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簡述一下中國民族的簡史,大家可以看看我們民族的血統大約是什么樣的。
上古時期?三皇五帝
三皇為女媧、伏羲、神農,但是說法并不確定。三皇時期為從原始人到黃帝時代為止,黃帝登基日據說大約為公元前二千七百年。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說法也不確定。五帝時期為從黃帝開始到夏朝建立之前,傳說夏朝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建立。
傳說在上古時期,中國大地上生活著許多部族,到了黃帝時代,中國的幾大部族的大概情況是:
一, 西戎諸族,這個種族為黃種人,但懷疑有一些白種人的血統,操漢藏語系的某種語言。他們是游牧民族,善于騎馬,主要分布在今中國西部的陜西、甘肅等地,有些順黃河而下滲透到山西、河南、河北一帶。他們多以獸類以及蛇或鱷魚等為圖騰,但是鮮有以鳥類為圖騰者。由于主要分布在中原西部因此被稱為西戎;
二, 東夷諸族,這個種族的膚色和語言已經無法確認,但是,可以推測他們也操漢藏語系的某種語言,我在后面會說明。他們是農耕和漁獵民族,善于射箭(從其夷字的構成『大弓』可以看出端倪),主要分布在今中國東部沿海的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有些溯黃河而上也滲透到河南、河北、山西一帶。他們多以鳥類為圖騰。由于主要分布在中原東部因此被稱為東夷;
三, 南蠻諸族,懷疑可能由東夷的一支分化形成,還可能與百越、百濮人有些關聯。這個種族為黃種人,操漢藏語系的某種語言。他們是農耕和牧獵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國長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地,有些向北滲透到河南,向東滲透到安徽、江蘇,向南滲透到嶺南一帶。他們也多以鳥類為圖騰,有的部落以蛇或鱷魚等爬行動物為圖騰。由于主要分布在中原南部因此被稱為南蠻;
四, 北狄諸族,這個種族為黃種人,但懷疑有一些白種人的血統,操阿爾泰語系的某種語言。他們是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國北部的河北、山西、陜西的北部以及這些地方更北的地區,有些向東滲透到東北一帶。他們多以狼或鷹等猛獸猛禽作為圖騰,由于主要分布在中原北部因此被稱為北狄。
五, 百越諸族,這個種族為黃種人,可能是南蠻的一支分化而成,但懷疑有一些黑種人的血統,操漢藏語系的某種語言。他們是漁獵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國東南部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他們多以蛇或鱷魚等爬行動物為圖騰。
六, 百濮諸族,懷疑可能由某些不能確定來源的民族與南蠻的一支融合形成。這個種族為黃種人,但懷疑有一些黑種人的血統,操南亞語系的某種語言。他們是漁獵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國西南方的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這六個大部族與其他許多小部族,共同構成了上古中國的多民族狀態,其中對上古中國史造成影響的主要是西戎、東夷、南蠻三族。
西戎部族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就是黃帝;炎帝一說是西戎部族某部落的首領,一說是東夷部族某部落的首領,一說是南蠻部族某部落的首領;蚩尤一說是東夷部族某部落的首領,一說是南蠻部族某部落的首領。目前比較偏向于:黃帝是西戎部族某部落的首領,而炎帝和蚩尤則分別是東夷部族某兩個部落的首領。炎帝和蚩尤發生了戰爭,我認為應該歸為東夷族內部的戰爭,而蚩尤的武力強于炎帝,此時的炎帝可能同時面臨黃帝的外患以及蚩尤的內憂。當時黃帝正帶領西戎部族東進,必定要和炎帝發生沖突,因為炎帝的勢力范圍介于黃帝與蚩尤之間,這個沖突在今山西運城演變為戰爭,這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記錄的大戰『阪泉之戰』。
