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俗---客家文化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鄉”。客家人沒有遺忘中原漢族文化。第一,他們堅持講“阿娓話”(中原母語)(“阿娓”是客家人對母親的稱呼),并吸收、融會當地土語,形成了保存中原音韻的而又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客家方言。第二,他們繼承、發揚儒家以仁義治天下的仁愛精神,化解當地土著的戒心和敵意,教化、同化他們使當地土著融入客家民系之中。第三,他們積極傳播中原文化。他們積極辦學堂,發展教育,山溝溝里走出一批批土生土長的客家知識分子。
在歷史上空前的民族大遷徙中,無數次的磨難,淬煉出堅忍剛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圣火,在顛沛流離的遷徙中四處點燃;在漂泊苦難中熊熊燃燒。也許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客家人背負中原文明輾轉南遷,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維系與延續,華夏文明就可能中斷甚至覆滅。可見,客家人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負載者,是古漢族的“活化石”。
傳統文化通常是指屬于過去的穩定存在的,流傳至今并現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源遠流長,歷史上的遷徙和僻處山地的環境條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漢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傳統。因此,客家文化是漢文化下屬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種亞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產生于黃河、河洛地區的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象征。河洛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最為成熟的一支主脈,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中軸、搖籃和圣地。河洛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河洛地區居住與從事生產活動,河洛文化即從此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發展。河洛在全國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中國文明的核心。中國文字首先產生于河洛地區。中國學術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淵源,仍在河洛。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
術、雕版印刷術,發端于洛陽。張衡在洛陽制作“渾天儀”和“地動儀”;三國的馬鈞在洛陽發明翻車。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漢魏文章、西晉文學、唐代詩歌、史地巨著及名家書畫,歷代皆盛于洛陽。洛陽是千年古都,人文薈萃,物華天寶,地上地下都留存有無數的文物古跡,文化堆積層豐厚,在國內名列榜首。
大本營地區的贛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地域。客家學研究專家把近代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為“三江文化”(即贛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與大本營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有密切的聯系。
客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猶如一棵枝青葉茂的參天大樹。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國溫暖的陽光里;她發達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層中。這是一棵屹立于東方圣土的參天大樹!這是一棵綠映五洲四海的參天大樹!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質樸無華的風格
大本營地區簡單、小規模的農業耕作,使客家人的現實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較簡單的、粗放的、低下的狀態。“山多田少,樹藝無方。土地所出,不給食用。走上川,越重洋,離了井,背父母,以蘄補救。未及成童,既為游子,比比皆是”(民國《大埔縣志》)。這是很多客家人所經歷的共同生活。尚“簡”崇“拙”,貶“奢”抑“侈”,長期以來不僅成為客家人固執的生活態度,而且發展成為他們持久、強勁的人生理念和審美時尚。如“歲時燕享不廢,亦鮮兢于汰奢。少長服飾尚新,未嘗流乎侈潛”、“質直好儉,不務浮靡”、“民性質直,氣習勁毅”;再如“冠婚喪祭尚儉,居服飲食器用不求華侈”、“民善治生有勤儉風,士知務學無浮靡習”;又如“齊民居不求華,服不求侈,飲食不求異,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區,從日常的飲食起居,到年節歲時,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衣著物用,無不流露出這種崇拙尚簡的風骨。客家人尚簡崇拙的審美意識,在客家婦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體現。“日暮女郎來打水,長裙赤腳鬢堆鴉”、“早出勤勞暮始還,任它風日冒云鬢。過客莫嫌容貌丑,須知妾不尚紅顏。”在客家地區流傳的詩句中體現出客家婦女這種審美觀念。
第二、務實避虛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歡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他們認為,說空話無補于事,做實事必有收獲。“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暖謝蒼天”、“百般武藝,不值鋤頭落地”,這是客家地區流傳的歌謠,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務實的精神。“士恥虛務實,鮮以標榜為事”,即便是大本營地區的傳統士大夫和文人學士,也崇尚這種求真務實的為人處世態度。這種根植于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務實精神,不僅體現在客家人的現實生活中,而且還牢固地植根于客家人的深層意識之內。
第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客家人有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這種由反本追祖而產生的濃厚的歷史意識,使客家地區的各種文化事象,無不帶有古風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縣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較,并生動地描述:比起吳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荊湘文化的神秘來,客家文化執著的是一種民族歷史的深沉和凝重。它沒有吳越的靈秀,沒有中原的雄渾,也沒有荊楚的浪漫,但卻熔鑄了民族文化的歷史縱深感,凝煉了民族歷史遺產的博大氣派和精深氣質。
第四、浸染“鄉土情結”
“鄉土情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征之一,更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
漢民族在數千年前從游牧轉向農業,中國就成為了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在農業社會里,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對自己的鄉土有無限的眷戀之情。不少客家人,遠離鄉土數十載,盡管兒時生活是那么貧困,但對故土的思念又是那么甜蜜。鄉土情結,灌注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滲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遷徙,背井離鄉,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念念不忘的是故鄉的土地和親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輾轉遷徙是被迫的,被迫離開家鄉、失去家鄉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鄉故土的可愛呢?怎能不更珍惜鄉土情誼呢?
