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上海博物館--少數民族工藝展 五十六個民族圖組賞析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組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華夏的文化與文明。在工藝美術的發明和發展上,各個民族取長補短,彼此融合,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呈現出紛繁絢麗的色彩。

  各民族的服飾是其民族文化的象征,也反映了人類文明的不斷積累、發展和進步。由于各民族的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民族性格以及藝術審美的差異,服飾的用料和款式、色彩圖案、鞋帽和穿戴方式、首飾以及制作工藝等也都千變萬化、風格迥異。

  少數民族工藝館里集中陳列了少數民族的服飾、染織繡、金屬工藝品、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編和面具等600余件。這些色彩絢麗、巧思獨具的卓越創造,表現了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園中的奇葩。少數民族文物的珍藏在綜合性藝術館中頗為少見,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視覺享受。
  
服飾工藝

  各民族的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風格款式迥然不同,同一民族因地域、支系的差別,服飾也各異,它是識別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民族服飾有毛皮和棉、麻、絲綢等各種質地,以刺繡、挑花、拼花、鑲邊蠟染等精致工藝作裝飾,有的還綴以銀飾、玉石、珊瑚、瑪瑙等。北方民族服飾質樸厚實,多寬袍長褂,配置皮帽統靴,而南方民族服飾較輕巧,以短衣、裙褲為主,色彩淡雅秀麗。
 

   
              苗族刺繡牯臟服  清 
  這是苗族牯臟節的節日用服。牯臟節,是苗族祭祖的傳統節日,數年一次,十分隆重。以前,這種衣服只有節日期間推選出來的牯臟頭可以穿。這件衣服上繡有各種幾何紋及代表日月星辰、鳥龍華蟲的各種紋飾,蘊涵著萬物有靈的觀念和自古傳承的特殊含義,體現出古樸神秘的氣息。
 


           苗族繡花銀飾女盛裝  20世紀下半葉  
    苗族服飾的種類非常豐富。這是貴州雷山一帶的婦女盛裝,上穿交領衣,下著飄帶裙衣服上繡滿富有涵義的各種圖案,頭頂大銀角,遍身銀飾,顯得十分壯觀。
    
 
苗族短裙挑花女服
 
 
 
苗族毛織女盛裝

苗族

  人口為7398035人。主要聚居于貴州、云南、四川、廣西、湖南、湖北、廣東等地,有大的聚居區,也有小的聚居區,還有與其他民族雜居區。   
    使用苗語,屬漢藏語系 苗瑤語族 苗語支。苗語分為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大方言中還有小的分支方言。雜居地區的苗族人,會講漢語或侗語、壯語等。 
    過去苗族沒有統一的文字。1956年,創制或改革了4種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 
    苗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史籍中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里就有了苗族的先民。古史傳說中與黃帝、炎帝有合有戰的蚩尤,是苗族人尊奉的祖先。分布在各地的苗族人有許多自稱,如“牡”、“蒙”、“毛”、“果雄”、“帶叟”等,還有些地方按其住地、服飾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稱,如“長裙苗”、“短裙苗”、“長角苗”、“紅苗”、“黑苗”等。自漢以來苗族人就住在湘西、鄂西、川東、黔東一帶,由于戰爭、饑饉、疾病以及生育繁密、農田丟荒等原因他們不斷遷徙,造成了苗族人分布廣泛,方言、服飾、頭飾、習俗的巨大差異,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苗族人民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兼營油桐、油菜等經濟作物和田七、天麻、杜仲等名貴藥材。


        滿族平金繡云龍紋朝袍 滿族平金繡云龍紋披領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滿族服飾源出狩獵和征戰需要,大襟無領窄袖,上加披領,袖端加半圓袖口,因形似而稱“馬蹄袖”,又名箭袖,原為護手實用,后成禮服定制。這件禮服在緞質面料上用金線盤繡成云龍海浪圖案,富麗堂皇。
  披領,又稱披肩,是滿族獨具特色的服飾,呈菱狀戴在頸間,披于肩上,是文武百官穿禮服時的一種領飾。



