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屬行業】
公司主營業務為印制電路板(PCB)研發、生產和銷售,擁有PCB全制程的生產能力,產品以小批量PCB為主。目前已與Flex(偉創力)、Jabil(捷普)、ENICS(艾尼克斯)、Plexus(貝萊勝)、ICAPE(艾佳普)、Würth(伍爾特)、Adtran、Darktronics(達科)、BMK、JCI(江森自控)等全球知名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公司是國內PCB行業較早進行海外布局的企業,為了近距離貼近客戶并實現服務本地化,目前公司已在德國建立小批量快板生產基地,在美國、德國建立銷售子公司,銷售區域涵蓋歐洲、美洲及東南亞的多個國家及地區。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秉承"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為電子科技的持續發展提供高技術和高可靠性的線路板和服務"的理念,長期致力于新產品研發和工藝技術的提升,實現了技術的持續創新和產品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建立并鞏固了公司在小批量板市場的優勢地位,并帶動了大批量板的銷售增長。
公司自設立以來,主營業務未發生變化。
【2.行業動態】
1、印制電路板行業簡介
印制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又稱印刷電路板,是指在通用基材上按預定設計形成點間連接及印刷元件的印刷板,其主要功能是使各種電子零組件形成預定電路的連接,起中繼傳輸的作用。印制電路板被稱為"電子系統產品之母", 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都要使用印制電路板,不可替代性是印制電路板制造行業得以長久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PCB產品分類
印制電路板分類方法較多,行業中應用較多的分類方法主要為以下幾種:
(1)按導電圖形層數分類。
印制電路板按照導電圖形層數可以分為:單面板、雙面板和多層板。
單面板是最基本的印制電路板,元器件集中在其中一面,導線則相對集中在另一面。
雙面板是指在兩面都有布線,并且在兩面間有適當的電路連接的印制電路板,解決了單面板中布線交錯的問題,可以用于較復雜的電路上。
多層板是指有四層及以上的導電圖形的PCB,多層板的層數通常為偶數,層數越高所需的技術要求也越高,可以支持的功能也更豐富。
(2)按板材的材質分類
按PCB使用的板材材質可以分為剛性板、撓性板、剛撓結合板。
剛性板是由不易彎曲、具有一定強韌度的剛性基材制成的印制電路板,在電子產品中得到廣泛使用。剛性板的基材通常采用玻纖布基板、熱塑性基板、復合基板、陶瓷基板、金屬基板、紙基板等。
撓性板指采用柔性的絕緣基材制成的印制電路板,可根據安裝要求進行彎曲、卷繞、折疊。撓性基材包括聚酰亞胺基板、聚酯基板等。
剛撓結合板是由剛性板和撓性板有序地層壓組成,并以金屬化孔形成電氣連接,既可以提供剛性板的支撐作用,又具有撓性板的彎曲性,能夠滿足三維組裝的要求。剛撓結合板對節省產品內部空間,減少成品體積,提高產品性能有很大的幫助。
(3)按技術、工藝等維度分為HDI板和特殊板等。
HDI指高密度互連技術,是一種印刷電路板技術,一般采用積層法制造。HDI板以常規的多層板為芯板,再逐層疊加絕緣層和線路層(也即"積層"),并采用激光打孔技術對積層進行打孔導通,使整塊印刷電路板形成了以埋盲孔為主要導通方式的層間連接。HDI板可大幅度提高板件布線密度,實現印制板產品的高密度化、小型化、功能化發展。按照HDI的工藝階數,即埋盲孔的分布情況,可分為一階HDI板、二階HDI板、高階HDI板,階數越高,技術難度越大。
特殊板一般是指根據下游不同的用途所采用的一些特殊PCB板,主要包括厚銅板、高頻板、鋁基板、IC載板等,可廣泛應用于工業、醫療、軍工、汽車等行業領域。
(4)按均單面積可分為樣板、小批量板、大批量板
樣板主要在研發和試生產階段生產,PCB產品只有經過研制成功并經市場測試、定型,確定投入實際生產應用后才會進入批量生產。訂單面積一般不超過5平方米,平均在1平方米左右。
批量板為通過研發和試制階段后進行批量化生產的PCB產品,包括小批量板和大批量板。
大批量板主要應用于計算機、通信終端、消費電子領域,主要滿足少品種、大批量的市場需求。訂單面積一般在50平方米以上。
小批量板主要應用于通信設備、工業控制、醫療電子、軍工等領域,主要滿足多品種、小批量的市場需求。訂單面積一般不超過50平方米,均單面積在10平方米左右。
PCB行業內通常將以"訂單面積較小、產品型號較多、生產交期較短"為特征的產品認定為"小批量"板。"小批量"板的終端客戶以企事業單位為主,應用領域分布在工業控制、醫療電子、通信設備、汽車電子等領域,下游客戶數、訂單數、品種數眾多,產品交期通常在10-20天左右。
