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是伴隨人類社會時間最久的手工藝制品,早在中華文明起源之初的新石器時代,華夏先民就學會了燒造和使用陶器,極大提升了先民的生活質量,而從陶器中孕育出的瓷器甚至成為了中國在海外的代名詞。陶器古樸、瓷器精美,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成為中華文明長河中最為耀眼和最具中國特色的代表,時至今日仍綻放出勃勃生機。
34.1中華瓷器之美
灼灼其陶,內蘊氣象。中國人歷來喜愛使用陶瓷制品,從最普通的日常用具到精美的藝術品,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在生活當中都離不開陶瓷,陶瓷不但具有良好的實用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34.2裴李崗文化紅陶三足缽
中國最早的陶器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到裴李崗文化(公元前5500年-前4900年)、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大地灣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800年)時期開始成規模出現,此時陶器多為泥質紅陶或夾砂紅陶為主,亦有少量灰陶,器型較少,以缽、壺為主,大多為泥條盤筑,有紋飾的器物較少。
34.3大地灣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進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馬家窯文化(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時期,彩陶成為其主要特征,質地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器型種類主要有盆、罐、缽和小口尖底瓶等。
34.4仰韶文化魚紋彩陶盆
34.5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壺(高22cm)
34.6甘肅臨洮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彩陶罐
34.7仰韶文化小口尖底陶瓶(汲水器)
之后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前2500年)時期以夾砂陶和泥質紅陶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質白陶。泥質陶器上常飾鏤孔、劃紋,有彩陶和簡單的朱繪陶,沙質陶器上少數飾附加有堆紋和籃紋。三足器、圓足器發達,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為觚形器、釜形器、缽形器、罐形器、鏤孔圈足豆、雙鼻壺、背壺、寬肩壺、實足鬹、袋足鬹、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
34.8大汶口文化紅陶獸形壺
34.9大汶口文化-星紋彩陶豆
屈家嶺文化(公元前3300年-前2600年)是繼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漢流域的一種文化,早期以黑陶為主,晚期以灰陶為主,有少量紅陶。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長頸圈足壺、折盤豆、盂、扁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殼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此時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飾以弦紋、淺籃紋、刻劃紋、鏤孔等。
34.10屈家嶺文化出土的黑陶和紅陶
龍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時)時期,早期龍山文化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以灰陶為主,紋飾以籃紋為主,保留了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新增了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仍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占比提升,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輪制技術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有少量方格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
34.11龍山文化黑陶鼎
山東龍山文化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
龍山文化晚期還出現用高嶺土或瓷土燒制的白陶,為后來原始瓷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梢钥闯龉糯袊说闹铺展に嚥粩喟l展,品質提高,種類增多。
34.12山東龍山文化 白陶鬶
進入商代,青銅器的制作成就輝煌,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具仍以陶器為主。商陶器仍以灰陶為主,當時已有專門燒制泥質灰陶和泥質夾砂灰陶的官營手工作坊。商后期白陶和印紋硬陶有很大發展,尤以白陶最為精美,紋飾采用青銅器的藝術特點,裝飾華麗,彌足珍貴。同時,還出現了用高嶺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34.13漢代彩繪陶器
西周以后陶器種類繁多,除生活器皿外,磚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逐漸成熟。到戰國秦漢時期,彩繪陶器、釉陶已普遍應用,用陶俑、陶獸、陶明器隨葬已成習俗,制陶業更加繁榮。
PS:彩陶和彩繪陶器并不是一種東西。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赭石和氧化錳等)進行描繪,然后入窯燒制而成的陶器,可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而彩繪陶器是指將陶胎燒成之后在其表面進行彩繪的陶器,又稱燒后彩繪陶。
34.14彩繪陶俑代表--兵馬俑
到東漢晚期至三國,瓷器的燒造技術逐漸成熟,陶器為瓷器所取代,退居次要地位。到了明代,紫砂壺的出現讓陶器再次攀上高峰,影響力至今猶在。
34.15陶器新高峰-紫砂壺
綜上所述,中國陶器發展史上,最具鮮明中國特色的、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四種陶器為黑陶、白陶、陶俑和紫砂壺,今天著重為大家介紹中國黑陶和中國白陶。(兵馬俑和紫砂壺將在相應的歷史年代中介紹)