滿族平金繡云龍紋紗箭衣  

滿族

  人口為9821180人。滿族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以遼寧省為最多。   
    使用滿語,屬阿爾泰語系 滿-通古斯語族 滿語支。有南、北2種方言。由于與漢族混居、交往密切,因而現在滿族人都習用漢語,只有少數偏遠的聚居村屯,還有少數老年人會說滿語。16世紀末,在蒙古文的基礎上創制了滿文。現在滿族人都用漢文。
  滿族人曾信仰多神的薩滿教,現已消失。 
    滿族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后裔稱“挹婁”、“勿吉”等,他們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的黑龍江中下游、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黑水”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后發展為女真。12世紀,建立了金朝。1583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創建了八旗制度,創立了滿文,并于1635年定族名為“滿洲”。八旗制度具有政治、軍事和生產三方面的職能,成為滿族社會的根本制度。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軍入關,清朝成為中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1911年,辛亥革命后稱為滿族。滿族人對中國的統一、疆域的開拓、經濟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左)彝族繡花鑲邊男服      (右)彝族繡花女服
彝族

  人口為6572173人。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四省區。    
    使用彝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6個方言。與漢族人居住聯系比較多的彝族人能通漢語。 
    彝族人過去流行多神崇拜,清初盛行道教,19世紀末年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但信教的人很少。  
    彝族是中國一個人數較多、分布較廣、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早在遠古時代,彝族的先民就已在中國西南地區生息繁衍。古代生活在陜甘青的羌人的某些支系南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西南的土著部落不斷地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民族。他們的活動范圍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貴州三省的廣大地區,各地的彝族人都傳說他們是出自仲牟由,其所生6子發展為“六祖”部落。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長期地保持著奴隸占有制度,至20世紀中有些地方還殘留著奴隸制,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彝族人有許多自稱,因地而異,如“諾蘇”、“納蘇”、“羅武”、“羅羅”、“米撒潑”、“撒尼”、“阿細”、“阿西”等,按廣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維吾爾族毛織依禪衣帽 新疆喀什  清 

    這是伊斯蘭教依禪派首領和導師穿用的服裝。衣帽用毛線編制成色彩絢麗的菱形圖案,在胸前和邊緣部位又加以花飾,并鑲綴穗子,留有毛邊,古樸高雅,艷而不俗,堪稱維吾爾族毛織工藝的佳作。


            維吾爾族鑲邊紅絨女袍  清 

  玫瑰色紅絨有絲的成分,微微閃亮,沉著而不呆板,鑲有金黃色的花卉紋的繡條,色彩對比典雅堂皇,鑲條的形狀直線上配有卷云紋,明快而雅致。整件衣服的線條簡潔、流暢,華貴大方。


       (上)維吾爾族鑲邊平金繡花卉紋黑絨女馬甲  清 

  黑絨上繡著金色花卉,肩和下擺鑲有繡著盤長圖案的邊,十分富麗。平金繡,是指用金線在繡面上平盤出圖案,然后再用絲線釘牢固定的繡法,為蘇繡的傳統技法之一。

       (下)維吾爾族平金繡花卉紋紫絨女馬褂  清 

  平金繡,即在繡面上用金線平盤成圖案,然后再用絲線釘牢,繡品光亮,平勻齊整,馬褂,是一種對襟衫。這件女馬褂,在紫絨面上繡了金花卉,十分富麗堂皇。


            維吾爾族繡花鑲邊黃緞男服

維吾爾族

  人口為7214431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多數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個綠洲,少數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縣。   
    使用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有中心、和田、羅布3個方言。 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大多數維吾爾族人信仰伊斯蘭教。  
    維吾爾族是中國西北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自稱“維吾爾”其意為“團結”、“聯合”。 維吾爾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北方游牧民族丁零及后來的鐵勒。鐵勒是西突厥汗國的一部分,于7世紀建立了回紇汗國,與唐朝保持友好的從屬關系。回紇后改稱為回鶻,9世紀時遷入新疆與當地的各族居民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擅長種植棉花、葡萄和園藝生產,其經濟發展很快。新中國成立后,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經過維吾爾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自治區在工農業和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左)珞巴族毛織男服      (右)珞巴族毛織女服

