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亂”以后,大批士族與百姓逃亡到江南。西晉滅亡后,晉瑯邪王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東晉(317-420年),統治著東南半壁江山。從本期開始,我們接著十六國時期的情況,來介紹東晉時的情況。
西晉末年的江南情況
自孫吳滅亡后,江南士族失去舊有的政治特權,地位下降,因此多有不滿,常有反晉的活動。太安二年(303年),義陽蠻張昌起義,部將石冰轉戰揚州,次年被江南豪強與廣陵度支陳敏等人擊敗。到永興二年(305年),陳敏野心膨脹,割據江東反晉。永嘉元年(307年),由于陳敏不為江南豪強所接受,最終被晉軍消滅。同年七月,瑯邪王司馬睿(276-323年)被任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守建業(今江蘇南京),九月到達建業。司馬睿以安東司馬王導(276-339年)為謀主,安撫江南士族,用官職籠絡這些豪族,使得在北方大亂的情況下,江南局勢較為安定。
“王與馬,共天下”
公元317年,瑯邪王司馬睿在建康(原為建業,后改建鄴,又避晉愍帝諱改建康)稱晉王,次年稱帝,建立了東晉王朝。王導輔佐有力,被任命為侍中、司空、領中書監、錄尚書事,其堂兄王敦(266-324年)任大將軍,二人一內一外。后人評價當時為“王與馬,共天下”。由此也拉開了東晉一百多年由幾大門閥家族操控局面的帷幕。
晉元帝司馬睿對這種情況極為不安,他任用劉隗、刁協等人,試圖壓制瑯邪王氏的勢力,招致王敦的不滿。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在堂弟王導的縱容與江南大族沈充幫助下,攻入建康,元帝憂懼而死。到太寧二年(324年)王敦死后,這場叛亂才被鎮壓下去。
王敦之亂平定后不久,蘇峻、祖約又發動叛亂。蘇峻本是江淮等地流民豪強,王敦之亂以前,江淮流民被控制不得過江,王敦反叛后形勢危急,蘇峻等人被元帝召集入衛建康。蘇峻在抗擊王敦的戰爭中有功,授歷陽內史。后來庾亮當政,認為蘇峻割據江北,遲早為患,建議討伐蘇峻,王導等人都不贊成。因此矛盾激化,咸和二年(327年),蘇峻勾結祖約反叛,次年入建康,挾持明帝,不久也很快歸于失敗。
這一時期,盡管發生了兩次較大的叛亂活動,但東晉都因多數士族的支持而勉強維持。在此期間,南北之間的局勢也較為平衡。
王導像,來自網絡。王導(276-339),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著名政治家。
劉琨兵敗 祖逖北伐
劉琨(271-318年)是晉代著名將領,光熙元年(306年)任并州刺史,聯合北方拓跋部鮮卑、段氏鮮卑等與匈奴劉淵對抗。劉琨的斗爭最后失敗,大興元年(318年)被段部鮮卑段匹磾所殺。到這時為止,晉在北方的勢力基本都喪失了。
當初年青時,劉琨與祖逖有“聞雞起舞”的習慣,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夠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劉琨雖死,但在東晉的祖逖(266-321年)仍希望北伐。他招納軍士,在豫州東部與后趙相抗,收復了河南之地,迫使石勒不敢過河。但是,晉元帝害怕祖逖功高震主,派戴淵前往節制祖逖軍。這時,王敦的野心也日漸暴露,祖逖得知江東將有內亂,北伐之業不終,憂憤多度,在雍丘(今河南杞縣)去世。豫州百姓為之哀痛,并修祠紀念祖逖。
聞雞起舞,圖片來自網絡。祖逖少年時與劉琨結交,聽到公雞打鳴就把劉琨踢醒,說:“此非惡聲也!”于是二人一起舞劍練武。后來此事成為激勵年輕人鍛煉身體,以報效國家的美談。
北方人口的南遷 “土斷”措施
