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攻破商都之后的第二天,周公持大鉞,召公持小鉞,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紂王罪狀,正式宣布殷朝滅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為天子。周人取得了政權后,根據當時人們“滅國不絕祀”的原則,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將商的統治畿內分為邶、鄘、衛三國,分別由紂子祿父(即武庚)、武王之弟管叔鮮、蔡叔度分別管理,合稱三監,之后便返回鎬京。周武王回到鎬京之后就大封滅商有功之臣,分封天下諸侯。周武王滅商第二年,因過度操勞,武王便病倒了。當時天下并未完全平定,周武王的繼承人誦尚且年少,周武王擔心主少國疑,便任命周公旦為輔政大臣。
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之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至圣孔子一生渴求恢復的禮樂制度便是由周公旦所創。
武王滅商二年后去世,成王幼小。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
周公像
《史記·周本紀》記載: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尚書·金縢》載:“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于是管叔、蔡叔與武庚聯合作亂。此時朝中的大臣也有些起疑,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說:“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定周朝之大業,我才這樣做。”周公安撫了朝內的大臣之后,又奉成王的命令再次發動東征,征討叛亂的三監。
《尚書·金縢》記載:“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周公首先鎮壓“三監”,制止了流言,殺了管叔放逐了蔡叔;還誅殺了武庚,以紂王庶兄微子繼承殷祀,在宋(今河南商丘)建國,史稱宋國。武庚覆滅后,周公繼續東征,把商朝的大將飛廉趕到海邊殺掉。從此周的勢力延伸到海邊。經過三年艱苦斗爭這場動亂才告平定。 東征范圍似較廣闊,窮追猛打,聲勢達于江南。 《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江南。”周公東征至江南,諸侯都臣服于周王朝。《詩經·豳風·東山》就有關于此次東征的描述。
東征路線
武王克商只是打擊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東征才掃清了它的外圍勢力。三年的東征滅國盡管有五十個左右,而占領地的鞏固和擴大還是在分封同姓之后。東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為東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
周成王八年,周公還政,周公輔政七年,軍事上,周公在周王朝立足未穩的情況下,二次克殷,統一東方,建立以成周為中心的軍事中心;政治上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嫡長制以及分封制;文化上制禮作樂集周禮之大成。
周成王十年,周公因病離世。成王十一年,東南懷疑再次叛亂,成王以毛公為帥,統領殷八師為中軍,吳伯為左軍,呂伯為右軍,成王之子領本族甲士為衛隊,前往征討。歷時三年擊敗淮夷。鞏固了周在東方的統治。
周成王像
周成王為政期間,大封諸侯,加強宗法統治權力,對內推行周公“以德慎罰”的主張,務從節儉,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很大勝利。另外還命令周公制禮作樂,規劃各項規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礎。成王時期,社會安定,人民和睦,歌頌太平盛世之聲不絕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