珞巴族

  人口為2312人。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洛渝地區及相鄰的察隅、墨脫、米林等縣。   
    居住在墨脫縣北部的珞巴族人使用藏語,其他珞巴族人都使用珞巴語。珞巴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語支未定)。不同地區的珞巴族人之間的方言有差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珞巴族人還在使用刻木結繩來記事。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少數人通藏文。珞巴族人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 
    珞巴一詞源于藏語,其意為“南方人”,是藏族人對他們的稱謂。不同地區的珞巴族人有不同的自稱,如“博嘎爾”、“崩尼”、“崩如”等。珞巴族人自古就生息在喜馬拉雅山山麓,由于高山阻隔,珞巴族人與外界接觸很少,社會發展緩慢,直到20世紀50年代珞巴族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家長奴隸制階段,生活在西藏封建農奴主的統治下。各部落還在使用刀耕火種的原始方式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玉米、旱稻和其
他雜糧。糧食產量低,還需靠采集和狩獵維持生活,因此珞巴族男子都是技藝嫻熟的好獵手。新中國成立后,珞巴族人民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權利,在國家和各民族兄弟的大力支援下,走上了現代化的生產道路,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




拉祜族拼花銀飾女服

拉祜族

  人口為411476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瀾滄縣、孟連縣,少數人與其他民族雜居于云南省西南邊境縣。   
    使用拉祜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拉祜納和拉祜熙2個方言。由于拉祜族人長期與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數拉祜族人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拉祜族人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式的拉祜文。 
    20世紀50年代以前,拉祜族人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后大乘佛教傳入,又流行這一宗教,還有少數村落居民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拉祜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與彝族、納西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系,由青藏高原不斷南遷而形成的民族。清朝時的史籍記載中,拉祜族被稱為“倮黑”。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稱。在拉祜語中,稱“虎”為“拉”,“用火烤食”為“祜”,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虎肉”。這一族名充分反映了拉祜族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狩獵的民族,被其他民族的人稱為“獵虎的民族”。拉祜族的社會發展很不平衡,20世紀40年代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封建領主或地主經濟,但仍有一些地區保留著原始社會的殘余,還在實行刀耕火種、輪歇拋荒的落后耕作方法。新中國成立后,拉祜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藏族女盛裝

藏族
  人口為4593330人。 
    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玉樹幾個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的阿壩、甘孜兩個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云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使用藏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藏語支。有衛藏、康、安多3種主要方言。
    藏文是公元7世紀時參照梵文字體創制的自左向右橫寫的拼音文字。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 
    藏族的先民很早就繁衍生息在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地區。考古已發現舊石器、新石器和金石并用的古文化遺址。公元6世紀時,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贊普”,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轄了整個西藏地區,史稱“吐蕃”。松贊干布與唐文成公主聯姻,對藏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元朝把西藏地區置于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正式設官建制。清政府正式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設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廈”并任命駐藏大臣。20世紀50年代,西藏地區還保持著“政教合一” 的封建農奴制。1959年全面進行了民主改革,廣大藏族人民才真正獲得了新生。
    在藏族人民的努力下,藏族地區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上,逐步擺脫了過去貧窮落后的面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興旺景象。


 
             德昂族鑲邊銀飾女服

德昂族
  人口為15462人。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保山、臨滄、思茅地區。其中潞西縣三臺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是德昂族聚居區。
    使用德昂語,屬南亞語系 佤德昂語支。可分為納盎、布雷、若買3個方言。大多數德昂族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德昂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漢文或傣文。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是中國西南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與哀牢有密切的關系。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居住在怒江兩岸,是開發保山、德宏一帶較早的民族。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時稱為“茫蠻”、“撲子蠻”、“望苴子蠻”,他們先后臣服于漢、晉王朝及南召、大理國,元以后成為傣族土司的屬民。德昂族絕大多數與景頗、漢、傈僳、傣等民族交錯分寨雜居,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從古時候起,飲茶就是德昂族人的一個嗜好,因此他們善于種茶,家家都栽有茶樹。過去在居住地區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視,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改變了這種情況,和其他民族一樣有了平等的地位。解放后統稱崩龍族。在本民族的要求下,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改稱為德昂族。

 

 
        鄂倫春族鑲邊拼花女童皮服 黑龍江  20世紀下半葉 

  鄂倫春族主要以狩獵為生,以前他們的冬季服飾都是用狍子皮做的。他們內穿皮襖、皮褲,外罩皮袍、皮套褲等,經久耐磨,防寒性能特好。狍皮帽采用完整的狍子頭皮制成,既實用又有較高的工藝價值。