目前同行業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公司以大批量PCB產品生產銷售為主,下游領域以消費電子為主,僅有崇達技術的產品定位為小批量,與發行人業務相似。崇達技術的對小批量板的認定依據主要為訂單面積一般在50 平方米以下,平均訂單面積在10 平方米左右。
發行人對小批量板的認定依據為訂單面積和均單面積。小批量產品的訂單面積一般小于50平方米,均單面積在10平方米左右。訂單面積小于50平方米的產品認定為小批量產品。發行人的認定依據與同行業公司認定依據一致。
報告期各期,發行人訂單面積不超過50平方米的小批量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3.10%、69.55%、65.77%及60.21%,發行人以訂單為單位分產品型號統計的均單面積分別為11.75平方米、14.07平方米、13.96平方米及12.20平方米。
3、行業發展概況及前景
(1)全球PCB市場概況
①全球PCB市場發展情況
印制電路板的應用始于1936年,最初應用于收音機裝置,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得到大規模應用。歷經80多年的發展,PCB產品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電子產業的各終端領域,如消費電子、汽車電子、通信終端、醫療器械、工控設備、航天航空、軍工等領域。
PCB作為電子產品中不可或缺的元件,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其需求穩定且將持續增長。PCB行業已成為全球性大行業,年產值超過500億美元。根據電子信息行業專業咨詢機構Prismark Partners LLC發布的《THE PRINTED CIRCUIT REPORT》(Fourth Quarter.February 2017),全球PCB市場產值從2009年的412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553億美元,未來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持續發展的帶動下,預計全球PCB市場的產值將由2016年的542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60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2%。
②產值分布
PCB產業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亞洲地區總產值占世界產值比例超過80%。2000年以前,全球PCB生產基地大多分布在歐洲、美洲、日本等三個地區,最近二十年,PCB產業中心則不斷向亞洲地區轉移,以亞洲為中心的新產業格局已形成。根據WECC發布的《WECC PCB Production Report 2015》顯示,中國大陸、臺灣地區、日本、韓國已成為全球PCB主要生產中心,2015年中國大陸PCB產值全球總產值的比例為46.6%,為全球最大的PCB生產基地。中國臺灣地區、韓國和日本則分別以13.6%、12.8%和9.3%的市場占比分別位居第二、第三和第四。
未來全球不同國家/地區PCB行業將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根據Prismark預計,2016-2021年,中國內陸將保持持續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預計為3.4%,中國將成為亞洲PCB主要生產國中增長最快的國家。而日本、北美和歐洲的PCB產業將面臨產業衰退的局面,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5%、0.2%和-1.9%。
③全球PCB產品市場結構
從PCB產品細分結構來看,多層板的需求占比最大,根據Prismark統計,2016年,全球4層及以上多層板市場容量約為210.6億美元,占整個PCB市場容量的38.9%。柔性板、HDI板、IC載板也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2016年的比例分別為20.1%、14.2%、12.1%。
