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代的不平等條約一覽

前198年,白登之圍

漢高祖請和,與冒頓單于約為兄弟,接受漢匈雙方以長城為界并同意每年向匈奴進貢絲綢、米酒和糧食的歲幣

(于是高祖患之,乃使劉敬奉宗室女翁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食物各有數,約為兄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漢書·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前138年,馬邑之謀,漢匈翻臉

572年

北周歲給突厥絲綢10萬段。之后北齊也向突厥進貢。

(以其弟褥但可汗之子為步離可汗,居西面。周人與之和親,歲給繒絮錦彩十萬段。突厥在長安者,衣錦食肉,常以千數。齊人亦畏其為寇,爭厚賂之。佗缽益驕,謂其下曰:“但使我在南兩兒常孝,何憂于貧!”《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一》)

隋朝建國頭兩年依北齊、北周之制向突厥進貢。583年隋文帝開始反擊突厥。

617年

李淵太原起兵時因缺少戰馬,被迫短暫屈服于突厥始畢可汗,當時裴寂、劉文靜指出:“如今義兵雖然召集來了,但是軍馬還極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但胡人的馬匹不可不要”。始畢遂派人送馬2000匹來太原交市,李淵選擇好馬賒購了500匹,為其進軍長安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承諾人丁、土地歸他所有,財物歸突厥。

(劉文靜勸李淵與突厥相結,資其士馬以益兵勢。……劉文靜等皆曰:“今義兵雖集而戎馬殊乏,胡兵非所須,而馬不可失……劉文靜至突厥,見始畢可汗,請兵,且與之約曰:“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始畢大喜……癸巳,淵至龍門,劉文靜、康鞘利以突厥兵五百人、馬二千匹來至。淵喜其來緩,謂文靜曰:“吾西行及河,突厥始至,兵少馬多,皆君將命之功也。”《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四》)

其后長安被平陽公主和柴紹夫婦率軍攻陷,李淵入長安城后,便處死留守陰世師和骨儀,控制了代王楊侑。因李淵未能兌現送財寶給突厥的承諾,突厥始畢可汗改為扶植梁師都、劉武周。

783年,清水之盟

建中四年(783年),隴右節度使張鎰與幕府齊映、齊抗、鴻臚卿崔漢衡、計會使于頔、樊澤、入蕃使判官常魯在清水縣與吐蕃大相尚結贊、大將論悉頰藏、論臧熱、論利陀、論力徐會盟,厘定兩國邊界:

“唐地涇州右盡彈箏峽,隴州右極清水,鳳州西盡同谷,劍南盡西山、大度水。吐蕃守鎮蘭、渭、原、會,西臨洮,東成州,抵劍南西磨些諸蠻、大度水之西南。盡大河北自新泉軍抵大磧,南極賀蘭橐它嶺,其間為閑田。二國所棄戍地毋增兵,毋創城堡,毋耕邊田。”

簡單地概括,清水之盟的內容就是:承認靈、鹽、慶州被吐蕃占領,雙方還議定脫離接觸的“閑田”地帶。

之后,爆發了朱泚之亂和涇原兵變,吐蕃表示可以幫助唐朝平叛,唐德宗答應讓出安西和北庭,吐蕃后來僅出動偏師二萬攻擊叛軍,叛亂平定后,唐德宗想讓駐守西域的李元忠與郭昕回長安,被李泌勸止。

(始,朱泚亂,帝約吐蕃赴援,賂以安西、北庭。既而渾瑊與賊戰咸陽,泚大敗,吐蕃以師追北不甚力,因大掠武功而歸。京師平,來請如約。帝業許,欲遂與之。泌曰:“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皆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并兵東侵。今與其地,則關中危矣。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遂止。《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九·李泌》)

757年

唐肅宗李亨欲盡快收復長安,曾遣使向回紇國英武可汗借4000精兵助唐,承諾士人、平民、土地歸唐朝,財物、兒童、女子歸回紇;克城之日被廣平王李豫制止,回紇至洛陽履約,入府庫收財物,并在城內市井、村坊掠奪3天。