鄂倫春族
  人口為6965人。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交接處的大小興安嶺中,特別是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 滿-通古斯語族 通古斯語支。
  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鄂倫春族人普遍信仰薩滿教,崇拜自然物,相信萬物有靈。盛行對祖先的崇拜。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意為“山嶺上的人”,或“有馴鹿的人”。 這一名稱在清初的史料中就有記載。鄂倫春人長期以狩獵生活為主,采集和捕魚為輔。幾乎所有的男子都是優秀的騎手和百發百中的射手,他們對各種野獸的習性和生話規律了如指掌,有豐富的狩獵經驗,20世紀40年代他們還是一個帶有原始公社殘余的游獵民族,獵獲物在部族內平均分配,保存著一些原始社會共同消費和平均分配的習慣,老、弱、傷、殘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還要多一些。新中國成立后,鄂倫春族人一步跨入到社會主義。現在他們已經實現了定居的生活,告別了狩獵,成為森林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者。鄂倫春人心靈手巧,能夠利用樺樹皮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藝品----衣、鞋、盒、簍、桶、箱,甚至是輕巧的樺皮船。這些物品上有美麗的圖案,輕巧耐用,精致大方。

 
             基諾族織條花鑲邊女服

基諾族

  人口為約1.8萬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四鄰山區。  
    使用基諾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盛行祖先崇拜。 
    基諾是本民族的自稱,過去史籍文獻記載中漢譯為“攸樂”。基諾族人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據其生活習慣、節日習俗、服飾裝飾、族源和歷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況,于1979年經過民族識別,由國務院批準公布為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是我國認定的第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關于基諾族的來源,沒有文字記載。基諾族人尊奉諸葛亮,傳說是諸葛亮南征部隊的一部分人,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來的,經過世代的繁衍發展,到新中國成立時還尚未形成一個定型的階級社會,基本上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基諾族人直接進入到社會主義,徹底改變了刀耕火種、刻竹記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后面貌。如今,基諾族自己的干部、大學生、醫生、商人和農業科技人員都已成長起來了。

 
景頗族銀飾女盛裝

景頗族

  人口為119209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瑞麗、隴江、盈江和梁河等縣山區,附近州縣山區也有少數散居的景頗族人。使用景頗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景頗語支。 
    使用的景頗文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族人過去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多神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頗族人不是云南德宏地區的土著民族,古代景頗族先民勞動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后來沿橫斷山脈南遷至瀾滄江、金沙江一帶,至明末清初才移居到德宏地區,和德昂、傈僳、阿昌、漢等民族交錯雜居于山區。景頗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糧食作物以水稻、旱谷為主,其次是玉米。新中國成立前,景頗族社會已經出現了地主、富農,過去的山官已經逐步演變為封建領主。景頗族人民風純樸、直爽,是一個曉勇的民族,他們從小就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獵,肩背挎包、腰掛長刀、肩扛銅槍炮,十分威武。景頗族婦女善編織,能夠織出數百種彩色圖案花紋,其中大多數是動植物的圖形,精美艷麗。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貧窮落后的景頗山已經出現了繁榮興旺的景象。

 
拉祜族拼花銀飾女服

拉祜族
  人口為411476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瀾滄縣、孟連縣,少數人與其他民族雜居于云南省西南邊境縣。   
    使用拉祜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拉祜納和拉祜熙2個方言。由于拉祜族人長期與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數拉祜族人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拉祜族人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式的拉祜文。 
    20世紀50年代以前,拉祜族人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后大乘佛教傳入,又流行這一宗教,還有少數村落居民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拉祜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與彝族、納西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系,由青藏高原不斷南遷而形成的民族。清朝時的史籍記載中,拉祜族被稱為“倮黑”。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稱。在拉祜語中,稱“虎”為“拉”,“用火烤食”為“祜”,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虎肉”。這一族名充分反映了拉祜族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狩獵的民族,被其他民族的人稱為“獵虎的民族”。拉祜族的社會發展很不平衡,20世紀40年代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封建領主或地主經濟,但仍有一些地區保留著原始社會的殘余,還在實行刀耕火種、輪歇拋荒的落后耕作方法。新中國成立后,拉祜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蒙古族婦女盛裝  清 

