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
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
式把二十四節氣 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
事季節的工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
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
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
《淮南子》一書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歷(月亮歷)記時,用陽歷(太陽歷)劃
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五天叫“一候”,三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七十二候
二十四節氣。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二千多年的秦漢時
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后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
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后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為: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視太陽從春分點(黃
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個回歸
年,合360度,因此分為二十四個節氣。 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
日至5日之間。 但在農歷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歷12月
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
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
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
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立 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開始,俗稱“打春”。立春是從天文上劃分的,每年2月4
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
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明顯感到白
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
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
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這些氣
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在華北、東北地區,雖然天氣漸暖,但仍較寒冷。正如
農家諺語說的那樣那樣:“打春別喜歡,還冷四十天”。
雨 水: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30?,交“雨水”節氣,意為: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
過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 0℃以上。華南氣溫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
候上的春天;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 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 5℃上下;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
均氣溫5~7℃,降水量30~40毫米,大小麥陸續進入拔節孕穗期。華南繼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別
是華南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墑,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
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西北高原山地仍處于干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而華北
及東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 0℃以下。此一節候有一共同特征:乍暖還寒,變化無常。注意寒潮入侵時可
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
驚 蟄: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時為“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
乍動,驚醒了蟄伏于土中冬眠的動物。我國各地春雷始鳴時間各不相同,“驚蟄始雷”說法則與沿江江
南地區氣候規律相吻合。驚蟄時節正是“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
銀妝素裹的冬日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 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
南為 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可謂春光融融。本節氣,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華
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但土壤仍凍融交替,應及時耙地減少水分蒸發。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
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干旱少雨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
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需要,為防濕害,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
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并及時追施“催芽肥”,
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
春 分:
