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兩國曾經與世無爭,在春秋五霸出現之前,基本上不參與中原事物,但是伴隨著大國兼并尤其是秦、楚兩國的迅速擴張,巴蜀這兩國也開始走向歷史舞臺,而到了天下統一倒計時的戰國時期,巴蜀的地位和糧倉都顯得更重要,他是統一兼并戰爭的物質基礎。
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激烈爭奪,到了戰國初期,西部地區只剩下秦、楚、巴、蜀四個大國。而四川盆地無疑是可耕地面積最大的一塊沃野,可以說秦楚兩國誰能吞并巴蜀,誰就擁有了統一六國的資本。
地理名稱 占地面積(平方公里)
四川平原:10萬(蜀國)
川東丘陵平原:3萬(巴國)
渭河平原:3.6萬(秦國)
南陽盆地:3.66萬(楚國)
江漢平原:5萬(楚國)
漢中盆地:0.7萬(蜀國)
安康盆地:0.3萬(楚國)
上庸盆地:0.4萬(楚國)
秦楚巴蜀四國疆域形勢圖
巴蜀兩國,蜀人安逸,占據廣闊的川西平原高枕無憂。而巴人尚武,開拓進取,相繼占領了大巴山和長江通道。曾經襲擾楚國,多次和楚國聯兵滅國,撈到不少好處,楚莊王時期又和楚國共同消滅庸國,并且占領了庸國的寶泉山鹽池。在長江和嘉陵江建立了5個都城,史稱“巴子五都”,引發巴蜀之間的長期戰爭。巴國達到最強盛的時期。引起楚國和蜀國的不安,主要是巴國在與楚國、蜀國和秦國的鹽貿易的獲利,導致巴國勢力擴張,蜀國和楚國都對巴國進行長期戰爭。巴國始終處于兩線作戰。但是雖然兩線作戰,巴國始終保持對鹽泉的控制權,這是巴國的生命線。
巴國控制的長江通道和鹽池
1.公元前377年前,巴國內亂,巴國使臣蔓子,求楚國出兵干預,許諾割三域給楚國,包括有重慶奉節、重慶巫溪和巫山三地,正是巴國強國的寶泉山鹽泉所在之地,這是巴國經濟命脈之所在。楚國出兵平息巴國內亂,而巴國使臣蔓子自刎不承認之前的許諾。當時的楚肅王看出巴國由于內亂國力虛弱,就進兵占領了巴國之地夷水。楚國的目標很明確,這個地方是清水鹽池的所在地,巴國三大鹽池之一。
2.公元前361年,楚軍從巴國南部進軍,占領巴國的涪陵和黔江,目標是巴國的第二大鹽池——伏牛山鹽池,巴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一蹶不振。楚國在此設立黔中郡。
3.公元前329年,經過將近10年的戰爭,楚國將巴國的龍興之地,巫山、巫溪等地攻陷,設置巫郡。這是巴國最重要的鹽池所在地,也是巴國興起之地,盡屬楚國。巴國最終被迫遷都四川閬中,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楚奪取巴國大量土地并設巫郡
一、楚國為什么不乘機一舉吞并巴蜀?
1.楚國在攻陷巴國大半土地,還奪取了鹽池,收獲頗豐。常年征戰,耗費巨大,適當休養生息,況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只能伺機而動。
2.楚國滅巴,生死存亡,巴人必然拼死反抗,蜀國唇亡齒寒也可能聯合巴國抵御楚國進攻,那楚軍就有可能陷在巴蜀不能自拔。
3.對于楚國來說,戰略重心不在巴蜀,而在中原和淮泗地區,還有一個越國可以吞并,更劃算的選擇太多。
4.戰略眼光不夠,認為就算楚國拿下巴蜀得不償失,側面仰攻也不可能威懾秦國,而不明白一旦秦國奪取巴蜀對楚國的危害。
二、秦國為什么能夠一舉奪取巴蜀兩國?
1.秦國耕地面積小,要奪取耕地和人口,戰略方向要么東進中原,要么南下巴蜀。而此時三晉強大并且合縱,秦國無法東出,南下巴蜀是唯一短期內行得通的選擇。
2.秦惠文王和秦將司馬錯,極具戰略眼光,吞并巴蜀就在長江流域與楚國接壤,可以從上游順江而下進攻楚國,在秦楚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將占據明顯優勢。
3.千載難逢的機會,蜀國內亂,附屬國苴國向秦國求援,司馬錯力主假途滅虢,里應外合合兵苴國,南下攻占巴蜀。
司馬錯論伐蜀
兩漢:劉向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p>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袢?、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遠矣?!?/p>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弊淦鸨ナ?,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秦國吞并巴蜀后,全面和楚國接壤,并且出現了第三處地緣沖突。第一處是商於之地,第二處是漢中地區,第三處是長江流域的涪陵,秦國因此有了順江而下的優勢。那么接下來楚國是如何應對秦國三方面的地緣壓力的呢?秦楚之間又爆發了哪些沖突?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