    蒙古族婦女的服飾種類繁多,色彩濃烈。從頭面看,這套盛裝屬于察哈爾類型,飾品以珊瑚珠為主,間以綠松石,用銅鎏金或銀鏈串綴而成。


蒙古族

  人口為4806849人。主要聚居于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自治區的蒙古族自治州、縣,其他散居于寧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 
    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中國蒙古語有3個方言,即內蒙古方言、巴爾虎-布里亞特方言、衛拉特方言。 使用蒙古文。13世紀初由回鶻字母創制了蒙古文字,經多次改革,成為今天規范的蒙古文。  
    蒙古族人多信仰喇嘛教。 
    蒙古的稱謂最早見于唐代,那時只是蒙古眾多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這個部落的發祥地在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以后逐漸西移。各部落之間競相掠奪人口、牲畜和財富,形成了無休止的部落戰爭。1206年鐵木真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朝,還不斷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活動,擴大其疆域。自元代以來,蒙古族人民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歷算、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烏孜別克族銀灰色繡花鑲邊女帔袍 新疆喀什  近現代 

    烏孜別克族婦女過去外出時因為從頭到腳都不能外露,所以穿用的斗篷特別肥大。此帔袍在銀灰色布料上用彩線織繡緣邊,素潔高雅;手繡幾何紋圖案,針法齊整,均勻對稱。款式極為獨特:對襟無領,窄窄的長袖交疊于后背,不作穿用,純為裝飾。


烏孜別克族
  人口為14502人。散居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較為集中。   
    使用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 西匈語支。 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大多數人通用維吾爾文。烏孜別克族人多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的先民很早就從中亞遷到中國。14世紀上半期,原屬于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在烏孜別克汗的統治下國勢強盛,因此該國就被稱為烏孜別克汗國,其軍民被稱為烏孜別克人。元代,金帳汗國的烏孜別克人就沿著絲綢之路經新疆來到中國內陸經商,一部分人就留居在新疆的一些城市中。18世紀50年代,清朝統一了新疆,中亞的烏孜別克人,特別是商人,來中國的日益增多。直到20世紀初還不斷有人遷來,除商人外,還有手工業者、知識分子和農民。因為烏孜別克人多居住在城市中,受教育的機會多,知識分子多、教師多。他們為新疆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裕固族女盛裝 甘肅張掖  20世紀上半葉 

  這是裕固族已婚婦女的盛裝。頭戴喇叭形紅纓氈帽,身著及地長袍,外套高領繡花坎肩。最獨特的是在前后三條辮子上飾有長長的"頭面",鑲滿珊瑚、貝殼、寶石、鎏金銅牌等,顯得雍容華貴。


裕固族
  人口為10569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少數人聚居在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    
    現使用3種語言。一種是西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一種是東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還有一種是漢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都用漢字。裕固族人多信仰喇嘛教。 
    裕固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的丁零、4世紀的鐵勒和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袁紇。8世紀,回紇人遷到甘州(今張掖)、涼州(今武威)一帶游牧,建立汗國。9世紀國破,其各部人馬四處出逃,其中一支來到河西走廊,與先遷來的同族人會合,成為今日裕固族的前身。史書上曾稱其為“黃番”、“西番”、“ 撒里畏兀兒”等,本民族自稱“堯乎兒”、“西喇堯乎兒”。1953年籌建自治縣時,經本民族協商定“裕固”為族名,意取“富裕鞏固”。裕固族人生活在祁連山區,以畜牧業生產為主。在國家的支援下,實現了定居放牧,建設圍欄草場、人工草場、飼料地,興修水利,置辦機械,草原畜牧業得到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瑤族挑花銀飾女服

瑤族
  人口為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云南、廣東、貴州等省也有分布,居住形式為大分散、小聚居。    
    使用瑤語,屬漢藏語系 苗瑤語族 瑤語支。瑤語是三種語言的總稱,包括勉語、布努語、拉珈語。各地瑤族人的語言差別很大,往往不能互相通話。瑤族人通常能用壯語和漢語。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漢文。瑤族人的宗教信仰比較復雜,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瑤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與古代的“荊蠻”、“長沙武陵蠻”、“莫徭”、“蠻徭”在族源上有淵源關系。瑤族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 。因不同的經濟生活、地域、服飾、頭飾,還有幾十種不同的稱謂,如“盤瑤”、“山子瑤”、“頂板瑤”、“花籃瑤”、“過山瑤”、“白褲瑤”、“紅瑤”、“藍靛瑤”、“八排瑤”、“平地瑤”、“坳瑤”、“茶山瑤”、“背簍瑤”等。因為這些稱謂中都有“瑤”字,所以新中國成立后統稱為瑤族。由于居住的地方自然條件不同,瑤族的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林副業,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瑤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土族繡花鑲邊女服