炎帝失敗了,向東退卻,卻遭遇正在帶領東夷部族西進的蚩尤。
而極有可能的推測是:炎帝是東夷族比較正統的領袖,蚩尤可能是反對炎帝統治的『叛逆者』,在這種情況下,炎帝只好選擇和黃帝與蚩尤當中的一個聯合起來對付另一個。大概炎帝比較正統的緣故,最終黃帝被說服與炎帝結盟共同打擊蚩尤,然后終于在今河北涿鹿展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有記錄的大戰『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的結果是,黃帝與炎帝共同戰勝了蚩尤。
這次大戰的結果是,黃帝的西戎部族與炎帝的東夷部族開始融合為一個部族,他們占據了中原,即今中國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交匯處周邊的區域,這就是早期的華夏族,此時的華夏族尚僅分布于黃河流域。
華夏族也以黃帝和炎帝的稱號作為名稱,因此華夏族自認為炎黃子孫。
炎帝有部分東夷子民沒有融入華夏族,再加上不屬于炎帝部落的那部分東夷人,這些東夷人主要分為兩支,一支往東遷移或留在東夷族早先的勢力范圍——中國東部,繼續作為東夷部族存在;一支往南遷移,與南蠻部族發生融合。
而蚩尤的東夷部族分成三個分支,一支戰后也被融入華夏族,一支仍然作為東夷部族繼續存在于中國東部沿海,一支則南下,與南蠻部族發生融合。蚩尤的東夷部落與炎帝的東夷部落在戰后的歸屬是相似的。
因此,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有人將黃帝和炎帝歸為同一個部族,而炎帝和蚩尤的部族屬性有多種說法了。不過,黃帝屬于西戎部族是比較確定的。
華夏族從一開始,就主要由西戎與東夷兩大族構成,華夏族形成初期,也有許多南蠻的血統融合進來,這就是我說上古中國史主要是西戎、東夷、南蠻三族史的緣故。
上古華夏族形成之后,華夏族開始自視為中原華夏,原有的西戎仍然被視為西戎,戰后沒有融入華夏的東夷族和南蠻族仍然被視為東夷和南蠻。
這時,戎夷蠻狄四字開始具有歧視意味。
當然,這種歧視是很可笑的,因為上古華夏族本來就是西戎、東夷、南蠻三個部族的混血部族,現在反而歧視他們的來源。
其余的北狄、百越、百濮,亦并視為中原華夏之外的化外之民。
據可信的資料表明,當炎黃聯盟與蚩尤發生戰爭之時,炎黃部族使用石制兵器,而蚩尤使用金屬兵器,故而可以推測黃帝的西戎部族處于石器時代,而蚩尤的東夷部族已經進入青銅時代,因此,我們必須承認,上古時代華夏族的統治部族西戎族落后于東夷族的事實。實際上一直到后來的許多年里,華夏族與西戎族的文明并不比東夷族更加先進,這一點我在后面會說明。由此更加得出,至少在上古時期,中原對戎夷蠻狄的歧視是沒有道理的,恐怕僅僅只是一種種族歧視,而沒有多少文化歧視的成分。
華夏族在后來的數百年間,又征服了不少的大小部族,終于將這些部族的圖騰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圖騰,那便是蛇身馬首、蜃腹魚尾、鷹爪鹿角、虎目牛耳的——龍。
因此,封建時代的皇帝以龍為象征;華夏族又自認為龍的傳人。
黃帝領導的本是西戎族的一支,該部落稱為有熊氏。黃帝取得整個華夏族的領導權后,炎帝的后裔不服者甚眾,最厲害的權力斗爭之一發生在黃帝的孫子顓頊時代,當時有一個炎帝的后裔叫做共工氏,這個共工氏被稱為水神。共工氏反對顓頊,但是被顓頊鎮壓了。后來共工氏『怒觸不周山』,導致了中國今天西高東低的地勢,這當然是神話,但正說明了黃、炎二系在華夏族內部的斗爭之激烈。共工之后,華夏族內部的原炎帝系東夷勢力再也沒有實力與黃帝系西戎勢力爭天下。
倒是沒有融入華夏族的東夷,以及懷疑可能是與東夷有著共同來源的南蠻,有著十分強大的與華夏族抗爭的實力。事實上,整個上古中國史,即是西戎、東夷、南蠻融合為華夏的融合史,又是它們之間互相斗爭的斗爭史。
