關中附近的西夏王朝正在崛起,關中地區既不富饒,也不安全。與之相比,開封地處平原,遠離威脅,經濟也比較發達。不過開封也有軟肋,周遭無山,一旦兵臨城下,守城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此外,考慮到趙匡胤在北方發展起來的,建都南京或者在南方地區是不可能的。
南宋時期定都臨安則更好理解了。畢竟是被迫的,加上臨安的經濟比開封還要發達。
元朝時候定都大都似乎更看重地理因素。大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中原,若坐堂隍,俯視庭宇,又離離蒙古近,離南宋殘余較遠,經濟、軍事、政治基礎都很好。
明朝最先定都南京,除了南京的一系列優勢外,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是在此發家的。當然,朱棣把都城遷往北京,也充分考慮了政治因素,畢竟北京是自己的屬地。
由于北京離東北近的因素,加之經濟、政治、軍事基礎扎實的優勢,使清政府看上了北京。畢竟這比盛京要好很多,盛京畢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好管理。但清政府又不敢南下定都南京,南京畢竟離自己的成熟統治區域太遠,對清政府而言守住根據地,守住龍脈才是根本。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都城的選擇,呈現出由西向東(長安,洛陽,北京)由北向南(北京,開封,南京)的趨勢,這和國家版圖拓展及其面臨的外在威脅有關,更和經濟重心的轉移有關。在這種趨勢下,長安和洛陽沒落也是在所難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