土族
  人口為191624人。主要聚居于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數人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及周邊的民和、大通、同仁等縣,還有少數人居住在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    
    使用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有互助和民和2個方言。 過去一直通用漢文,現有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試行。  
    土族是中國西北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自稱為“蒙古爾”(意思是“蒙古人”)、“察罕蒙古爾”(意思是“白蒙古”)、“土昆”(意思是土人,吐渾音轉)、“土戶家”等。居住地附近的藏族人稱他們為“霍爾”(對藏北游牧民的泛稱),漢、回族人稱他們為“土人”、“土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的意愿,統一稱為土族。 在土族的民間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是蒙古人和當地的霍爾人通婚繁衍的后代。傳說中的霍爾人是吐谷渾人, 所以多數研究者都認為,土族人是古代吐谷渾人的后裔。土族人早期從事畜牧業。至今,土族人仍有養羊 的愛好和習俗,幾乎家家戶戶都精于養羊,且愛羊至深。



               納西族女盛裝

納西族
  人口為278009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及周邊地區,四川省鹽源、鹽邊、木里等縣和西藏的茫康縣也有分布。使用納西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由于與漢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數人會講漢語。 
    過去納西族有兩種文字,一種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東巴文,一種是表音的音節文字,叫哥巴文。1957年設計了一種以拉丁字母形式為基礎的納西拼音文字方案。  過去納西族人普遍信仰多神的東巴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道教或基督教。 
    納西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納西這一族名來源于古代髦人的一個部落名。漢代文獻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納西族的先民。因地域不同納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稱,如“納西”、“納”、“納汝”、“納日”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的意愿統一定名為納西。納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產生于公元7世紀的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東巴文書寫的東巴教經典的《東巴經》,是研究納西族社會發展歷史的珍貴資料。納西族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麥、豆類和棉、麻等。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多,被譽為植物寶庫。



              土家族鑲邊男女服等

土家族 
  人口為5704223人。主要聚居于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連地區。    
    使用土家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有南部和北部2個方言。由于和漢族人長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絕大多數人使用漢語。使用土家語的人也多通漢語。土家族人使用漢文。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帶繁衍生息,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五溪蠻”。宋代以后被稱為“土丁”、“土民”、“土兵”等。漢族人大量遷入后,“土家”做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民族識別,長期不被承認的土家族被確定為單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還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長陽、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縣。土家族受漢族影響較大,農業生產發達、經濟發展迅速、文化教育先進。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區自然風光秀麗,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遺產,張家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少數民族染、織、繡工藝

織錦:用各種彩色絲線和棉紗交織成的織物。


蠟染:先用蠟在織物上畫出圖案,然后入染,再沸煮去蠟。有單色染和復色染兩種。
扎染:先用線將織物按所需花型扎結,然后浸入染液中,形成特定的花紋。


平繡:在平面底料上主要運用齊針法進行的一種刺繡。繡面細致入微,纖毫畢現,富有質感。

平金繡:用金線在繡面上盤出圖案,再用絲線釘牢。繡品光亮,平均齊整,具有富麗堂皇的裝飾效果。

挑花:在布料上依據經緯線的組織,用細密的小十字“挑”繡成花紋。

繭繡:將蠶放在平面上使之吐絲結成繭帛,剪成花樣,繡在底布上。

馬尾繡:把白色絲線密集地纏繞在一根根精選的馬尾上,然后將它沿著圖案的外形固定在底布上作為輪廓,再用絲線在輪廓內繡滿精細的紋樣。


(左上)侗族繡花女上衣  清 

  這是侗族的繡花上衣,它的制作方法是將花紋繡在繡片上,然后根據需要把繡片剪成大小不等的塊縫在衣服上,拼成整件衣服的圖案。

(右)布依族蠟染女服 貴州鎮寧  近現代 

  布依族婦女的服飾有一定的規則:纏頭帕,著右衽短衣,穿百褶長裙或長褲,外系繡花圍裙,有莊重、清秀之美。古樸清新的蠟染是布依族女服的裝飾特點,而蠟染紋樣又以幾何形的螺旋紋為主,如果加上鋸齒,則成了象征太陽、光芒等的紋飾。布依族蠟染結構規整,紋飾纖細,虛實相間,層次豐富。這種服裝又稱"欄桿服",即指緣以花邊。