隨著下游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市場對高密度、高多層、高技術PCB產品的需求將變得更為突出,多層板、HDI板、柔性板等技術難度較大的產品將保持持續增長。根據Prismark預測,2016-2021年,6層板、8-16層板、18層及以上PCB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4%、2.6%、2.9%,HDI板、柔性板的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8%、3.0%,上述PCB產品的增長率均超過市場平均增長水平。
(2)我國PCB行業發展狀況及前景分析
①產值規模
因中國巨大的內需市場、低廉勞動力成本以及完善的產業配套等優勢,吸引全球PCB產能從2000年開始持續向中國轉移,使中國大陸PCB產業在2006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國。從2006年開始,中國PCB產業始終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產值占全球的比重不斷增加,從2006年的26.56%提高到2015年的46.6%。
近年來,中國內陸PCB產業進入到穩定增長階段。根據世界電子電路理事會(WECC)發布的《WECC Global PCB Production Report For 2015》(Published October 2016),2011-2015年,國內PCB產值從1,520.97億元增長到1,669.0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35%,高于全球平均增長水平。未來中國PCB產值有望繼續保持增長,據Prismark預測,中國PCB行業產值將從2016年271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32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4%。
②產值分布
國內PCB產業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等電子科技發達地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聚集較多的各類高級人才,且產業配套非常完善,預計未來仍將保持PCB產業的優勢地位,且重點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方向發展。
近年來,由于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環保要求不斷提高等因素的影響,PCB產業正逐步向內陸產業條件較好的省市轉移,尤其是湖南、湖北、江西、重慶等經濟產業帶,中西部地區PCB產能呈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
③國內PCB產品結構
國內PCB產品結構正在逐步發生優化,其中傳統產品單/雙面板及多層板的銷售占比正在逐步降低,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HDI板、封裝基板、撓性板等產品銷售占比則不斷提高。根據Prismark數據,2016年,國內硬板、復合板的市場占比分別為13.0%、3.7%,而4層板、6層板及8至16層板的市場占比分別為19.1%、13.5%和10.4%,IC載板、18層及以上高層板銷量占比較小,分別僅為2.7%和1.2%。HDI板和柔性板的市場占比分別為16.5%、17.1%。
④進出口情況
近年來,國內PCB產品出口額保持穩步增長,而進口金額則有所下滑,從2014年開始,國內PCB產品進出口開始出現貿易順差。從進出口的產品結構分析,在PCB進口中,高端PCB產品的比重較大,主要是高層板、HDI板、柔性板等;在PCB出口中,具有成本優勢的中低端PCB所占的比重較大。隨著國內PCB企業競爭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內PCB出口的產品結構中高端產品占比將不斷增加。
【3.核心優勢】
(一)行業競爭格局
1、全球PCB市場競爭格局
全球PCB生產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日本、臺灣、韓國,中國大陸目前是全球PCB產量最大的地區,但整體技術水平與美國、日本、韓國、臺灣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日本則是全球最大的高端PCB生產國,其PCB生產技術先進,產品以高階HDI板、封裝基板、高多層撓性板為主。美國和歐洲的PCB產能則基本已向中國大陸、臺灣、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轉移,本地區保留的產能則主要以研發為主,產品以高技術的樣板、快板為主。
