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脈針主要是源于靈樞經。因經內好多內容精辟,常人不易理解掌握。我也是個比較懶惰的人,不善于記憶,根據臨床體會避開了年運、天干、地支等總結了一套簡明扼要,方便易行的針法,當時我沒有起名字,海南周建云說就叫靈脈針法吧。具體內容如下:
一、先摸左側寸口脈的大小(不考慮寸、關、尺),然后和左側人迎脈比較誰大,做好記錄,如寸口脈大就記“ ”人迎脈小就記“--”,反之亦然。如兩者一樣大,以人迎脈為大。
二、再摸右側寸口脈的大小(不考慮寸、關、尺),然后和右側人迎脈比較誰大,做好記錄,如寸口脈大就記“ ”人迎脈小就記“--”,反之亦然。
三、兩側寸口脈和人迎脈大小變化大多是相同的,也有好多兩側寸口脈和人迎脈大小變化不同,具體在患者表現半邊身體冷或出汗或麻木或經絡不暢之疼痛。
四、凡病痛皆為經脈不通有阻之象,實為肌肉筋腱所致失調,不和其位,進而五臟受到影響。肝主筋脾主肉,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法當調理肝脾,而治從腑,當調膽和胃;取針陽陵泉、足三里
五、寸口脈針合谷,人迎脈針曲池;是從左邊開始,先針(—),
后針( );再針右側。
這是基本針法。
靈脈針法賦
靈脈針法始浦翁,立調氣血效率宏,
選穴精湛共四對,上下脈法辯其中。
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一穴分量重。
切脈在先針在后,研判人迎與寸口。
不需三部與九侯,強弱分明記心頭。
寸口脈象合谷揣,人迎針在曲池栽。
先扎左來后扎右,陽陵起始上肢收。
脈小在先大在后,氣血方能正常流。
留針五五玄機藏,及時行針切莫忘。
沉疴配穴按尋常,取針杯水保健康。
靈脈藏玄機,針下有乾坤。
靈脈針法操作歌: 人迎寸口摸,對比定天地,力量分大小,靜心辯仔細,“ ”大小記“-”,心中排順序,左右十字針,最能讓人迷,十字交點定人部,三里上下變,陽陵內外移,上.內為天應寸口,下.外應地人迎記。左右雙腿雙穴后,再扎上肢左與右,寸口針合谷,人迎曲池連,先“-”后“ ”共八針,隨癥加穴靠經驗。針畢溫水喝一杯,排毒清腸邪去痊。原創前輩浦翁師,法從心出銘前賢。
此針法為怡翁浦魯言老師發明言教,為浦老為準。
《九針十二原》曰:“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既然用九針就要遵循九針的游戲規則。
于是運用寸口人迎脈診法,病人脈象:“人迎一盛”。“盛”是什么?“盛,強也”。也就是說人迎的脈象比寸口的脈象強一倍。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陽”。
《靈樞·始終》:“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
根據上述內經的內容確定了取足少陽經,下面就是確定所取穴位。其實既然都定經了,那穴位選取就不是很重要了,“寧失其穴勿失其經”。
選穴:循之,切之,彈之,確定選用風市,陽陵泉。
根據人迎寸口脈法確定病變經脈﹐
《九節臟象論》“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第一﹐根據人迎或寸口脈的強盛﹐確定病變經脈在陽或在陰。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等。
第二﹐根據人迎或寸口脈強盛程度﹐確定具體病變經脈。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注意看咯:這里也清楚地指出﹐人迎寸口脈診的關鍵在于辨別指下脈搏力度﹐而不是脈大小浮沉﹔
第三﹐在以上辨證基礎上﹐再根據人迎寸脈的躁動與否﹐確定病變是否在手陰陽經脈。如“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即脈動的強盛﹐僅能確定足陰陽經脈﹐以及病變經脈所在。而脈躁與否﹐則決定病變是否在手陰陽經脈﹔
第四﹐若是人迎或寸口脈強盛四倍以上﹐則預后不佳。如人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第五﹐上述依據人迎寸口脈診而確定的病變經脈﹐僅反映經脈實證。如“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指手足少陽的實證。至于手足少陽的虛證﹐則需要結合經脈辨證。如臨床根據經脈病變的癥狀辨證為手少陽經病變。
但是﹐這時人迎脈反小于寸口﹐則提示為手少陽經虛證。
因為各經脈病變都有其特定的臨床癥狀。所以﹐如果你對于人迎寸口脈診不熟悉﹐在臨床上可以先根據病人主訴癥狀﹐再參考各經脈病變的特有癥狀﹐進行初步的經脈辨證﹐確定病人所病經脈。然后﹐再通過檢查人迎寸口脈的大小﹐明確病變所在經脈的虛實。再次講到“信解行證”,這個臨床實踐過程下圖﹕
收集病人臨床癥狀--參考經脈病變部份--確定病變經脈--檢查人迎寸口脈大小--確定病變經脈的虛實。
這樣﹐從臨床癥狀進入經脈辨診﹐再結合人迎寸口脈診﹐不僅使經脈辨證成為可行。而且﹐通過如此反復的臨床實踐﹐針灸醫生對此脈診的認識﹐如“何謂之一盛二盛三盛﹐又何謂之脈躁”﹐也會在臨床實踐中逐漸地有更具體地認識﹐你就會達到“按其脈﹐知其病”的神之醫境。
誠然,有時候有的病痛用這個方法不能診斷出來,就要結合其他方法來定經取穴,如經筋與經脈鑒別取穴。今天在這里的話題就不多說了,不然我就變得啰嗦了。
《內經》的有很多針刺篇章中都有這樣的一個診脈原則,你好好看看,就發現了。只有通過正確察脈,才能判斷出經絡臟腑之氣虛實,是古針立法得當,取穴精妙。
所以,人迎與寸口對比診脈法反映了人體陰陽二氣在“中”、“外”的不同變化,
不可輕易偏廢或遺棄不用。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啊。
我主要是以人迎脈為頸旁頸總動脈,寸口為手太陰脈動。
也有人.以左右手分人迎寸口。
《脈經》:“脈法贊云:……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