侗族
  人口為2514014人。分布在貴州省、湖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毗鄰的地區,其中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使用侗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侗水語支。有南北兩個方言。 
    侗族原無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漢字。1958年以侗語南部方言為基礎,以貴州省榕江話為標準音,采用拉丁字母創設了侗文。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侗族源于中國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漢時稱為“駱越”,魏晉以后稱為“僚”,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獻史冊上稱侗族為“洞人”、“峒人”、“洞蠻”等,其自稱為“甘”,宋時音譯為“仡伶”,明以后稱“峒僚”、“峒蠻”、“峒苗”,或誤稱為“苗”。新中國成立后,統稱其為侗族。侗族人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粳稻為主,糯稻次之,并善于稻田養魚。侗族人還從事林業,以種植杉木、油茶著稱,以油茶待客是侗族人熱情好客的習俗。侗族婦女喜歡種棉花,自織布、染布。侗家以人人會唱歌自豪,人們稱譽侗族地區是“詩歌的海洋”。村寨中的鼓樓和風雨橋以它們的獨特風格,顯示著侗族人民的建筑藝術。講究禮貌、敬老愛幼、樂于助人、修橋補路、重視公益事業是侗族人的傳統習俗和美德。

布依族
  人口為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其他地區、云南省羅平和四川省寧南、會理也有分布。  
    布依族人使用布依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壯傣語支,與壯語有密切的親緣。布依語有3種方言。布依族過去沒有文字,使用漢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布依族文字方案。有少數布依族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布依族地區多河谷和平壩,山青水秀,聞名世界、景色壯觀的黃果樹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區。在布依族地區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個古老的種植水稻的農業民族。布依族人心靈手巧,他們制作的蠟染布歷史悠久、圖案美觀,是享譽國內外的工藝品和收藏品。

 

 
各種織、繡、染手工藝品
 

(下)水族馬尾繡背兜  20世紀下半葉 
  馬尾繡是先用白絲線在馬尾毛上纏成彈簧式線,再用此線在底樣上盤繞勾勒出相應的圖案,中間的空缺部分用彩色絲線填充繡制而成,圖案醒目,主體紋飾多為蝴蝶或鳳凰。


水族
  人口為345993人。主要聚居于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附近的荔波、獨山、都勻、榕江、從江等縣和廣西的融安、南丹、環江、河池等縣。    
    使用水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侗水語支。有陽安話、潘洞話、三洞話3個土語。曾有一種古老的文字,稱為水書,約有300多字,只有少數巫師認識,在宗教迷信活動中使用。水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漢字。水族人過去信仰多神、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清末曾傳入天主教,但信教人數很少。  
    聚居于“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的月亮山腳下的水族人,是從古代“駱越”的一支發展起來的,明代的史冊中已經有水族的名稱了。水族人自稱“海水”,其意為水人。清代王朝直接統治水族地區以后,不斷有漢族人大量遷入龍江和都柳江上游地區,與水族人交錯混居,使水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得以較快地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水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文教衛生事業的發展,徹底改變了過去的落后面貌,發病率曾高達80%的瘧疾也被控制住了。1957年成立了三都水族自治縣,在國家的幫助下,勤勞的水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起建設自己的家園,使都柳江畔成為魚米花果之鄉。


苗族繭繡貼花圍腰 貴州凱里  近現代 
  繭繡是將蠶放在平板上使它吐出平整的絲,結成繭帛,根據需要染成不同的顏色,剪出花樣,貼繡在底布上而成。貴州凱里舟溪的繭繡工藝聞名遐邇,這件圍腰先將彩色絲帛剪成小片,再用細絲線把它們根據圖案需要緊密、細致地聯綴起來,組成若干種幾何紋樣,色彩典雅,工藝精湛,在苗族繡品中獨樹一幟。


              維吾爾族各種帽子等
 
 
 

金屬工藝
  許多少數民族酷愛金銀銅等金屬工藝,制作技巧有錘花、鏨花、刻花、鏤花、絞花以及鎏金銀等。維吾爾族的銅器紋飾精細,民族的藝術特征濃郁奇麗;藏族金屬工藝主要表現在佛教密宗造像精壯的特色;傣族的銀器雕刻繁密,風格秀雅。不少民族中盛行銀飾,每一種銀飾均有不同的花式紋樣,苗族婦女節日盛裝中佩戴的銀飾,更是華貴璀璨。


