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素重婚姻嫁娶,視此為人之終身大事。
舊時民間青年男女婚姻受封建禮教束縛,多為父母包辦或左右。在聯姻前,必先經媒人或曰“紅娘”從中介紹說合,講究明媒正娶。諺曰:“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
我國古代為婚禮制定的“六禮”,在婚禮演變的過程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成為封建制度下婚禮的模式,甚至對當代婚姻習俗仍有一定的影響。
“六禮”是婚禮六個階段的不同的儀式,分別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迎親”。
納采:是男方向女方送點小禮物,有提親之意,如果女方接納了禮物,就是對男方的提親表示應允。
問名:是男方在女方應允后,請媒人問女方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及生辰八字。問名的目的是看是否“合庚”,即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合一處占算,看雙方是否相合,如果占算為吉兆,就要進一步發展到“納吉”。
納吉:即納取吉利之意,是在占算得到吉兆后,男方向女方報喜的儀式,通過這樣一個儀式表示初步定下雙方婚姻,現代稱之為“確定關系”。這次男方要給女方家一些衣物、布料、銀器、首飾等。稱之為“過小禮”。
納征:稱之為“過大禮”,即男方需要備置比上次多得多的禮品銀錢在媒人的帶領下送往女方家。
告期:是在婚前的一些日子媒人代表男方去女方家將選取好的迎親日期正式告知女方,使女方家有所準備。
最后一個儀式就是舉行婚禮,稱之為“迎娶”。
這六個儀式是封建社會必不可少的儀式。每一個儀式后面,都是以金錢、物質作為基礎的。直白的講是女方家賣女兒,男方家買女方的過程。整個過程中基本沒有愛情可言。
解放后我國頒布了《婚姻法》,由包辦婚姻走向了自由戀愛,一些繁文縟節、垃圾禮節曾被時代淘汰。特別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是落實的比較好的??傻搅松鲜兰o八十年代后期那些被淘汰的禮節又被悄悄的恢復,后又由悄悄地變成公開并被認為是必須遵守的禮節和儀式,到現在除繼承“六禮”外,又增加很多不知是什么禮節的“禮節”,再加上新近發展起來的婚慶公司的推波助瀾,使古今“禮儀禮節”達到了“完美”的“珠聯璧合”。
現代在表面是自由戀愛的旗幟下進行“納征”,甚至在一定的區域范圍“納征”數目是固定的,且隨著工業現代化的發展、城市化的推進,家具、電器產品在“納征”中已經算不了什么,十余萬的汽車、百平米的單元房也已經是必須的啦。
前幾年結婚在主席臺上貼個大紅“囍”字就行了,向父母及親朋好友行三鞠躬禮就禮畢;后為了辦的比較隆重些,請個能說會道且逗樂人作主持人,時間稍微長點也就可以了;現在新型產業出現了----婚慶公司,搞得場面越來越大、越來越繁;以后如何發展不知。
現在是許多俗尚加與時俱進的的無可奈何,你看:
今天應該是自由戀愛、合法登記就是法定的夫妻了。但在其過程中除繼承了“六禮”的全部內容,還創新了很多不知屬于哪方面的禮節:迎娶前一天男女雙方需要商量迎娶的有關細節,這天男方家要給女方母親什么洗尿布錢;迎娶時男方要給女方家離娘肉錢、要給岳母擦車或熏車錢,什么捧茶錢、掛花錢、披紅掛綠錢、金花饃饃錢、小孩們三番五次的堵門錢;要給女方送親的背皮箱錢、開箱錢;給媳婦上、下車錢、翻倍的壓箱底錢;典禮時或定婚時的該口錢;……,不一一列了,只要你能新起一個能讓男方掏錢的名堂肯定馬上就會迅速推廣開,不信你試試。
我們中國人在其他方面現在還不敢有太多的恭維,在這方面實在是佩服佩服!
我準備為未來的所有準備結婚的女孩們發明更多的在現代文明掩護下的能使男方達到破產地步的禮節,并且要申請專利。嗚呼!悲哉。
真該對其進行一次專門的革命!
(此文曾在我博客中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