每年3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即是春分點。“分”即平分的意思。古語云:“春分者,陰
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表示晝夜平分。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晝夜時間幾乎等長。
到了春分,全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 0℃以上,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
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遼闊的大地
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從
氣候規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本節氣,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
8~12℃,降水量40~60毫米。長江兩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種催芽,開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
抓冷尾暖頭搶睛播種。繼續管好小麥、油菜和做好植樹造林,改善、保護生態環境產,調節氣候。此時
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雖然冰雪消融,楊柳吐青,野草發芽,大雁南來,但“春雨貴如油”,
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脅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問題。
清 明:
公歷4月5日前后太陽黃經位于15?時為清明,也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清爽明朗、草木欣欣
向榮之意。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傳統的清明節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古
時也叫三月節(陰歷)、踏青節,后又把寒食節融而為一,人們的戶外活動增加。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
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故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
在清明節前10天或后10天掃墓。正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行人路上欲斷魂”。清明一到,氣溫升高,
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可見這個節氣與農事有著密切的關系。此節候,大江南北都進入農忙季節,早、中稻先后播種,小麥拔
節,油菜揚花,加強田間管理,玉米、花生播種等。東北地區農事有:水稻育秧,甘薯育苗,棉花、玉
米、高粱播種,小麥開始拔節,應及時灌水、追肥。清明前后,又是山林火災敏感時期,須嚴加防范。
谷 雨:
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位于黃經 30?時為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
谷雨斷霜”,清明過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長,又可謂是“雨生百谷”之時。谷雨后的氣溫回升速度
加快,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都在12℃度以上。長江以南地區“楊花落盡子規啼”,茶農采茶制茶,
農業生產上大春作物栽培,小春作物收獲,到了繁忙時期。 華北地區4月下旬平均氣溫升高到17.2℃,
降水量增加到36毫米,十分有利于小麥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出苗生長。谷雨前后小麥要施好孕穗肥,
油菜要進行一次葉面噴肥,棉花要抓緊播種;與此同時,春田要清溝理墑,防止漬害。東北地區,則有
“谷雨前后種大田”之說。所謂“大田”,主要指高粱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與黃河流域相比,東北地
區節氣相對比較晚,“谷雨”時降雨量沒有南方那么多,且因冷暖氣流在本地呈“拉鋸”之勢,易發生
大風、沙塵等天氣,還望農民朋友關注天氣變化,適時播種,精耕細作,不誤農時。
立 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時為立夏。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萬物生長,欣欣向榮,此
時為夏季開始。但根據氣象學劃分,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即所謂的候溫,5日為一候)超過22℃才算真
正進入夏天,此時只有南方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
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也有的地區四季并不
明顯,如黑龍江省的愛琿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區,根本沒有夏季。立夏節氣所反映的夏季開始主要
是指黃河以南地區。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 19~22℃,節氣降雨量為 90~110 毫米,春花
作物進入黃熟階段,要及時搶晴收割。農諺云:“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滿倉”,立夏前后也正是大江南
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立夏過后浙江將進入雨季,梅雨汛期開始,要做好防汛準備。華北、西北等地
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土壤干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尤其干熱風對小麥灌
漿乳熟前后的影響,要適時灌水抗旱防災。“立夏三天遍地鋤”,這時雜草生長很快,中耕鋤草不僅能
除去雜草,抗旱防漬,又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
健壯生長十分有益。此時東北地區,燕子飛來。
小 滿: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徑 60?時為小滿。“小滿”是指黃河流域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
始飽滿,但還未成熟,所以稱小滿。而浙江此時春花作物籽粒已飽滿成熟,農村一派豐收繁忙景象。大
江南北夏熟作物也先后成熟,要做好搶晴收割。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在20~23℃,節氣降
雨量為50~70毫米,與前后節氣相比降雨稍偏少,但華南地區卻先后進入雨季。南方宜抓緊水稻追肥、
耘禾,促進分孽。北方地區需加強冬小麥即將進入灌漿或成熟的后期管理,防止“干熱風”天氣對產量
造成不利影響;同時田間玉米、高粱等秧苗的中耕、除草、培土也尤其重要。諺語云:“立夏鵝毛住,
小滿鳥來全”,這是針對東北來說的。此時東北北部地區也開始從事大田及大豆等農作物的播種。在小
