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瘦、有氣無力、皮包骨頭……
這是許多中晚期腫瘤患者給人的印象。數據顯示:約40%~80%的腫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約半數腫瘤患者在初次診斷時就存在營養不良。更可怕的是,大約20%的惡性腫瘤患者直接死于營養不良,可以說是“餓死”的。
惡性腫瘤是一種消耗性疾病,營養是腫瘤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均衡的營養才有助于患者的治療與康復。
那么,如何補充營養呢?
理想腫瘤患者的營養應實現兩個目標,即:能量達標、蛋白質達標。研究發現單純能量達標,而蛋白質未達標,不能降低病死率。低氮、低能量營養支持帶來的能量赤字及負氮平衡,高能量營養支持帶來的高代謝負擔均不利于腫瘤患者。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ESPEN)2009年指南建議:腫瘤腫瘤患者能量攝入推薦量與普通健康人無異,即臥床患者20-25kcal/(kg.d),活動患者25-30kcal/(kg.d),同時考慮患者的應激系數和活動系數,對于放化療及手術患者,實際能量需求常常超過普通健康人,能量至少應滿足患者需要量的70%以上。
不同治療階段的營養供應1放射治療期間
注意膳食營養以平衡為宜,在此基礎上要適當增加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
出現嚴重的口腔炎、食管炎造成吞咽困難時應給予流食或半流食,同時還要樹立戰勝疾病的樂觀精神和頑強的意志;
放射性腸炎患者應進食少渣、低脂飲食,避免產氣和刺激性的食物引起胃腸刺激或腹瀉;
頭頸部放療的患者容易出現口干的癥狀,可適當多喝水,增加一些滋陰生津食物,如藕汁、梨汁、酸梅湯、無花果、羅漢果等;
每次用餐后注意漱口。
2化學治療期間
化療病人宜在化療開始前就適當多補充一些營養,增加對化療的耐受性;
化療反應明顯時選擇開胃、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白蘿卜、山藥、酸奶等;
胃口差的病人可以選擇少量多餐、餐間加餐的進食方式,如果仍然飲食攝入不足則應考慮從其他途徑補充。
不同病情的營養供應1胃惡性腫瘤
胃惡性腫瘤特別是切除術后,胃的容積大大減少,胃的貯存和消化功能大大降低,病人攝入量減小,會產生營養不耐受以及缺鐵性貧血等一系列小胃綜合征。
胃切除術后,一般禁食禁飲24~48小時待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后,即可進食少量的溫開水或葡萄糖飲料。如無不適,次日可開始少量清淡流食,如米湯、菜湯、稀藕粉等,但不宜吃蔗糖、牛奶及豆漿等脹氣食物。逐漸增加至流質(甜牛奶、甜豆漿)、半流質(大米粥、碎肉蕃茄汁燴豆腐、小餛飩、菜汁燴掛面、面包、蛋糕、豆腐花等),若進食后有惡心、腹脹等不適,則應減少或停止飲食。
待癥狀消失之后,病情好轉,再開始進食,逐步過渡到定時定量進餐,使胃內不空不用,逐步適應殘胃的消化功能。
另外,胃切除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是缺鐵性貧血,有15%的患者有骨軟化病是由于維生素D的缺乏,鈣吸收障礙。因此,術后的病人應注意膳食中多攝入含鐵、含鈣的食物。2肺惡性腫瘤
肺癌早期表現有咳嗽、氣急、痰中帶血等癥狀。這個時期消化系統功能比較健全,不需忌口,應給機體補充全面的營養,以增強抵抗力。可多食肉魚蛋奶豆、米面粗雜糧、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豐富的蛋白質、充足的熱量及足夠的維生素。
肺癌患者放化療后,經常會出現口干舌燥、食欲不好、惡心嘔吐等消化道胃腸反應,從而造成情緒緊張、疼痛和憂慮等。首先要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特別是飯前不要緊張,保持情緒穩定,創造良好的進餐環境,盡量把便盆、痰盂和換藥時膿痰血跡消除干凈,避免惡性刺激。家人鼓勵病人要多吃,以清熱降火、甘涼生津的食物為主(如西瓜、綠豆、銀耳、蘿卜等,千萬不要食辛辣、香燥或油煎的食物,如蔥、蒜、辣椒、韭菜等),不要吃高熱量、高蛋白及油膩食品,要多吃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新鮮蔬菜水果、米面、酸奶等),還可食少量雞湯。避風寒,注意休息,防止疲倦,保持精神愉快。
食物禁忌無需忌“發物”
民間流傳,“發物”(即雞、魚、牛肉、蝦等)可以引起腫瘤復發或轉移。其實“發物”對食物過敏者可能確實會引起“發”病,但對于其他疾病的促“發作”作用從未被證實過。不管是從臨床實踐的角度、還是從國內外學術期刊報道看,從未見到因為吃了某種食物而引起腫瘤轉移和復發的例子。而“發物”往往富含優質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正是腫瘤病人所需要的。因此,腫瘤病人無需忌“發物”。對于絕大部分腫瘤病人,其食物選擇并無特別要求,飲食宜忌和健康人一樣。
個體情況咨詢營養門診
不同患者所患腫瘤類型、部位、大小、分期及治療方法不同,對消化系統影響不同,以及考慮有無并發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腎臟疾病等其他疾患,這些因素均可能對患者的營養方案產生影響,有較多復雜病癥的患者,可咨詢醫院醫師或營養師,獲得個體化飲食指導。
總之,合理的營養干預是癌癥治療和康復的有力支持。獲得有效的營養支持,不僅可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術后并發癥,還可增強機體對放、化療的耐受性,協助患者順利度過放療和化療期,改善癌癥患者的生存質量,甚至延長生命。
建德醫院消化內科 于紅靜 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