東夷族除蚩尤之外,還出現過兩位杰出的領袖,分別叫做太昊和少昊,這兩個人把東夷部族發展成為中國境內唯一可以與華夏族在文化、經濟、武力等各方面一爭高低的部族。有的說法把太昊與伏羲劃等號,列入三皇之中,而少昊列入五帝之中。此后的東夷族聲勢日盛,在中國的地位幾乎可以取華夏族而代之。
在這種前提下,東夷出身的舜帝取代西戎出身的堯帝的位置,也是符合客觀情況的。舜帝領導的東夷族,已經取代了華夏族在中國的地位,舜帝成為整個中原地區的領導。
此外要說的是,炎帝有子孫叫做祝融氏,這個祝融氏被稱為火神,祝融氏是共工氏的先輩。祝融氏卻被劃為南蠻部族,其實共工氏有時也被劃為南蠻部族,而我剛才說過,炎帝與蚩尤也有時被劃為南蠻部族。因此,綜上所述,我推測東夷與南蠻可能是同一部族的兩個不同分支,由此進而初步推測東夷族的語言也可能是漢藏語系的某種語言。
祝融氏也是杰出的部族領袖。
南蠻部族還有相當強有力的領袖出現,東夷族統治中原的舜帝時代,南蠻族的領袖善卷是可以與舜帝相抗衡的人物;西戎族統治中原的禹帝時代,南蠻族的灌兜也是讓中原各族十分頭疼的可怕人物。
上古時期的民族簡史,先說到這里,我們現在回顧一下:
三皇五帝和其他杰出部族領袖的族系以及他們的臣民的族系基本可以考證:
女媧氏,三皇之一,由她的女性名稱以及她造人的事跡可以推斷她顯然是母系氏社會的領袖。她的族系已經無法考證。
燧人氏,有的說法列入三皇,由他的名字可以推斷他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使用火的人,而他/她的后裔就是三皇之一的伏羲。但是他/她的族系甚至性別都無法考證,不過,根據伏羲屬于東夷族的說法,可以推測燧人氏屬于東夷族。他的臣民自然最有可能也屬于東夷族。
伏羲氏,三皇之一,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將中國社會帶入父系氏社會的人,因此伏羲是父系氏社會初期的領袖。他屬于東夷族。他的臣民應該屬于東夷族。伏羲就是太昊的這種說法可能成立,伏羲即太昊。
神農氏,三皇之一,如果神農就是炎帝的這種說法成立,那么神農即炎帝屬于東夷族,有時歸為南蠻族(因為他的后裔祝融、共工有時被歸為南蠻族)或西戎族(因為有的說法說他與黃帝本是兄弟)。他的臣民與他的族系相同。
黃帝,五帝之一,屬于西戎族。他的臣民早先大部分屬于西戎族,黃帝成為華夏族領袖之后,許多東夷人與南蠻人也成為他的臣民。
蚩尤,與炎黃二人敵對的蚩尤屬于東夷族,有時歸為南蠻族(因為他的后裔善卷、灌兜被歸為南蠻族)。他的臣民與他的族系相同
少昊,有的說法列入五帝,屬于東夷族。他的臣民多為東夷族。
顓頊,五帝之一,是黃帝子孫,屬于華夏族形成之后,華夏族內部的西戎系統。他的臣民都屬于新興的華夏族。
帝嚳,五帝之一,是黃帝和顓頊的子孫,屬于華夏族形成之后,華夏族內部的西戎系統。他的臣民都屬于新興的華夏族。
祝融,是炎帝子孫,屬于華夏族形成之后,華夏族內部的東夷系統或南蠻系統。他的臣民在大范圍內屬于華夏族,但祝融有可能是華夏族中割據一方的藩閥,他的嫡系臣民的族系則是東夷族或南蠻族。
共工,是炎帝與祝融的子孫,與顓頊敵對的共工,屬于華夏族內部的東夷系統或南蠻系統。他的臣民的族系與他的祖先祝融的臣民的族系相同。
堯,五帝之一,屬于西戎族,或屬于華夏族內部的西戎系統。他的臣民屬于華夏族。
舜,五帝之一,屬于東夷族,或屬于華夏族內部的東夷系統。他的臣民屬于華夏族。
善卷,是蚩尤的后裔,與舜同時代的善卷屬于未融入華夏族的南蠻族。他的臣民屬于未融入華夏族的南蠻族。
灌兜,蚩尤與善卷的后裔灌兜屬于未融入華夏族的南蠻族。他的臣民屬于未融入華夏族的南蠻族。
上古時代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部族主要有三個:
西戎,是構成華夏族的最重要的一支和最強大的一支,西戎系統長期在華夏族中占有主體地位。
東夷,是構成華夏族的另個重要和強大的一支,東夷系統數度在華夏族中占有領導地位。
南蠻,有多種證據表明南蠻與東夷具有強烈的血緣與文化聯系,但是沒有經過最終確定。南蠻系統對早期華夏族的血統成分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上古時代其他在中國生活的部族,對上古中國民族的融合沒有起到大的作用,但是也有小量的作用。
