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為什么改為《德道經》?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本《老子》,給幾千年來的老學研究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光明。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尤其乙本在兩篇后分別有“德”、“道”二字,明確分出篇名。這使得自魏晉以來被誤名為《道德經》,及顛倒“德篇”與“道篇”編排次序的事實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德道經》寫本,多以“德經”為上卷,“道經”為下卷,不分章,與現代流傳的《道德經》的“道經”在前、“德經”在后的次序不同。70年代出土的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老子》是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寫本,均為“德經”上,“道經”下。可見《德道經》以“德”、“道”分上下是戰國以來的舊傳,符合老子由德入道、以德進道、修德證道、全德復道的本意。敦煌寫本、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保持了這個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僅如此,先秦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漢代張道陵《老子想爾注》雖保留得不完整,但可以看出其以“道經”為后。可見,魏晉以前的《老子》皆為“德經”在前,是不爭的事實。“德道”亦然具有道德的內涵,而且寓意修德歸道的深刻意境。故唯一復原以《德道經》命名才符合老子“淳德歸道”的創作本意。
《老子甲本及卷后古佚書》(原件影印附全文整理)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書》(原件影印附全文整理)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附甲本乙本傅奕本對照表)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藏外道書·老子甲本釋文》胡道靜等主編,巴蜀書社,1992-1994年.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編輯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乙、丙》編輯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簡帛書法選》編輯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漢·河上公著,中國道教協會印.
《漢帛書老子乙本》陳松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王弼集校釋》樓宇烈,中華書局,1980年.
《老子想爾注校證》饒宗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電子版.
《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范應元著,中華書局,1998影印版.
《楚簡(老子)與老子公案》郭沂著,《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解老喻老》韓非(公元前280-233).
《道德經》北京白云觀,2002.
《說文解字·大徐本》東漢·許慎著,宋·徐鉉注,四部叢刊正編本(日本巖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刊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清嘉慶20人經韻樓刊本(黎明文化).
《說文解字今釋》湯可敬,岳麓書社,2002.
《玉篇》南朝梁·顧野王原編,宋·陳彭年等新編,四部叢刊正編本(借印建德周氏藏元刊本).
《隸辨》清·顧藹吉編,清康熙57年項絪氏玉淵堂刻本(大孚書局).
《金石文字辨異》刑澍(1759-1823),聚學軒叢書第一集(百部叢書).
《干祿字書》唐·顏元孫,夷門廣牘叢書(景印宋元明善本叢書十種).
《六書正訛》元·周伯琦,元至正15年平江郡守高德基刊本(中圖善本).
《龍龕手鑒》遼·行均,四部叢刊續編本(景印江安傅氏雙鑒樓藏宋刊本).
《佩觿》宋·郭忠恕,清康熙年間吳郡張士俊刊澤存堂本(中圖善本).
《廣韻》宋·陳彭年、邱雍、等編撰.清康熙43年吳郡張士俊刊澤存堂本(黎明文化).
《集韻》宋·丁度等,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景宋鈔本(學海).
《類篇》宋·司馬光等,光緒丙子姚覲元重刊三韻本(北京中華).
《精嚴新集大藏音》宋·處觀,中華大藏經第一輯磧砂藏(民國63年).
《俗書刊誤》明·焦竑,《四庫全書》(商務).
《字彚》明·梅膺祚,明萬歷乙卯43年江東梅氏原刊本(中圖善本).
《正字通》明·張自烈(1597-1673),清康熙戊午17年劉炳刊正本(臺大善本).
《字彚補》清·吳任臣,清康熙5年蒲陽刊本(中圖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