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周圍炎又稱漏肩風,五十肩,凍結肩,簡稱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癥狀的常見病癥.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妨礙日常生活.本病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后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并逐漸加重,晝輕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側側臥,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并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疾病分類:骨外科
疾病描述
簡稱肩周炎(現少用),俗稱凝肩(frozen shoulder).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及關節囊的慢性損傷性炎癥.因增生,粗糙及關節內,外粘連,而以活動時疼痛,功能受限為其臨床特點.
意見建議:
治療肩周炎常用哪些西藥?
(1)非甾體抗炎藥:可在中藥治療基礎上作為輔助治療,在關節劇痛情況下,可小量應用以緩解疼痛,緩解后即停用.
①阿司匹林:3~6g/日,分3~4次口服;或水楊酸鈉,6~8g/日,分3~4次口服.水楊酸鹽類具有止痛,退熱,消炎,抗過敏的作用,無心臟炎者首選此藥.該藥服后可有胃腸道刺激癥狀或胃出血,應注意觀察.
②消炎痛:具有抗炎,退熱,鎮靜作用,口服每次25mg,每日2~3次,飯后服用,以減少對消化道刺激癥狀.潰瘍病患者禁用或慎用.
③炎痛喜康:具有消炎,鎮靜作用,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飯后服.本藥用量小,用次少,不良反應比阿斯匹林,消炎痛為輕,故為常用藥.但仍可引起潰瘍病出血,故潰瘍病患者,哺乳婦女,兒童禁用.
(2)腎上腺皮質激素:此類藥物能抑制變態反應,控制炎癥發展,減少炎癥滲出,但一般盡量不用.藥如強的松,每日10~20mg,分2~3次服;或地塞米松每日1.5mg,分2次服.
中醫對肩周炎如何辨證論治?
中醫臨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為以下四型:
(1)風寒侵襲
主證:肩部疼痛較輕,病程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為鈍疼或隱痛,或有麻木感,不影響上肢活動,局部發涼,得暖或撫摩則痛減,舌苔白,脈浮或緊,多為肩周炎早期.
主證分析:體虛之人,肌膚衛陽不固,復因汗出當風,風寒趁虛襲于肌膚經絡,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氣血運行不利,不通則痛,故見肩部疼痛,局部發涼,因病程短,風寒僅襲肌表,故其痛較輕.苔白脈浮或緊均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則: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藥:蠲痹湯加減.
羌活10g,獨活10g,桂枝10g,秦艽10g,海風藤15g,桑枝10g,當歸10g,川芎10g,木香10 g,乳香10g,甘草6g.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桂枝,秦艽,海風藤,桑枝等祛風散寒,化濕通絡;配以當歸,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氣,并能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寒勝者加制川烏,細辛;風勝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風.
(2)寒濕凝滯
主證:肩部及周圍筋肉疼痛劇烈或向遠端放射,晝輕夜甚,病程較長,因痛而不能舉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減.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
主證分析:年老肝腎虧虛,正氣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當,外界寒濕之邪侵及,滯留局部,日久寒濕內結,致使局部經脈閉阻,故見局部疼痛,麻木;寒凝邪實,故疼痛劇烈,畏寒;濕性重著,故有沉重感,得溫則痛稍減.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均為寒濕之征.
治則:散寒除濕,化瘀通絡.
方藥:烏頭湯加減.
麻黃10g,制川烏12g(先煎),白芍15g,黃芪30g,全蟲12g,羌活12g,細辛6g,甘草6g.
方解:方中的制川烏,羌活,細辛,全蟲溫經散寒,除濕通絡止痛;用麻黃散外寒表濕;芍藥,甘草緩急舒筋;黃芪益氣固表,并以此緩和麻黃,烏頭之性,以防傷正氣.諸藥配伍,使寒濕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傷正,以達溫經散寒,祛濕止痛之功.
(3)瘀血阻絡
主證:外傷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處,局部疼痛劇烈,呈針刺樣,拒按,肩活動受限.或局部腫脹,皮色紫暗,舌質紫暗,脈弦澀.
主證分析:外傷內挫,局部經絡損傷,氣血逆亂;或久痛入絡,血脈瘀阻,故見局部疼痛劇烈,呈針刺樣且有定處,拒按,或腫脹.皮色紫暗,舌質紫暗,脈弦澀均為血瘀之征.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藥:活絡效靈丹與桃紅四物湯合并加減.
當歸15g,丹參15g,生乳沒各15g,桃仁10g,紅花10g,熟地10g,川芎10g,桂枝10g,白芍 10g,雞血藤15g,桑枝20g.
方解:方中用當歸,丹參,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當歸以養血;白芍緩急止痛,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止痛;用桂枝,桑枝,雞血藤祛風通絡.諸藥共奏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之效.