(懷仁可汗遣其子葉護及將軍帝德等將精兵四千馀人來至鳳翔。……上欲速得京師,與回紇約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

(收西京,回紇欲入城劫掠,廣平王固止之。及收東京,回紇遂入府庫收財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五·回紇傳》)

757年起,唐朝主動賜給英武可汗太子葉護每年2萬匹絲綢達2年。

(己丑,以回紇葉護為司空、忠義王;歲遺回紇絹二萬匹,使就朔方軍受之。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

(《唐大詔令集》卷一二九引《冊回紇為英武威遠可汗文》有“每載賞絹五萬匹”于英武可汗(卒于759年)之說,而據《舊唐書》載其太子葉護于759年被殺,“乾元二年……長子葉護先被殺”)

762年

唐代宗李豫再派人向回紇汗國登里可汗乞援;同年史朝義首都洛陽被攻破,回紇軍隊入城,肆意殺掠,而唐朝的神策軍也因為關東的洛陽、鄭州、汴州、汝州都是叛軍控制的區域,所過之處大肆擄掠,3個月之后才停止。

(上遣中使劉清潭使于回紇,修舊好,且征兵討史朝義。……朝義將輕騎數百東走。懷恩進克東京及河陽城,獲其中書令許叔冀、王等,承制釋之。懷恩留回紇可汗營于河陽…… 回紇入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朔方、神策軍亦以東京、鄭、汴、汝州皆為賊境,所過虜掠,三月乃已。此屋蕩盡,士民皆衣紙。回紇悉置所掠寶貨于河陽,留其將安恪守之。《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二》)

936年

后晉割讓幽云十六州并每年向契丹進貢絲綢30萬匹。

(石敬瑭遣間使求救于契丹,令桑維翰草表稱臣于契丹主,且請以父禮事之……是日,即皇帝位。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云、應、寰、朔、蔚十六州以與契丹,仍許歲輸帛三十萬匹。《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八十》)

951年

北漢向契丹稱臣,劉崇自稱侄皇帝,每年進貢銅錢十萬緡。

1002年

黨項陷靈州(今屬寧夏),宋真宗遣使議和,向其割讓銀、夏、宥、綏、靜5州(今屬陜北),宋朝疆土開始收縮。

(六年春,(李繼遷)遂都于靈州,詔遣張崇貴、王涉議和,割河西銀、夏等五州與之。《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國》)

1044年

慶歷和議,宋朝每年賜給西夏白銀5萬兩,絲綢13萬匹,茶2萬斤;另外,每年還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白銀2.2萬兩,絲綢2.3萬匹,茶1萬斤。

(朝廷歲賜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進奉乾元節回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茶五千斤,賀正貢獻回賜銀五千兩,絹五千匹,茶五千斤,仲冬賜時服銀五千兩,絹五千匹,及賜臣生日禮物銀器二千兩,細衣著一千匹,雜帛二千匹,乞如常數。《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五十二》)

1123年

海上之盟,金將燕京及其所屬的6州交給宋朝,宋朝將每年輸給遼的白銀20萬兩,絲綢30萬匹轉輸給金,并且每年還交納燕京代租錢100萬貫。

(五年癸卯,金使李靖來索六州租稅及歲幣,仍使良嗣同往,許歲幣四十萬,燕京代稅一百萬緡。《靖康稗史箋證·卷二》)

(以自來與契丹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并燕京每年所出稅利,五六分中只算一分,計錢一百萬貫文,合值物色,常年搬送南京界首交割。《大金吊伐錄·卷一》)

1126年

金以平州之變為借口侵宋,向宋要求500萬兩黃金、5000萬兩白銀。1月10日,宋朝以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為人質,同意向金割讓太原、中山、河間3鎮議和,至26日為止,共運輸80萬兩黃金,2000萬兩白銀至金軍營地。

( 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師,軍于城西北,遣使入城,邀親王、宰臣議和軍中。朝廷方遣同知樞密院事李棁等使金,議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宋史·本紀第二十四》)

