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是萬物的寫照,戲劇是人生的縮影。畫家以水墨丹青描繪萬物,劇人以歌舞再現人生。
2月18日下午,名為“水墨鑼鼓”的戲曲人物畫海上名家小品展,在上海市虹口區山陰路魯迅故居邊的“秋水書房”藝術空間正式揭幕,20余位海上戲畫家以畫作共賀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成立十周年。
戲曲人物畫,是戲曲與繪畫的絕妙結合,亦是人物畫體系中獨特的存在。優秀的戲曲人物畫,將戲曲形象之鮮活與繪畫審美情趣共同呈現,筆墨淋漓,意趣橫生。
《三打白骨精》關良
上海是近現代中國戲曲人物畫的發源地之一,關良、林風眠等名家在上海創作了大量戲曲人物畫。以戲曲人物畫作為一種有效的探索樣式,將本土藝術的寫意性與西方繪畫的表現性實現契合,將本土藝術的程式化與西方繪畫的抽象性實現會通,是中國美術家參照西方藝術對中國藝術的重新思考,對中國戲曲人物畫的創作影響深遠。
《戲劇人物》丁立人
《彥公寫戲》謝春彥
《戲人圖》程多多
今年是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成立十周年。研究會致力于推動戲曲人物畫的創作、研究與推廣,在包容的視野下,創作思路與藝術技法日新月異,創作隊伍后浪輩出。該研究會成功舉辦了“粉墨寫意——中國戲曲人物畫掇英”“中國戲曲人物畫2013年展”“梅韻蘭芳——紀念梅蘭芳誕辰120周年扇面畫展”“戲畫麒芳——紀念周信芳誕辰120周年中國戲曲人物畫展”“水墨鑼鼓——中國戲劇人物畫大展”等一系列主題展覽活動,并開展了不少研討與學術活動。每一次展覽皆具特色。其中,較近的2021年“南翔鑼鼓”展在嘉定南翔鎮舉辦,該展覽與南翔的曲藝及周邊的古風古韻十分契合;在2020年的“庚子鑼鼓”展則是疫情爆發之后的藝術回暖時期,該展覽除丁立人、謝春彥、陳九等數十位知名藝術家的戲曲人物畫作品外,還特別邀請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與昆曲名家計鎮華參展。十年之際,研究會在魯迅故居與茅盾故居之側成立了新址——秋水書房。
《青梅煮酒論英雄》陳九
《小放牛》季平
新展“水墨鑼鼓”是研究會在秋水書房舉辦的首場戲畫群展,薈聚老中青三代,共二十余位海上戲畫家,他們以風格各異的語言揮灑出動靜結合的一臺戲畫。丁立人天真爛漫、激情濃郁的彩墨造型,謝春彥寫意狂狷的墨戲,程多多艷麗雅致的昆曲冊頁,陳九、季平等的墨趣十足……展品面貌或民間或當代,或素或艷,從傳統水墨到布面油彩,從木框到掛軸,展現出戲曲與繪畫的鮮活生命。展覽作品亦不乏戲畫新氣象,包括朱剛《夜奔》、 朱剛《夜奔》、虞村《金山寺》、顧村言《鐘馗》、白瓔《斷橋》、丁比凡《戲曲人物》等。
《鐘馗圖》顧村言
《夜奔》紙本水墨 朱剛
《拾玉鐲》1983年 紙本 戴云輝
除了個人創作,合作系列也是一個特色。戲曲人物畫家陳九與戲曲表演藝術家李軍珠聯璧合。陳九作畫李軍題寫,戲墨紙上,呈現為輕松的扇面和冊頁。
戲曲人物畫 陳九與李軍合作
2015年,是京劇藝術家周信芳先生誕辰120周年。當年,上海京劇院攜手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推出“戲畫麟芳——紀念周信芳120周年中國戲曲人物畫名家邀請展”。陳九說,周信芳的表演藝術,在舞臺上再現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形象,人間的滄桑變遷,在麒派經典劇目里隨處可見,“這也和很多人喜歡戲曲人物畫相似,在紙上表現出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中國水墨,向有'六法’之教,與戲劇藝術有相通之處。'六法’之首是氣韻生動。臺上戲曲名家的角色,亦讓觀眾感到氣韻滿堂。”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知名畫家謝春彥說。
展覽現場
《武松》白纓
秋水書房現場
上海京劇院院長單躍進認為,諸多藝術門類如音樂、雕塑、繪畫、舞蹈、戲劇等,都息息相通、互相影響,并不斷汲取其他藝術的氣韻和活力。戲曲和繪畫在視覺方面的關聯十分直觀:幾乎在戲曲舞臺上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找到繪畫藝術的蹤影,從舞臺布景到戲曲服飾再到人物妝容。戲曲人物畫則是自戲曲誕生以來逐漸萌芽并成長的一種特殊繪畫題材。相較于攝影技術的瞬間記錄,筆墨水韻間的戲曲人物是意象化渲染了戲曲手眼身法步的韻致和妙趣。
金山寺 虞村
丁比凡戲畫
《三岔口》 沈三草
《無官一身輕 》 羅衛民
《戲畫一》 石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