(4)氣血虧虛
主證:肩部酸痛麻木,肢體軟弱無力,肌膚不澤,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攣縮,肩峰突起,舌質淡,脈細弱無力.
主證分析:久病體弱,氣血虧虛,外邪乘虛侵襲,閉阻經絡,肩部筋脈失于榮養,故見肩酸痛麻木,肢軟乏力,肌膚不澤,肌肉萎縮,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弱無力均為氣血虧虛之征.
治則:益氣養血,祛風通絡.
方藥:秦桂四物湯,或用本方加味治之.
秦艽12g,桂枝12g,當歸12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12g,黃芪15g.寒甚加羌活,獨活,附子;濕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縮不利加木瓜,雞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蟲.
方解:本方以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養血柔筋,以秦艽祛風散寒,以桂枝,黃芪益氣溫經,通絡散寒,共奏益氣養血,疏經散寒之效.
治療肩周炎有哪些中成藥?
(1)昆明山海棠片
藥物組成:昆明山海棠.
功效: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主治:筋骨疼痛,風濕寒痹,麻木不仁,肩周炎之早期.
服法: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2)風濕寒痛片
藥物組成:見類風濕性關節炎章.
功效:祛風散寒,利濕通絡,扶正固本.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口服每次6片,每日2~3次.
(3)風痛安膠囊
藥物組成:防己,木瓜,桂枝,生石膏,姜黃,海桐皮,忍冬藤,連翹,通草,黃柏.
功效:清熱利濕,活血通絡.
主治:肩周炎早,中期有熱象者.
服法:口服每次4~5粒,每日3次.
(4)痹苦乃停片
藥物組成:制川烏,制草烏,制乳香,制沒藥,制馬錢子,懷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絡.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口服每次5~7片,每日4次,連服3個月為1療程.
(5)痹隆清安片
藥物組成:萆,懷生地,制馬錢子,制乳香,制沒藥,薏苡仁等.
功效:除濕消腫,活血化瘀,舒筋活絡.
主治:肩周炎各期有熱象者.
用法:口服每次5~7片,每日4次,連服3個月為1療程.
治療肩周炎有哪些土單驗方?
(1)川羌活湯
組成:羌活,秦艽,海風藤,木瓜,五加皮,川斷,防風,細辛,丹參,桑枝.
功效:祛風散寒,舒筋通絡.
主治:肩周炎初期.
服法:水煎服,日1劑.
(2)加味四物湯
組成:熟地,當歸,白芍,川芎,桂枝,生姜,甘草.
功效:養血活血,溫經散寒.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水煎服,每日1劑.
(3)化痰行氣方
組成:茯苓5g,姜半夏12g,枳殼10g,風化硝6g,白術12g,白芥子12g,姜黃10g,桑枝12g ,生姜8g.
功效:化痰行氣,舒筋止痛.
主治:肩周炎痰濕阻絡者.
服法:水煎服,每日1劑.
(4)玉竹湯
組成:玉竹30g,桑寄生30g,鹿銜草15g,白術15g,茯苓15g,懷牛膝15g,白芍15g,炙甘草9g.
功效:健脾除濕,補腎通絡.
主治:肩周炎,一臂或兩臂疼痛,不能高舉或轉動不靈者,不論病之新久.
服法:每日1劑,煎2次分服.
治療肩周炎有哪些外用膏藥?
(1)肩貼靈
藥物組成及制法:雄黃,樟腦,急性子,公丁香,生半夏,烏蛇,蜈蚣,凡士林.上藥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藥膏.
功效: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主治:肩周炎之風寒侵襲兼瘀阻者.
用法:取藥膏適量攤于敷料上,貼患處.
(2)肩凝膏
藥物組成及制法:牛蒡子1500g,白鳳仙120g,川芎120g,桂枝60g,大黃60g,當歸60g,白蘞60g,肉桂60g,草烏60g,地龍60g,僵蠶60g,赤芍60g,白及60g,乳香60g,沒藥60g,川續斷120g,防風120g,荊芥120g,木香120g,蘇合香油120g,蜂醋3000g,香油5000g.將以上諸藥入油炸枯,過濾法渣,加入蜂蠟攪拌成膏狀,夏季時蜂蠟酌增,冬季時蜂蠟酌減,制成后放一周后使用.
功效:溫經通絡,祛風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各型肩周炎.
用法:將藥膏適量攤敷于棉布片上,敷勻,貼患部,3~5日更換1次.
(3)消散膏
藥物組成及制法:清明前鮮澤漆草2500g,生菜油7500g,生麻黃,生半夏,生南星,甘遂各 180g,白芥子,大戟,僵蠶各240g,黃藤90g,火硝30g,炒黃鉛粉1500g.先將澤漆草入油熬枯去渣,再入麻黃,南星,甘遂,白芥子,大戟,僵蠶,再熬枯去渣,呈滴水成珠狀時加入黃藤,火硝熬枯后將油濾清,入黃鉛粉收膏,將藥膏攤牛皮紙上.