上古時代,是中國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時代,這次主要是西戎族與東夷族、南蠻族融合為華夏族。
三代時期
三代為夏、商、周三代,夏朝建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周朝滅亡于公元前三世紀。
在三代時期,中國的幾大部族的大概情況是:
一, 華夏族,這個種族由上古時期的華夏族延續而來,操漢藏語系的某種語言,這種語言正在演進為漢藏語系中的漢語。他們已經成為農耕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國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部分分布在陜西東部(原西戎地)和山東西部(原東夷地),還有一些滲透到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和江蘇北部;
二, 西戎諸族,與他們有相同血緣的許多西戎人已經同化為華夏族,現在說的這個西戎種族特指已經區別于華夏族之外的那部分西戎,操漢藏語系的某種語言。他們是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國西部的陜西、甘肅;
三, 東夷諸族,與他們有相同血緣的許多東夷人已經同化為華夏族,現在說的這個東夷種族特指已經區別于華夏族之外的那部分東夷,仍然可以推測他們也操漢藏語系的某種語言。他們是農耕和漁獵民族,分布區與上古時期大致相同,但與其他民族交界的地區互有擴張與收縮,主要分布在今中國東部沿海的山東、江蘇、安徽等地;
四, 南蠻諸族,與他們有相同血緣的小部分南蠻已經同化為華夏族,現在說的這個南蠻種族特指已經區別于東夷族與華夏族之外的那部分南蠻,操漢藏語系的某種語言。他們是農耕和牧獵民族,分布區與上古時期大致相同,但與其他民族交界的地區互有擴張與收縮,主要分布在今中國長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地,此時江蘇已經成為南蠻的另外一個重要分布地;
五, 北狄諸族,操阿爾泰語系的某種語言。他們是游牧民族,仍然主要分布在今中國北部的河北、山西、陜西的北部以及這些地方更北的地區,也包括東北,此時的北狄正在發生演變與分化;
六, 百越諸族,操漢藏語系的某種語言。他們是漁獵民族,仍然主要分布在今中國東南部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七, 百濮諸族,操南亞語系的某種語言。他們是漁獵民族,仍然主要分布在今中國西南方的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我們可以看到,由于華夏族的形成,上古時期的六大部族已經變成七大部族,華夏族將自己的居住地叫做中原,而華夏族的周邊則稱為四裔。這七個大部族與其他許多小部族,共同構成了三代時期中國的多民族狀態,其中對三代時期中國史造成影響的主要還是西戎、東夷、南蠻三族。
夏朝是西戎系的禹和他的兒子啟締造的。
禹是洪水泛濫時代的最后一位杰出的治水功勛,因為治水有功而得到舜帝的禪讓,成為王。從他的兒子啟開始,中國不再延續王位禪讓的習俗(少數一些時期除外),啟確立了由有直系親屬關系的父死自繼,兄終弟及的王位傳讓規則,從此中國開始形成家族式國家,一個朝代的王位在同一姓氏家族之內傳讓,這便是『家天下』。
夏是一個西戎王朝,持續了四百年,夏朝的王位,基本上是由西戎系的禹和他的子孫擁有的。禹被稱為夏禹,啟被稱為夏啟。
西戎部族原是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后,逐漸成為定居的農耕民族,農業有了巨大發展,奠定了我國之后四千年的農耕文化的基礎。跟農耕有聯系的一些科學技術也發展起來,如我們中國目前在用的陰歷,就是夏訂立的,因此也被稱為夏歷,夏歷是為了農耕時掌握農時而訂立的,因此也被稱為農歷;又如由于掌握農時以及進行戰爭等等都要觀察天象和地理條件,因此從夏開始,中國的天文、地理開始有了發展;由于農耕劃地、測量等的需要,初級的幾何學開始產生;對谷物等的倉儲存取管理使度量衡開始使用......
