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
(一)什么是課題研究?
課的本義是考核。《說文》里說:“課,試也。”課題就是要嘗試、探索、研究或討論的問題;急待解決的問題。問題就是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題目。研究則是探求規律的過程。本文所說課題研究實際是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的簡稱。
教育科研課題是教育改革中急待研究、討論、探索、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有側重理論的、有側重決策的、有側重應用的。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是運用科學的方法,以教育事實和現象為研究對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探求、概括教育規律的創造性活動及其過程。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教育性。即課題研究的對象和主要問題是基于教育、為了教育的。
2.科學性。課題研究的目的、方法、程序、結果、結論應該是科學的和符合科學規范的。
3.試驗性。課題研究總是與探索、嘗試、實驗、檢驗、驗證某種教育理論、教育假說和教育改革措施有關的。
4.需要性。課題研究總是基于教育理論發展、教育行政決策、教育改革實踐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的。
5.復雜性。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往往涉及學校、家庭、社會;教師、學生、家長;課程、教材、教法;情感、態度、認知和行為,等等要素。
6.合作性。課題研究需要志同道合者集思廣益、分工合作、共同去完成。
(二)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
扎實有效是中小學教育科研應有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信念。所謂扎實,就是課題研究要真實、求實、落實。真實,就是課題研究的是學校里、課堂中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和師生、家長共同關注的、真實的教育現象與實際問題,是學校和教師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專業理論工作者所研究的問題,不是書本上的名詞術語。求實,就是課題研究要能解決學校、教師、學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探求教育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落實,就是課題研究要落腳在學校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育措施和方法的改善、課題研究與日常教學的緊密結合和教師、學生的共同成長。所謂有效,就是要通過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有效的關鍵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重點是幫助教師和學校,更新教育理念,形成理想追求;創新教育方法,改善教育行為;培育教育智慧,促進專業成長;發展教育特色,建設學校文化。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追求的主要不是課題的層次和級別,不是著書立說,而是教書育人、完善自我、積累優質教育資源,創造和發現有益、有力、有法的課題研究成果。
二、如何選擇與確定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
這是令一線教師常常頭痛的“開頭難”。要做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首先要發現問題、提煉課題。一線教師選擇和確定扎實有效的課題,要遵循基于本職,客觀真實,大小適宜,有用有效的基本原則,在自己熟悉、能引發自己激動、感動、沖動和行動的教育現象、事件、情境和理念中發現問題,經過理論聯系實際的反思和提煉,將問題升華為課題。
教育事件和現象本身并不一定就是問題和課題,太過簡單、淺顯的問題也不是課題。一線教師對教育事件和現象并不陌生,但這些事件和現象往往只是教育問題的表象,我們需要的是抓住這個表象,探究、追問、假設、驗證其本質及其與相關事物的關系,這個探究、追問、假設、驗證的過程和活動就是幫助我們將現象轉化成問題,將問題升華為課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以小見大,小題大做;小處著手,大處著眼;嘗試將特殊的、偶然的、個別的現象,從一般的、必然的、普遍的角度思考,并試圖將其納入到一定的理論框架,建構起自己的認識和實踐體系的創造性過程。
選擇、確定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途徑主要有:
(一)總結提煉成功經驗。成功經驗往往既有個性,是教師個體職業生涯的寶貴財富;也常常帶有共性,是教師群體專業發展的優質資源。將成功經驗系統化、概括化、模式化是成功經驗理論提升、實踐推廣的基礎,也是一線教師課題研究的基本出發點。李吉林老師在總結訓練語言中發展兒童智力的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把兒童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構建了情境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竇桂梅老師基于自己多年的學習、探索與實踐,開展了“為生命奠基──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的課題研究,并進一步提出了“主題教學”的新的課題。
(二)反思解剖教育失誤。“失敗是成功之母”。即使是優秀的教師在其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會遇到失敗和挫折,他們之所以優秀不是由于他們不犯錯誤,而是由于他們善于從失誤中學習反思,吸取教訓。對教育教學中的失誤與挫折進行反思和解剖,探究其中的本質和規律,是一線教師進行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的重要途徑。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徐斌,初執教鞭時連“2+3”都不知道怎樣才能講清楚,但通過學習、求教、閱讀、反思,他主持了教育部重點課題“小學數學活動教學”的研究,形成了自己集趣味性、生活性、智慧性于一體的數學課堂教學風格。
(三)移植推廣先進理念。改革開放的深化、信息社會的擴大、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教育的加強促進了各種教育理念、教改成果的傳播和流動。但是,并非所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成果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簡單機械的“拿來主義”被諸多事實證明是不成功的。這就為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提出了學習、移植、推廣、驗證、發展、完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改成果的選題思路和空間。
(四)探索嘗試改革發展。學校的改革發展是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的重要目的所在,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學校整體發展的關鍵。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既要著眼學校層面上的改革與探索,也要立足教師專業層面上的探索與嘗試。前者,學校可以從學校規劃、管理、制度建設、課程領導、校本課程建設等入手;后者,可以鼓勵教師從班級管理、教法改革、評價改革、特殊學生指導、教師風格形成等入手。浙江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曾經嘗試將電化教育手段與自己長期研究的語感教學相結合,進行了“電化教學和語感培養”的課題研究,進而對“課堂語感教學策略”、“自讀感悟-開放引導教學模式”等課題展開研究,提出了詩意語文的理念,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語文教學風格。
(五)深化升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基于學校的自下而上的教學研究活動,是學校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的重要基礎。但校本教研并不等于課題研究。校本教研中的問題要經過系統化、概括化之后才能深化升華為課題。因此,校本教研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孤立的教學問題就事論事的討論,而應由個別到一般,從偶然到必然展開深入的探究,使之成為課題。
(六)調研解析矛盾問題。除了上述與學校發展和教師發展緊密相關的課題研究以外,教育改革新形勢帶來的新問題、新矛盾也是學校扎實有效課題研究應該予以關注的。這類研究通常與學校工作結合更加緊密,需要我們及時采用調查研究、座談討論等方法,經過認真深入的分析,或提出學校工作的新對策和新措施,或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提出意見和建議。如: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小學生的校外活動、農村小學留守學生、小學寄宿制管理等問題就可以歸為此類。
三、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有哪些方法?