PCB行業企業數量眾多,市場競爭充分,行業集中度不高。2015年,全球銷量排名第一的Nippon Mektron(旗勝)市場占有率僅為6.35%,行業內前十大企業的整體市場占有率略高于30%,雖然當前PCB行業存在向優勢企業集中的發展趨勢,但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仍將保持較為分散的行業競爭格局。
2、國內PCB市場競爭格局
目前,國內大約有1,500家PCB生產企業,包括臺資、港資、美資、日資投資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和本土內資企業,外資投資的企業規模較大,本土內資企業數量較多,但規模和技術水平相較外資企業存在一定差距。根據中國電子電路行業協會發布的《第十六屆(2016)中國電子電路行業排行榜》,本公司位列中國PCB行業第五十四位,中國內資PCB企業第二十四位。
營收規模較大、排名靠前的PCB企業大多以大批量板為主,專業定位于小批量板的生產企業相對較少,除本公司以外,國內以小批量板為主的代表性企業主要為崇達技術、興森科技、深圳市金百澤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二)市場化程度
公司所處的PCB行業參與者眾多,市場化競爭較為激烈,行業間競爭對手在產品質量、交期、技術水平、產能規模、管理效率等方面全方位競爭,下游客戶通常會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篩選合適的供應商。同時,公司所處的下游行業市場化程度也較高,客戶的數量及分布領域眾多,優秀的PCB生產商也可根據自身定位及客戶情況選擇適合的客戶合作。
(三)公司的市場地位
公司在小批量PCB制造領域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經過多年的市場開拓和客戶積累,目前已與目前已與Flex(偉創力)、Jabil(捷普)、ENICS(艾尼克斯)、Plexus(貝萊勝)、ICAPE(艾佳普)、Würth(伍爾特)、Adtran、Darktronics(達科)、BMK、JCI(江森自控)等全球知名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公司在產品質量穩定性、技術水平、技術服務等方面得到客戶的認可,在市場中形成較高的品牌知名度。根據CPCA統計的2016年國內PCB生產企業排名,公司在國內PCB行業排名第54位。
根據Prismark的數據,2016年中國大陸PCB產值為271.23億美元,按2016年平均匯率(1:6.6423)折算約為1,801.59億元,公司2016年銷售收入為8.16億元,在國內PCB市場占有率約為0.45%(由于無法獲取2015年國內印制電路板的銷售收入數據,因此選擇了產值數據替代,產值數據系根據行業的產出進行估算,與銷售收入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
(四)發行人競爭優勢
1、客戶資源優勢
公司主要從事小批量PCB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經過多年的國際市場拓展和品牌經營,公司與一批優質的海外客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并獲得下游客戶的認可,在小批量PCB市場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基于"小批量、多品種、定制化"的經營特點,公司在快速發展中積累了數量眾多的客戶資源,且分布在多個不同的應用領域。目前,公司客戶數量約600家,客戶類型包括終端客戶、EMS公司、PCB貿易商等,下游應用涵蓋工業控制、醫療電子、通信設備、汽車電子、智能家居、LED等多領域。
公司客戶整體質量高,目前與公司合作的很多客戶為相關領域的知名企業,如Flex(偉創力)、JABIL(捷普)、ENICS(艾尼克斯)為全球知名的EMS公司,Würth(伍爾特)、Streamline、Cistelaier為歐美知名的PCB生產企業、ICAPE(艾佳普)為全球知名的PCB貿易商,Darktronics(達科)為全球LED領域知名企業。該等知名客戶銷售規模大、經營穩定、業內領先,公司與這些知名客戶長期合作有利于提高市場知名度,促使公司產品技術、銷售服務始終保持在行業先進水平,有利于公司進一步的市場開拓。
2、管理優勢
公司擁有一支技術精湛、經驗豐富、團結合作的先進管理團隊。公司管理團隊已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隊,多名高層管理人員擁有20年以上的印制電路板行業的技術及管理經驗,熟悉行業發展趨勢,并擁有豐富的營運經驗;中層以上的管理層成員大部分從本公司內部培養提拔,熟悉公司經營特點及管理模式,可以確保公司戰略、研發方向、客戶開發等事項在管理、執行上的一致性。
3、全球化布局優勢