功效:溫經散寒,豁痰止痛.
主治:肩周炎痰濁阻絡型.
用法:洗凈患處,將膏化開,貼于患處,5天換1次.
(4)五枝膏
藥物組成及制法:桑樹枝,槐樹枝,榆樹枝,桃樹枝,柳樹枝各36cm(直徑12mm,秋末,冬初采者為宜).將各樹枝切成每段3cm長,放入香油500g中炸焦(呈黃色)撈出后,將乳香,沒藥各15g研細,加入油中,邊加邊攪拌(朝一個方向攪拌),拌勻再加入漳丹250g,繼續攪拌,呈糊狀放溫后攤在25~30張牛皮紙上備用.
功效:通經活絡,化瘀止痛.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
用法:患處洗凈,取膏貼患處,5天換1次.同時,囑患者加強肩關節功能鍛煉.
生活護理:
1.注意防寒保暖
由于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寒冷濕氣不斷侵襲機體,可使肌肉組織和小血管收縮,肌肉較長時間的收縮,可產生較多的代謝產物,如乳酸及致痛物質聚集,使肌肉組織受刺激而發生痙攣,久則引起肌細胞的纖維樣變性,肌肉收縮功能障礙而引發各種癥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避免肩部受涼,對于預防肩周炎十分重要.
2.加強功能鍛煉
對肩周炎來說,特別要注重關節的運動,可經常打太極拳,太極劍,門球,或在家里進行雙臂懸吊,使用拉力器,啞鈴以及雙手擺動等運動,但要注意運動量,以免造成肩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損傷.
3.糾正不良姿勢
糾正不良姿勢.對于經常伏案,雙肩經常處于外展工作的人,應注意調整姿勢,避免長期的不良姿勢造成慢性勞損和積累性損傷.
4.注意相關疾病
注意容易引起繼發性肩周炎的相關疾病,如糖尿病,頸椎病,肩部和上肢損傷,胸部外科手術以及神經系統疾病,患有上述疾病的人要密切觀察是否產生肩部疼痛癥狀,肩關節活動范圍是否減小,并應開展肩關節的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以保持肩關節的活動度.
5.對健側肩積極預防
對已發生肩周炎的患者,除積極治療患側外,還應對健側進行預防.有研究表明,有40%的肩周炎患者患病5~7年后,對側也會發生肩周炎;約12%的患者,會發生雙側肩周炎.所以,對健側也應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6.功能鍛煉
爬墻鍛煉
面對墻壁,用雙手或患手沿墻壁徐緩地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然后緩慢向下回到原處,反復進行.
體后拉手
雙手向后反背,用健手拉住患肢腕部,漸漸向上拉動拾起,反復進行.
外旋鍛煉
背靠墻而立,雙手握拳屈肘,做上臂外旋動作,盡量使脊背靠近墻壁,反復進行.
搖膀子
弓箭步,一手叉腰,另一手握空拳靠近腰部,做前后環轉搖動,幅度由小到大,動作由慢到快.
1、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滋補肝腎,益氣活血頸椎病治療的偏方。
方劑:獨活15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風15克,細辛3克,當歸15克,白芍12克,川芎15克,地黃15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黨參2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桂枝15克。水煎服。
如四肢痿軟癥較重,宜用加味四物湯,方劑如下:當歸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麥冬12g,黨參20g,黃柏10g,黃連1 5g,知母 10g,杜仲12g,牛膝15g,蒼術12g,黃芪20g。水煎服。
2、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理氣化痰,通經活絡頸椎病偏方。
方劑:姜半夏6克,陳皮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如病人氣虛,加黨參、白芍、黃芪;肢體麻重,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如病人手足麻木伴兩目羞明、忌目視物昏花、睛痛難開者可用神效黃芪湯,方劑如下:蔓荊子10克,陳皮10克,人參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黃芪20克。水煎服。
3、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頸椎病偏偏方:祛風除濕,溫經活絡。
方藥:羌活10克,獨活15克,蒿本10克,防風15克,甘草10克,川芎12克,蔓荊子10克。水煎服。
如兩手麻木為主,說明氣虛,可用人參益氣湯,方劑如下:黃芪20克,炙甘草10克,升麻1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2克,生甘草10克,人參5克,白芍12克。水煎服。
4、外傷型頸椎病偏方:行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藥:姜黃10克,甘草10克,羌活15克,海桐皮12克,當歸15克,赤芍12克,白術12克,伸筋草15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水煎服。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藥,久病體虛者加首烏、枸杞子等。
如傷后著寒或宿傷而有風寒者可用麻桂溫經湯,藥方如下:赤芍12克,麻黃10克,桂枝12克,紅花6克,白芷15克,細辛3克,桃仁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