(中間)苗族錘花盤瓠護寶排須銀項鏈  20世紀下半葉 

    這是苗族的銀項鏈,下有銀鈴等如須發整齊排列下垂的排須。銀飾上面的花紋以手工打出,稱為錘花。盤瓠護寶,是與苗族古老傳說有關的傳統圖案。



藏族白度母鎏金銅像
  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的一個支系,俗稱“喇嘛教”。藏傳佛教的造像藝術,完全不同于中原地區的佛像藝術,有特定的儀規。度母,在藏傳佛教中是觀音菩薩的化身,白度母因身色潔白而得名,又稱“七眼女”,象征能觀照一切眾生。



(右上)傣族錘花人物故事銀罐

  居住在云南省西部邊境的傣族擅長制作銀器。此銀罐罐內原有三小盒,分裝煙葉、檳榔和石灰。采用了錘花工藝,即把銀坯置于模具上錘擊而成。罐上紋樣反映的人物故事與傣族信仰的小乘佛教有關。該罐造型端莊,工藝精細,表現了細膩典雅的傣族風情。


傣族 
  人口為1025128人。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縣。  
    使用傣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壯傣語支。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 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繃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4種。4種傣文都來源于古印度字母。傣族人多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于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 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 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過去自稱為“傣那”、“傣雅”、“傣繃”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為傣族。傣族人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有本民族的歷法----傣歷,有著名的敘事長詩,有豐富多彩的音樂舞蹈……充分體現了傣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獨特的風情。傣族人生活在亞熱帶地區,農業生產發達,還適宜種植甘蔗、咖啡、劍麻、香蕉、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西雙版納的密林中,有珍貴的野生動植物,被稱為生物王國,現已成為中國有名的旅游圣地。


(右下)蒙古族嵌琺瑯鼻煙壺  20世紀下半葉 
    這是蒙古族放鼻煙的一個小壺,口處的8字環,既是裝飾,又便于隨身攜帶。壺身及口處絞金屬絲成界,填充琺瑯彩,較淺而凹,壺身一塊橢圓形的半透明的紅色寶石作飾,壺方石圓,深地顯紅,有點睛之效果。



各民族金屬工藝
 

 
(上右)維吾爾族刻花鏤空提梁銅壺  20世紀上半葉 
    洗手壺是信仰伊斯蘭教人們沐浴潔身的常用器物,被稱作"圣水壺"。這件銅壺造型古樸而優美,采用了刻鏤等工藝,花草、維文布滿壺身,既是實用器,又不失為一件完美的工藝品。

(下中)維吾爾族刻花填漆銅水壺  20世紀上半葉 
    這是維吾爾族銅制水壺,用于貯水日常沖奶等用。此壺造型美觀,整個壺有圓弧曲線之美,嘴細而彎長,注水爽利,把在上,便利傾斜。器物采用刻花的金屬加工工藝,在壺蓋和壺肚鑿刻花紋處,用漆填涂紅黑色,具有精細美觀的藝術效果。



(中間)維吾爾族刻花銅水盆  20世紀上半葉 
    盤面是刻花圖案。刻花,是把花紋以外的面鑿去一層,形成有斜線的鑿刻層和面上留下的花紋。盆是接水器皿,分為二層,水可以通過中間的空隙流到下面,能夠積存比較多的水。
 
 中國五十六民族圖組大賞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排名
人民幣看各民族人長相特征
紅河州這11位大美女,你最喜歡誰?
都知道云南有25個少數民族,你知道都有哪些嗎?
云南最漂亮的25個美女大排名,看看有你認識的人嗎?
蒼銘 | 西南邊疆歷史上人口遷移特點及成因分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老河口市| 宁强县| 永仁县| 磐安县| 彩票| 金昌市| 丁青县| 久治县| 乐亭县| 肃南| 榆树市| 聂拉木县| 阜新市| 天祝| 洛浦县| 滕州市| 邓州市| 若尔盖县| 大姚县| 同德县| 宁蒗| 大城县| 福鼎市| 临沂市| 咸宁市| 刚察县| 镇巴县| 潼南县| 冕宁县| 嘉义市| 顺平县| 东宁县| 长乐市| 永年县| 平舆县| 土默特左旗| 中方县| 石棉县| 瓦房店市| 杭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