自“八王之亂”以后,北方由于戰亂造成的流民以及南逃的士族已經為數不少。除了南渡之外,還有逃往涼州、遼東等較為安定地區的,但總體上以南遷者為多。“永嘉之亂”以后,這種趨勢更為明顯。但是,這種人口遷移是有層次性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從北方直接遷移到東南地區,而是波浪式的推進。揚州的南來人口最多,除此之外,最遠還有一些百姓深入到閩廣等地的,也有只是南遷到淮北地區和今山東一帶的。
在這一過程中,士族帶領其宗族、蔭客、部曲一同南下,企圖保存實力。百姓則也是拖家帶口。東晉為了控制這些南遷后失去戶口的“浮浪人”,設置僑置郡縣,立僑籍以管理這些人口。僑置郡縣情況復雜,又無實土,而僑人所占比例也并不大。僑籍的設立對北來人口有優復條件,有助于招徠北來的流散人口,同時防止其落入豪族的控制中。
但到后來,僑置郡縣越來越多,僑人所處時間既久,與土人差別也并不大,因此東晉開始剝奪僑人原有的特殊待遇,強迫僑人服兵役,并用“土斷”來加強對僑人的控制。“土斷”分為幾種情況,一種是令散居僑人斷入本地籍貫;一種是將無實土、人口少的僑置郡縣省并;一種是將僑人立為白籍,土人為黃籍,以相區別。興寧二年三月庚戌日(公元364年4月18日),桓溫主持土斷,大閱戶口,令僑人斷入所在籍貫,并對隱匿戶口的豪強地主嚴加懲處,史稱“庚戌土斷”。這一次土斷效果較為顯著,國家控制了大量戶口,稅賦增加。由于土斷將僑人的特權剝奪,因此受到南方土著百姓的支持。后來,劉裕也曾進行過土斷,裁并了一些僑置郡縣。
庾亮、桓溫北伐
咸康五年(339年),征西將軍庾亮請求北伐,遭到朝中大臣們的反對,其中最力的是蔡謨、郗鑒二人。次年庾亮去世,其弟庾翼為安西將軍,鎮武昌。到建元元年(343年),庾翼抗命出鎮襄陽,打算北伐,也遭到阻撓。后來庾翼退回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區),仍然修繕武器、積存糧食,以圖日后北伐。
庾翼死后,桓溫(312-373年)任安西將軍。永和二年(346年),桓溫率兵西進,次年滅賨人李氏的漢國,奪取蜀地,聲望大增。這時,桓溫開始多次要求北伐,但東晉官僚害怕其勢力過大,于是于永和五年(349年)派外戚褚裒北伐。褚裒一戰即敗,河北二十余萬百姓渡河來投奔,聽說褚裒南退,無處容身,被后趙掠殺的不知其數。次年,又派殷浩北伐。王羲之勸阻殷浩不要北伐,不被采納。殷浩終于永和九年(353年)兵敗。
于是桓溫于永和十年(354年)出兵關中,進攻前秦,關中百姓用牛酒相迎,晉軍卻不渡灞水,只是觀望,前秦趁機堅壁清野,晉軍糧食缺乏,被迫撤退。
兩年后,桓溫再次北伐,收復洛陽,將降民三千余家徙至江漢之間。
到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第三次北伐,自揚州到達前燕的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距前燕國都鄴城(鄴北城,在今河北臨漳縣南)不遠。前燕向前秦求援,桓溫兵敗退回。
究其失敗的原因,一是他的北伐是為了增加個人聲望,以達到其篡晉野心的目的,所以東晉官僚多反對其北伐;二是東晉士族多已經在江南擁有田宅產業,無意北伐。因此桓溫在北伐的過程中并不用心,朝中支持者不多,因此多次北伐都只是遷徙百姓南下而已。
淝水之戰
桓溫死后,軍權由其弟桓沖掌握。此時前秦統一北方,奪取蜀地,大敵當前,東晉統治者內部矛盾相較緩和。桓沖專鎮上游,當政的謝安(320-385年)專鎮揚州。謝安侄謝玄(343-388年)在京口(今江蘇鎮江)組建北府兵。
謝安為人沉穩,處變不驚,當前秦苻堅傾國出征的消息傳到東晉朝廷后,士族無不驚慌失措,謝安則處之泰然。桓沖欲派三千精銳入衛建康,謝安說,“西面還要用兵,朝廷已經部署完畢,建康不缺兵甲。”見謝安如此,桓沖泄氣地對佐吏說道:“謝安不懂軍事,現在居然還在閑談,派些不經事的少年(指謝玄及北府兵)抗拒前秦,兵又少而弱,看來我們這些人要披發左衽(古人認為這是淪為所謂夷狄的表現)了”。
晉太元八年(383年),北府兵在淝水大勝,前秦數十萬大軍崩潰。這一戰役使得東晉的統治得以延續,中原漢族的文化得以傳承,東南地區也免遭生靈涂炭。
1978年劉凌倉作《淝水之戰》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