在客家傳統文化中,最能反映鄉土情調的是客家山歌。俗語云,“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松口(地名,諧“從口”)出。”這種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歌使人頓生思鄉懷鄉之情,在中國民歌中獨樹一幟。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學百花園中一朵色彩艷麗的奇葩,也是東方詩歌大園里出類拔萃的妙詩。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區民間文學的瑰寶。它直接從人民群眾中產生,盡情抒寫客家人的生產與生活、歡樂與憂愁,情深景真,質樸優美,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千百年來,客家山歌廣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傳,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現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還有廣東漢劇、采茶戲、花朝戲、提線木偶戲和山歌劇等地方戲劇。這些地方戲劇,除漢劇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調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傳統文化中,流傳最廣,淺顯易懂,客味特濃的是民間諺語。尤其是那些懷鄉思親的諺語,更讓人銘刻在心。如:“命長不怕家鄉遠”、“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湯也甘甜”……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雕刻、繪畫、民間工藝品和風味小吃,都浸染著濃濃的鄉土情誼。
客家人無論從中原遷徙到東南陰霾不開的蠻荒之地,還是從故土遷徙到異邦的荊天棘地,總是那么昂揚奮發,那么堅忍不拔,心中寫著“成功”兩個大字找不到“失敗”兩字的影子。客家人為什么能這樣猶如鋼鐵般堅強?這是因為客家人的心里懷著一塊采自中原地層深處的傳統文化的黑煤塊——燃燒著人文理想的沖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兒女前行的路。這沖天烈焰散發出來的熱力,使神州大地溫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溫暖如春。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無論走到什么地方,都能開劈出嶄新的春天來。
客家先民來自人文薈萃的中原、河洛,扎根贛閩粵山區后,他們秉承中原遺風,以耕讀傳家。崇尚文化,重視教育,以興學為樂,以讀書為本,以文章為貴,以知識為榮。
走進客家山區,微風送來樹木的清香,也送來濃濃的書香;遠處傳來泉水的叮咚,也傳來瑯瑯的書聲,這宛如“天籟”傳來的書聲和書香,令人為之陶醉。“教子讀書,比屋皆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支持子女讀書。即便是很貧困的家庭,生活都難以為繼了,做父母的依然咬著牙關,義無反顧地供子女讀書。有賣田地供子女讀書的;有長年咸菜稀粥從嘴里掏出錢來繳子女的;有挑擔、賣樵為子女上學的;有因家貧無法讓子女上學、而從千里之外背著書回來教子女的父親;有幫人舂米兩天只吃一次飯為供丈夫讀書的妻子……
客家各宗族都很重視興學育才,辦好本族子弟的教育,并把這視為本族興旺發達的大業。祠堂之多,是客家地區一大特色。祠堂大都用來辦學校,祠堂亦學堂,且大都置有“公田”,收取租谷或租金(俗稱“公嘗”),作為辦學費用。華僑和港、澳、臺同胞,熱心桑梓,慷慨解囊,捐資教育事業。客家地區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生存環境極為嚴酷,地理條件的制約,使客家人向外發展極受羈絆,他們唯有發奮讀書,“學而優則仕”,爭取考科入選,金榜題名,才能光宗耀族;他們唯有發奮讀書而知書識字,才能學習謀生技能,從而出外謀生。況且客家來自中原、河洛,多為門戶清高人士,可謂:“衣冠南遷,書香門第”,在文化意識里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傳統觀念。南遷贛閩粵后,面對嚴酷的生存環境,加強了“唯有讀書才有出路”的觀念。客家人認為,“男人志在四方”,決不做“灶下雞”、“缸下拐”。在他們看來,“捏泥卵”(務農)、留守家園是最沒出息的。 這一切,使客家人崇文尚學,重視教育,以致客家地區教育之盛、人文之秀聞名天下。
客家人遷徙異鄉,幾百上千年來依然頑強地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和習俗。正如黃遵憲說,嘉應客人“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而守其語言不少變。”客家人之所以能夠長期固執地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客家人系“中原衣冠舊族”即來自人文薈萃、物華天寶的中原、河洛,是漢人“嫡系”,是“文明人”,是中原文化的傳播者。二是客家人長期的顛沛流離之苦痛,扎根贛閩粵三角地帶之地理環境、生活條件惡劣和閉塞,與外界聯系交往甚少,因而受外來文化影響和沖擊也較小。可見,客家人的南遷,使中原文化即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得以維系和發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