西戎的夏承平日久之后,文化發展超過了周邊各族,于是便開始自視為華夏,而將周邊各族視為戎夷蠻狄。這時,原本與華夏血緣關系密切的,在夏朝時生活在夏的東方的東夷族開始被視為落后部族(那些已經融入華夏族的東夷人當然除外)。
我上面說過,東夷的實力在中國范圍內,不亞于西戎,實際上夏朝的王位曾經一度被東夷族的勢力奪得過,那個奪得夏朝國家的東夷領袖,就是傳說中射日的后羿。后羿的箭術更加說明東夷族善于射箭的事實。后羿的王位沒有傳過三代,便被禹的子孫少康又奪了回來,這便是夏朝的『少康復國』。
而夏到了末期,由于末代王夏桀的荒淫誤國,終于導致東夷族的再度興起,東夷族的湯出兵討伐夏桀,最終建立了東夷王朝——商。
商是由東夷系的湯建立的,持續了六百年,商朝的王位,基本上是由東夷系的湯和他的子孫擁有的。湯被稱為商湯。
商是中國青銅時代最出色的時期,在商時代,以青銅為主的金屬的研究進入新的階段,中國的冶金及其相關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工農業和天文地理的興盛帶動了運輸和貿易的發展,中國出現了完善的商業,以致于后世的中國人將生意人稱為『商人』。
商的一個偉大貢獻,便是發揚了漢字,商的甲骨文是目前能夠發現和確認的中國文字的最早痕跡。商的甲骨文原是流傳在山東半島上的東夷部族的一種文字,由于東夷族建立了商朝,掌握了中國的大權,此種文字便得以發揚。由甲骨文與現代漢字的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我們可以肯定東夷族的文字就是現代中文的祖先,因此又一步證實了我剛才的推測——東夷族的語言可能是漢藏語系的某種語言。
當東夷的商的文化發展超過其他民族時,商也自視為華夏,而周邊各族被視為戎夷蠻狄。這時,原本與華夏血緣關系密切,并且還曾是前一個朝代以正統華夏自居的西戎族開始被視為落后部族(那些已經融入華夏族的西戎人除外)。
而商的滅亡與夏同出一轍,由于末代王商紂的荒淫誤國,終于導致西戎族的再次崛起,商紂的一個臣——西戎族的周文王,開始反商,之后他的兒子周武王出兵討伐商紂,最終建立了西戎王朝——周。
商被周滅亡以后,東夷族再也沒有強大的實力與西戎族對抗。到周的末期,東夷族作為一個種族,已經基本上消失了,全部同化為華夏族了。
周延續了八百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朝代。周的貢獻也是巨大的,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禮儀、宗教、風俗、習慣,基本上是在周形成的。周確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形式和模板。周的文化沒有排斥商的文化,周良好與謙遜的繼承和發揚了商的文化,并在這富有東夷特色的文化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元素,以此產生了較為成形的中國文化的基礎。
周后期的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極特殊的時代。
周王室一直是天下的正統最高共主,雖然本身出身西戎,但也像夏、商那樣,自視為華夏,所有與周王室或周人有較密切血緣關系,或尊奉周禮儀的國家與民族,也都同樣被視為華夏,但是與周王室或周人血緣關系較為疏遠,或不尊奉周禮儀的國家和民族,便不被視為華夏。不過,周有一點比前人進步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繼續承認商也是華夏(當然,除商王室與遺民以外的東夷,如果不尊奉周禮儀,就不是華夏)。
春秋時代,最強盛的大國是春秋五霸,能夠確認的四位先后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位不定,一說為宋襄公(這種說法極其迂腐,因為宋襄公和宋國都是十分羸弱之輩),一說為吳王闔閭,一說為越王勾踐。
齊桓公是齊國國君。齊是春秋戰國時代一直都很強大的國家,長期是最富裕的,并且是第一個取得中原各國盟主地位的強國。主要領土在今山東,主體民族為東夷族。但由于齊魯接近,共為文化禮儀之邦的緣故,中原華夏族從來不把齊人視為東夷族;
晉文公是晉國國君。晉一直是春秋時代最強盛的超級大國,是第二個取得中原各國盟主地位,并一直保持這種地位直到國家分裂滅亡為止,保持時間最長久的強國。主要領土在今河南、河北、山西,主體民族為華夏族,中原華夏族一直視晉為除周之外血統最正的華夏族;
晉國在春秋末期分裂成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都成為戰國時代的強國——魏、趙、韓。
秦穆公是秦國國君。秦是春秋戰國時代西陲的霸主,是最終統一中國的強國。主要領土在今陜西、甘肅,主體民族為西戎族,秦人一直被中原華夏族包括同血緣的周王室視為西戎野蠻部落;