一線教師做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研究方法一定要科學、扎實、有效。科學就是要遵守科學研究的基本規范;扎實就是要重過程、重學習、重積累、重反思;有效就是方法要有助于實現課題研究的目的。以下方法可供一線教師選擇嘗試。
(一)文獻研究。這里所說的文獻研究方法與專業工作者所用的文獻研究方法不完全相同。這里所說的文獻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師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結合所研究的問題有目的地查閱、學習有關研究文獻,熟悉自己所研究的對象,從中受到啟發,站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論思維和研究的能力。其實質是強調讀書、學習、積累、發現問題,提升理論修養。在讀書和學習中,要注意學習他人的立論基礎、邏輯思路、研究方法、結果與結論,以及成果的表達形式,要注意從中吸取有價值的觀點、論據和結論,還要從中發現他人研究中的問題、矛盾、不足、缺陷和空白,等等,作為自己選題和研究的生長點。
(二)敘事研究。敘事研究是以敘事與反思為主要形式的教育研究方法。它適于一線教師通過對教育事實或事件的描述與分析,感悟和反思其中蘊含的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這一方法的關鍵是關注細節,發現典型;研究個案,總結規律;專業反思,培養智慧。通過教育敘事,教師們自然要留心教育細節,反思教育成敗,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為。敘事研究的對象可以是教師、學生等個體、也可以是班級、學校、教研組、團隊等集體、而最主要的是發生在這些對象身上和對象之間的教育教學事件。在敘事研究的過程中逐漸提煉、概括、系統化個人對教育本質的理解;通過反思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教育改革和創新。
(三)行動研究。這里所說的行動研究既是指的行動研究方法,更是指的課題研究的實踐行動。從方法學的角度看,一線教師既是研究者,又是實踐者,要按照行動研究的基本要求,遵循發現問題,改革嘗試,反思總結,提出對策的基本程序展開研究。從實踐的角度看,一線教師的課題研究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課題研究的成果主要的不是寫作論文、報告、專著,而是寫在課堂、操場、家訪路上;寫在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心靈深處;寫在學生、學校和自己的成長歷程中。行動研究也包括各種形式的校本教研,特別是同伴的互助與合作、對話與分享。行動研究重在行動,不是學好了再做,研好了再行,而是在行動中學習研究,在學習研究中行動。
(四)實驗研究。相對上述三種方法,實驗研究方法在科學性方面要求更加嚴格和規范。實驗研究在實驗假設,實驗設計,變量控制,統計檢驗,比較鑒別,因果辨析和理論分析等方面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因此其成果的科學含量往往更高,也更有說服力和理論價值。一線教師可以學習、嘗試運用此法,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成果的價值,但更要注意從自身實際出發,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反思與行動相結合進行研究。
四、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要注意哪些問題?
開展扎實有效的課題研究要注意以下問題。
1.目的求實。課題研究目的要正確,著眼、立足、入手都不能脫離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問題真實。選題要針對自己學校、教師本人、所教學生和所處環境的真實教育現象和實際問題,通過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語言提出自己的、具體而真實的問題。
3.措施落實。研究措施、工作、改革措施要落實到位,定人、定時、任務具體明確。研究措施要明確學習、研究什么、怎樣學習、研究;要明確收集什么資料,是敘事定性的、測查定量的、歷史文獻的、還是什么的,誰來收集、如何收集;要明確課題研究成果的形式,分別由誰負責,等等。工作、改革措施要落實到課題研究所要解決的學校管理、課堂教學、教學評價、學生工作、家長工作等各個環節,要有可操作性和制度保證。
4.資料翔實。雖然中小學教師的課題研究與專家學者的課題研究不盡相同,但是,在科學、嚴謹和規范方面應該有相同的要求。特別是在收集、處理、使用各類事實、數據和他人成果等資料時一定要遵循客觀真實、實事求是的原則。5.態度平實。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扎根于、立足于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和實際,而不是急功近利,以課題研究裝潢門面、沽名釣譽。
原載:《福建教育》2006年第12.A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