公司在海外布局方面已走在國內PCB行業的前列,這主要體現在全球化的銷售區域、國際化的市場布局、國際化的人才隊伍以及國際化視野等方面。
(1)全球化銷售區域。經過多年在國際市場的耕耘,公司已實現全球化的銷售,產品主要銷往歐洲、北美及東南亞等地區,包括美國、德國、法國、瑞士、意大利、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在全球小批量板市場領域建立起良好的品牌知名度。
(2)國際化的市場布局。為適應"生產在國內,銷售在國外"的經營特點,近年來公司已在海外設立2家銷售子公司:美國明陽和德國明陽,組建起本地化營銷隊伍,以便于為該區域下游客戶提供便捷、專業的服務。為了加快公司在歐洲市場樣品、快板產品的交付速度,公司于2013年在德國設立生產子公司Rinde公司,縮短了客戶新品測試周期并提高了客戶滿意度。
(3)國際化的人才隊伍。公司人才隊伍建設采取國際化策略,吸引國際化的專業人才加盟公司。海外銷售子公司聘請當地銷售人員,成功實現銷售服務本地化,近距離服務下游客戶;引進海外優秀的研發人才,提升和優化公司的技術研發能力,更有效的響應海外客戶的需求。
(4)國際化的視野。公司管理團隊長期密切關注國外行業發展趨勢、了解客戶的需求變化和下游電子產品的技術發展動態,具備國際化的視野,為公司戰略規劃、市場拓展、技術研發提供了精準的方向性指導。另外,公司已組建起國際化的人才隊伍,在銷售、研發、管理等方面保持國際先進的水平。
4、產品品種和質量優勢
公司具備完整的產品結構,產品以小批量板為主,并涵蓋快板、樣板和大批量板。產品類型包括單/雙面板、多層板、HDI板、撓性電路板、剛撓結合板和其他特殊材質板(主要包括鋁基板、高頻板和厚銅板等)。公司在日常生產經營中堅持以海外市場為導向,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產品以小批量板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產品準入門檻低的價格戰和激烈競爭。
公司高度重視產品品質管理,在采購、生產、銷售各個環節都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積累了豐富的產品質量控制經驗,并已通過ISO9001:2008、ISO/TS16949:2009、ISO14001:2004、ISO13485:2003等管理體系認證和UL、CQC等產品安全認證。公司通過推行管理指標數字化、生產過程控制精細化及產品質量規范化等多項措施來提升公司產品品質。
5、技術研發優勢
公司管理層一直重視技術的研發和提升,并設有研發中心負責技術研發和新產品的開發。公司堅持研發以市場為導向,通過不斷收集和分析行業和下游產品的變化信息,及時掌握客戶需求變化和國內外技術發展趨勢,并進行相應的技術前期開發。
經過研發團隊長期自主研發,公司已擁有多項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這些技術主要用于生產高多層PCB板、HDI板、剛撓結合板、撓性線路板、高頻板、金屬基板、厚銅板和許多設計制作特殊的線路板。通過這些技術的運用,公司提升了產品的品質、降低了制作成本、縮短了制作周期,滿足了不同客戶的需求,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公司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截止2017年6月30日,公司在PCB領域已取得24項專利。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2,968萬元、3,857萬元、4,229萬元及2,419.51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27%、6.10%、5.18%及4.78%。
(五)發行人競爭劣勢
1、公司規模相對較小
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客戶資源和技術儲備。公司年銷售收入已超過8億元,能夠為下游客戶提供高質量、高技術的PCB產品及解決方案。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在快速增加,但整體規模與國外行業龍頭及國內同行業上市公司相比仍然較小。
2、融資渠道單一
相對于國內同行業上市公司而言,公司融資渠道單一,主要依靠自身積累和銀行貸款提供資金支持。近年來,隨著公司業務快速發展,融資渠道單一對公司規模化發展產生制約,導致公司在產能擴張、市場開拓、新產品研發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為進一步提升公司競爭實力,更好地參與同行業市場競爭,公司準備借助資本市場來實現經營規模的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