滿節氣到下一個芒種節氣期間,我國大部地區日均溫度在22℃以上,南北溫差進一步縮小,降水進一步
增多,也就是說全國各地都漸次進入了氣象意義上的夏天。因此,防治病蟲災害問題也就成為了關鍵。
芒 種:
每年6月6日或7日太陽到達黃經 75?時謂之芒種。“芒”,指谷實尖端的細毛。按《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所云:“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其實,此解未必盡然。此季節正是一些有芒作物收
獲之時,何來“有芒作物開始播種”之說?《周禮?地官?稻人》有云:“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此
中所謂“芒種”,即稻麥也。由此可知狹義上的“芒種”非泛指芒類作物的播種,而是單指水稻而言。
到了此節氣,華北、華中、西南地區開始麥田收獲,同時又進入晚稻等農作物的夏種階段,故芒種又被
稱之為“忙種”。民間流傳著:“春爭日,夏爭時”“小滿天趕天,芒種刻趕刻”“麥熟一晌,龍口奪
糧”等諺語。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 23~25℃,節氣降雨量為 50~90毫米,進入黃梅季節。
要抓緊早稻培育管理,及時耘田、烤田提高土溫,注意防治病蟲害,并要適時播種晚稻。我國北方農諺
中有:“過了芒種,不可強種”,主要指大田而言,自有其深刻的歷史實踐經驗在里面。
夏 至: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全年白天最長。北京白天有18小時。往后,白天開始慢慢變短。但此時
不是最熱的時間,我國南北溫度相差很小,不過10℃。多數年份降雨量100超過毫米,日平均氣溫 24~
28℃。要不失時機加強夏季田間管理,及時清除雜草,防治病蟲害。
小 暑:
“小暑不算熱,熱在數伏天”。 7月是全年夏季風最強盛的時期,副熱帶高壓籠罩江南,正常的情
況是高溫少雨為主要特色。日平均氣溫28~31℃,降雨量減少,一般60~80毫米。小暑面臨著梅汛和干
旱的轉折期,各地在抓好防汛的同時,要及時掌握氣象預報信息,加強蓄水防旱,力求做到防汛、抗旱
兩不誤。
大 暑:
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炎炎盛暑,這個節氣對全國都適用。從降雨量來看,北方雨季已經到來,降雨
量增多。長江流域梅雨結束,伏旱抬頭,晴熱少雨。在華南此時東南季風帶來南海上空的水汽,降雨量
仍比較多,本節氣浙北降雨量20~50毫米。日平均氣溫27~31℃,是全年最高的時段。喜溫作物,行長
速度之快達到了頂峰。水肥田間管理一定要加強。晚稻插秧應搶在立秋之前。
立 秋:
黃河流域真正的秋天要比立秋晚一個半月左右,長江流域要推遲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江南仍受副熱
帶高壓控制,大地上積蓄的熱量,一時尚不能散盡,所以還有秋老虎的暑熱。雨少年份常有伏旱出現。
日平均氣溫29~27℃,開始呈下降,雨量80~100毫米且分布不均勻。 對晚稻要中耕除草,發生旱象要
灌溉。秋播要抓緊。棉花摘頂,促進秋桃(棉)發育。
處 暑:
江南有些地方仍炎熱不減,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之說,此時,長江中下游地
區日平均氣溫25~27℃;冷暖空氣又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相遇,進入秋雨期,選題為 80~120毫米。
這時晚稻正處于生長關鍵時期。
白 露:
全國各地氣溫下降加快,天氣轉涼爽,“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隨著季風轉換,日照漸短,
強度變弱,冷空氣開始向南活動,全國大部分地區秋高氣爽,連我國西南地區日平均氣溫也降到22℃以
下,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21~24,降雨量70~90毫米。棉花分批采摘,秋玉米等作物加強后
期的田間管理。
秋 分:
太陽直射點又回到赤道上,全球晝夜平分。從氣候學的角度分析,秋分以后,北方冷空氣活動日趨
活躍,有時一場西北風便可吹盡夏暑迎來秋涼。按常年規律,江、浙、滬的入秋期在 9月底至10月初。
我國東北、新疆等地多半在8月中下旬入秋,黃河下游地區9月中旬入秋,華南大地10月底到11月都會有
秋涼的感覺。繼續抓好晚稻田間管理。棉花選種收花。冬小麥、油菜做好播種前的準備。
寒 露:
此時,北方冷空氣熱力增強,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冷的高氣壓控制,雨季結束,經常晴空萬里,日暖
夜涼,日溫差大,有利晚稻結實。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16~19℃,降雨量繼續減少,約15~
30毫米。寒露節氣是長江流域直播油菜適宜期,江北地區開始播種冬小麥。
霜 降:
從黃河流域看,初霜一般出現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氣非常吻合。全國各地的初霜日,南北相差很
大,如東北的長春,在秋分時就有了初霜,而南方的廣州,通常說來,霜是罕見的,即使有,到冬至才
見初霜。此時,長江中游地區日平均氣溫14~16℃,降雨量20~30毫米。要加強油菜、田園蔬菜的培育
管理。森林防火的資金積累工作也要盡早落實。
立 冬:
黃河中下游開始結冰的日期是 11月1~11日,與立冬是一致的,但在長江流域,真正的冬季要比立
冬遲半個月左右;而青藏高原上是“六月暑天猶著棉,終年多半是寒天”;在廣州至南寧北回歸線附近
冬無幾日;海南省長夏無冬。所以立冬這個節氣不適用于全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10~13℃,
降雨量20~40毫米。搞好晚稻的收曬。做好冬小麥播種的掃尾工作。
小 雪:
由于北方冷空氣熱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黃河流域在小雪節氣,一般開始下雪。就全國而言,長
江流域平均情況 2月中下旬降雪;東北地區的初雪要提前到11月初以前;在福州、柳州、百色以南,是
終年不見雪的。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 7~10℃,降(雨)雪量10~20毫米。做好牲畜保暖越冬
工作。
大 雪:
此時,地上有了積雪,黃河中下游地區,各地12月的積雪日數比11月要多一倍,甚至多四倍。長江
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下降到5~8℃,降雪(雨)量10~20毫米。要加強冬小麥、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間
管理。
冬 至:
陽光直射南回歸線附近,北半球白天最短;其后陽光直射位置背移,白晝漸長。“過了冬長一針,
過了年長一線”。此時,北方冷空氣強盛,標志著寒冬將至,最冷的時節來臨。長江中下游地區日平均
氣溫2~5℃,降雪(雨)量10~30毫米。加強冬小麥、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間管理。
小 寒:
氣候變化除了其自身周期性的變化外,人類活動的深度、廣度、力度以及大氣環流異常、火山噴發
塵煙等諸多因素,影響了氣候固有的周期化變化規律。致使過去連續出現14年的暖冬現象。本節氣長江
中下游地區日平均氣溫1~3℃,江北0℃以下。降雪(雨)量10~30毫米。
大 寒:
此時在“數九寒天”,實為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再往后便是“水暖三分”的立春了,長江中下游地
區日平均氣溫1~3℃,降雪(雨)量10~30毫米。主要農事活動:積肥、造肥,冬修水利掃尾,開始綠化
植樹,清理改造魚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