(初十日,使李棁、鄭望之、高世則至金軍議和,斡離不索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絹緞各一萬端、牛馬各一萬匹,尊金主為伯父,歸燕、云之人,割太原、中山、河間地歸金,以親玉、宰相為質。十一日,詔割三鎮,以康王、張邦昌出質金軍,十四日行。二十日止,共津運金軍金三十余萬兩、銀一千二百余萬兩。二十六日止,又津運括取及準折金五十萬兩、銀八百萬兩。《靖康稗史箋證·卷二》)

1127年

金向宋朝索要100萬金錠、500萬銀錠作為犒軍費,須于10日內交付。宋朝先向其交納49520金錠、1545600銀錠,又以11635名王妃、宮女等共折合60700金錠、2583100銀錠給其士卒,仍欠342780金錠、871300銀錠,限其5日內交清。

(契勘二庶人誓約,愿獻犒金一百萬錠、銀五百萬錠,先續過納金247600兩,用情準49520錠;銀7728000兩,準1545600錠。不欲照50兩1錠舊例,所縮已多。是依庶人續約,準折金607700錠、銀2583100錠,具詳別幅。仍縮金342780錠、銀871300錠。限五日內盡數津納,如仍隱匿延稽,當府即縱兵大索,毋貽悔吝,須議指揮……選納妃嬪83人,王妃24人,帝姬、公主22人,人準金1000錠,得金134000錠,內帝妃五人倍益。嬪御98人,王妾28人,宗姬52人,御女78人,近支宗姬195人,人準金500錠,得金225500錠。族姬1241人,人準金200錠,得金248200錠。宮女479人,采女604人,宗婦2091人,人準銀500錠,得銀1587000錠。族婦2007人,歌女1314人,人準銀200錠,得銀664200錠。貴戚、官民女3319人,人準銀100錠,得銀331900錠。都準金6077000錠,銀2583100錠。《靖康稗史箋證·卷三》)

1141年

紹興和議,宋朝向金割讓唐、鄧2州,每年向金納貢白銀25萬兩、絲綢25萬匹,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

(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割唐、鄧二州界之,歲奉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宋史·本紀第二十九》)

(其表曰:“臣構言,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為界,屬鄧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盡屬光化軍,為弊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戌年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納。……其冊文曰“皇帝若曰:咨爾宋康王趙構。……今遣光祿大夫、左宣徽使劉筈等持節冊命爾為帝,國號宋,世服臣職,永為屏翰。嗚呼欽哉,其恭聽朕命。”《金史·卷七十七》)

1164年

隆興和議,宋朝向金“交還”先前收復的海、泗、唐、鄧4州,每年給金的“歲貢”改稱“歲幣”,歲幣降為白銀20萬兩、絲綢20萬匹。

(金紇石烈志寧又以書求海、泗、唐、鄧四州地及歲幣。……帝曰:“四州地、歲幣可與,名分、歸正人不可從。”……遣國信所大通事王抃持周葵書如金帥府,請正皇帝號,為叔侄之國;易歲貢為歲幣,減十萬;割商、秦地;歸被俘人,惟叛亡者不與;誓目大略與紹興同。《宋史·本紀第三十三》)

(宋通問使魏杞等以國書來。書不稱“大”,稱“侄宋皇帝”,稱名“再拜奉書于叔大金皇帝”。歲幣二十萬。《金史·本紀第六》)

1208年

嘉定和議,宋朝每年給金的歲幣增為白銀30萬兩、絲綢30萬匹,另外還向金交納300萬兩白銀作為犒軍費。

(依靖康二年正月請和故事,世為伯侄國,增歲幣為三十萬兩、匹、犒軍錢三百萬貫,蘇師旦等俟和議定當函首以獻。……章宗詔匡移書宋人,當函侂胄首贖淮南地,改犒軍錢為銀三百萬兩。于是,宋吏部侍郎史彌遠定計殺韓柟胄,彌遠知國政,和好自此成矣。《金史·卷九十八》)