※ 古老的中國制陶技藝精品--黑陶
黑陶誕生于新石器時代,是中國制陶工藝的一次高峰,在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均有發現,以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山東濟南章丘區龍山鎮)中的黑陶最為精美。
34.16陶器的輪制
黑陶采用輪制,器形渾圓工整,造型優美,裝飾精巧,具有'黑、薄、光、紐'的藝術特點。黑:黑陶表面因滲入碳素而顯現出烏黑光亮的色彩;薄:黑陶器壁很薄,最薄處僅有1毫米左右;光:指黑陶具有平滑如漆的光澤;紐:黑陶在造型上具有耳蓋紐、流足把手等適于使用的各種飾件和功能。
34.17龍山文化黑陶鬹
黑陶在燒造過程中采用封窯煙熏的滲炭工藝,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其燒成溫度達1000℃左右,按質地可分為三種:泥質黑陶、夾砂黑陶、細泥黑陶。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
34.18良渚文化鏤空高足黑陶豆
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輪制,胎骨緊密、漆黑光亮,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甕、豆、單耳杯、高柄杯、鼎、鬲等。
34.19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黑陶盆,高11.7口徑17.5-21.7cm
黑陶是黃河流域文化,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優秀陶種,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構成中國文化的淵源龍脈,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34.20龍山文化蛋殼黑陶雙耳尊
34.21龍山文化黑陶組器
中國黑陶的制作工藝比原始彩陶更純熟、精致、細膩和獨特,早在瓷器產生的約2000年前中國黑陶已達到與瓷器相媲美的工藝程度。高柄鏤空蛋殼黑陶杯,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藝和優美的造型,被譽為'中國古代陶器的顛峰之作',被世界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
34.22高柄鏤空蛋殼黑陶杯(兩種)
黑陶技藝層級一度失傳,不過經過我國幾代學者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在1989年重現了黑陶的制作工藝,使黑陶這一遠古的藝術品類獲得了新生。(特別提示:現在古黑陶幾乎在民間絕跡,而大量現代工藝品充斥市場,收藏請謹慎。)
34.23山東特產龍山黑陶(現代工藝品)
※ 瓷器之母--中國白陶
白陶是采用含鐵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嶺土制作而成的一種陶器,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早在大汶口文化時期(距今6000年以上),中國白陶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器面還比較粗糙。至商代,由于陶土原料的淘洗比較精細,燒成溫度提高,白陶質地變得潔白細膩,白陶迎來全盛時期。
34.24商白陶刻饕餮紋雙系壺
商早期白陶主要發現于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器形以爵、盆等酒器為多。一般均表面磨光、堅硬而細膩,爵的口部刻劃人字形紋,少數盆類作品拍印繩紋和附加堆紋。
34.25商代白陶雙耳壺
商中期白陶在中國南北方的不少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以安陽殷墟數量最多,其燒成溫度和質量較早期都有提高,增加了豆、罐、缽等器形,質地堅硬而細膩,一般多為素面磨光,有少數拍印繩紋。而出現在江南地區和東南沿海一帶的印文硬陶器,將中國制陶工藝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34.26商代白陶幾何紋瓿
商晚期是中國白陶制作工藝的成熟期,白陶工藝達到了高峰,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的遺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陽殷墟出土為最多。常見的器形有觶、壺、樽、卣等酒器和鼎、豆、盤、簋等食器。此時的白陶器制作工藝明顯提高,不僅選料精細,而且制作相當規整,胎質純凈,潔白而細膩,并以高超的雕刻技藝作出精美的饕餮紋、夔紋、云雷紋和曲折紋等精美花紋圖案,與同時期的青銅禮器一樣莊重華美。
34.27商中晚期白陶豆(高13口徑22.5cm)
34.28商代刻紋白陶象尊
商代中國白陶因其質地堅硬,潔凈美觀,做工考究,而深受奴隸主貴族喜愛,成為他們的專用器物,這一時期的白陶精品越發增多,但產量卻日益萎縮,充分顯示了當時統治階級的霸道和專橫。西周以后,由于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興起,白陶迅速衰落,直至消失,因此商晚期的白陶成為我國陶瓷器中的瑰寶。
34.29商代硬陶云雷紋罐
高嶺土的發現和使用是中國陶瓷技藝領先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用高嶺土為原料可以燒出白陶、印紋陶器以及青瓷??碳y白陶的出現,使陶器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較以往的陶器有質的飛躍,再加上陶藝彩繪的發展,為上釉技術提升和原始瓷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并為后世制瓷業的發展做好了重要的技術積累。
34.30高嶺土礦石
以白陶為基礎的原始瓷器的出現是一個偉大的起點,使得古代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拉開了距離。其實中國的高嶺土儲量并不高,只排在世界第五,但華夏先民以無比的探索精神和工匠精神制作出瓷器,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獨自掌握制瓷業的核心技術。
34.31商周時期的“青釉器”已明顯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
憑借著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貨物大量出口,銷往大半個地球,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始終占有貿易順差優勢,是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34.32海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