楚莊王是楚國國君。楚是春秋戰國時代一直都很強大,唯一一個敢于在周王室面前稱王并且用實力獲得周王室和其他國家的默認的強國,并且是所有國家中占有最廣闊領土的大國。主要領土在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主體民族為南蠻族,楚從來都被中原華夏族視為南蠻落后部族,并且連楚人自己也自認為蠻夷;
至于宋襄公,是宋國國君。宋的主要領土在今河南,主體民族是華夏族;
吳王闔閭是吳國國君。吳是春秋以來,第一個以弱小國家打敗戰無不勝的楚國軍隊,并且幾乎將楚滅國的國家。主要領土在今江蘇,主體民族是南蠻族,吳如果不是軍事上取得一系列成功,則在中原華夏族的眼里是比楚還要野蠻落后的南蠻族。
越王勾踐是越國國君。越是吳國興起以來,第一個以弱小國家打敗吳國軍隊,并且將吳滅國的強國。主要領土在今浙江,主體民族是百越族,越是青銅時代末期較早使用鐵器的國家,但百越族從來便被中原華夏族視為比南蠻更野蠻的部落。
由春秋五霸的輪興我們可以看到,除晉國和名義上的宋國外,其他的強國全部都是中原周邊民族的國家,可以說,當時在政治與武力方面,中原相對于四裔來說并無特別的優勢。
但是,從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華夏族的文化與經濟正在越來越先進于周邊各民族,并且形成了統一的華夏文明的認同感,和相對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優越感。可以說,在文化與經濟方面,中原相對于四裔來說具有逐漸明顯的優勢。
這樣,上古時期中原對戎夷蠻狄的單純的血統上的種族歧視,到三代時期,便逐漸含有并不斷加深了文化歧視的成分。
戰國時代,由春秋初期的數百個國家最終剩下的國家除了周王室以外,就是戰國七雄,他們按照國力排名是:秦、楚、齊、魏、趙、燕、韓。
秦、楚、齊都是春秋時代就已經強盛的傳統大國,在戰國后期,其主體民族已經成為(文化上的)華夏族,不過秦人的西戎色彩、楚人的南蠻色彩仍較強烈;
魏國是晉國分裂的三國中最早強盛的一個,在戰國初期曾經顯赫一時,打敗數個國家,幾乎成為霸主。主要領土在今河南、山西,主體民族是華夏族;
趙國是晉國分裂的三國中稍后強盛的一個,在戰國末期曾經可以與秦國對峙。主要領土在今河北、山西,主體民族是華夏族,因為地處北邊,經常與北狄諸族產生互動,還并滅了一些北狄族國家,因此有一些北狄族融入;
燕國是戰國時代才異軍突起的一個邊陲強國,一度幾乎將強大的齊國滅國。主要領土在今北京、河北,主體民族是華夏族,也與北狄諸族經常互動,應該有一些北狄族血統;
韓國是晉國分裂的三國中較弱的一個。主要領土在今河南,主體民族是華夏族。
由最終剩下的戰國七雄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代還有較明顯的民族分別,隨著國家的擴并和文化的融合,戰國時代這種分別已經所剩無幾,周王室和這七個國家的主體民族,全部都已經成為華夏族了。
順便要說一下,除了百越族建立越國以外,(可能是)百濮族還建立了巴國,北狄族建立了中山國,這些是較小民族建立的比較有名的國家。越最終并入楚,巴并入秦,中山并入趙,這些百越、百濮和北狄民族也對楚、秦、趙三國人民的血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代,由于王權的衰落,中國進入了群雄割據的分裂狀態,但是,必須承認這種分裂是積極向上的,而不是像后世的分裂那樣是衰敗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得到巨大發展、社會正在迅速進步。從那時起,華夏族便越發自視為與周邊各族不同的文明民族,而周邊民族都是落后野蠻的部落,被稱為『化外之民』,這種觀點直接導致了由春秋五霸發起并貫徹執行的『尊王攘夷』運動。這個所謂的『王』便是華夏族正統的王室代表——周王,而『夷』則是指的那些化外之民。可笑的是,最先發起這個運動的齊人,本身就是東夷血脈,但是卻儼然視自己為華夏,將自己獨立于東夷之外,而將東夷視為必須『攘』的『夷』,而他『尊』的周『王』則是西戎血脈,但除周之外的西戎也是必須『攘』的『夷』。
從那時起,戎夷蠻狄四字便具有了更加強烈的歧視意味。
在這種宗教般的狂熱之下,與齊具有同樣東夷血統的其他許多東夷部族被齊消滅了;與秦具有同樣西戎血統的其他許多西戎部族被秦消滅了;與楚具有同樣南蠻血統的其他許多南蠻部族被楚消滅了......結果,由于齊秦楚三國強大的武力,并憑借各自的實力發展出優秀的文化,慢慢的,中原華夏族也將此三國視為與自己等同的華夏人了。就這樣,像齊秦楚,特別是秦和楚這樣的異族國家,也逐漸在認知上進入了華夏族的行列。
華夏民族,在中國這片大地上,是民族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脈中有著同樣的淵源。走向未來,創寫新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