1214年

宋寧宗采納真德秀的提議,停止向金輸歲幣,至此宋朝奉金為君、伯、叔,納歲已達近百年,歲幣共計白銀、絲綢各1635萬兩、匹。

(庚寅,以起居舍人真德秀奏,罷金國歲幣。《宋史·本紀第三十九》)

(宋人于國朝君之、伯之、叔之,納歲幣將百年。《金史·卷一百十二·完顏合達》)

1259年

宋朝宰相賈似道曾派使議和,向蒙古提出輸歲幣、稱臣的承諾。

(似道乃密遣宋京詣軍中請稱臣,輸歲幣,不從。會憲宗皇帝晏駕于釣魚山,合州守王堅使阮思聰踔急流走報鄂,似道再遣京議歲幣,遂許之。《宋史·卷四百七十四》)

1274年

賈似道再派使議和,向蒙古提出輸歲幣、稱臣,如開慶原約,被伯顏回拒。

(至蕪湖,遣還軍中所俘曾安撫,以荔子、黃甘遺丞相伯顏,俾宋京如軍中,請輸歲幣稱臣如開慶約,不從。《宋史·卷四百七十四》)

1276年

宋朝派陸秀夫議和,向蒙古納幣、稱侄或侄孫,被回拒。又派劉岊到伯顏軍中,請奉表稱臣,歲貢白銀25萬兩、絲綢25萬匹,約定與宋朝宰相陳宜中在長安鎮會談,事后陳宜中連夜逃至溫州。

(陸秀夫等至大元軍中,求稱侄納幣,不從;稱侄孫,不從。……遣監察御史劉岊奉表稱臣,上大元皇帝尊號曰仁明神武皇帝,歲奉銀絹二十五萬,乞存境土以奉蒸嘗。《宋史·卷四十七》)

(宜中初與大元丞相伯顏期會軍中,既而悔之,不果往。伯顏將兵至皋亭山,宜中宵遁,陸秀夫奉二王入溫州。《宋史·卷四百十八·陳宜中》)

(乙亥,宜中遣御史劉岊奉宋主稱臣表文副本,及致書伯顏,約會長安鎮。……壬午,次長安鎮,宜中等不至。……時宜中已遁,以文天祥代為丞相。《元史·卷一百二十七·伯顏》)

1399年

燕王朱棣向蒙古兀良哈三衛借兵挫敗了寧王朱權,其后又向兀良哈三衛借3000騎兵(一說6000),作為精銳部隊發動靖難之役;同時承諾割讓大寧(今承德市、平泉縣、建昌縣以及老哈河流域)土地給蒙古作為回報,歲給兀良哈三衛牛具、種、布帛、酒食等,并以明朝內邊為界。

1550年

1550年蒙古俺答汗圍攻北京,史稱庚戌之變,明世宗與俺答議和,封貢、互市。

俺答封貢于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年)落實,基本上以和平手段達成,以雙方各取所需告終。

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開放十一處邊境貿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過貿易獲得中國資源。而對中國的好處是明朝北邊到后金興起為止,再沒有發生大規模戰事。

1619年

1619年,蒙古林丹汗攻占了明朝的廣寧,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贈白銀千兩,以期與林丹汗聯手對抗后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陰山古道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等 編修-●卷九百九十九◎外臣部·入覲
曾受中原王朝朝貢的政權列表
?通俗西藏史(一百九十二)——突董被殺事件
消失的北方民族(9)回紇(上):維族先祖 借安史之亂發展壯大
回紇(鶻)西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秀| 芦溪县| 娄底市| 渭南市| 开封市| 柳林县| 积石山| 绥江县| 六安市| 洱源县| 满城县| 绥滨县| 阳春市| 绥中县| 绍兴市| 淳化县| 荣昌县| 荆州市| 海林市| 洮南市| 阜平县| 金堂县| 邹平县| 德钦县| 江油市| 甘肃省| 五河县| 阳曲县| 建阳市| 阿拉尔市| 临沭县| 县级市| 西城区| 慈溪市| 德兴市| 潢川县| 嘉祥县| 修水县| 阜新市| 葫芦岛市|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