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肩周炎治療研究
第一節 胃病穴治療肩周炎1 2 81例
肩周炎為肩關節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炎癥性病變。一般與局部勞損、外傷、風寒有關,屬于祖國醫學“肩痹”、“漏肩風”范疇。應用整體平衡針法,針刺肩痛穴治療肩周炎1 281例,臨床治療愈率75.4“,有效率98, 2%.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股資料:1281例中,男681例,女性600例}年齡最大77歲,最小23歲,平均年齡51. 24歲.40~60歲占總數的76. 4%。
疼痛性質與病因統計:外傷1 98例,風寒282例,勞損356例,不明原因445例。隱痛321例,鈍痛660例,劇痛300例。
1.2 治療方法與分組;
1. 2.1 針刺肩痛穴為治療組:取穴位置:肩痛穴位于足三里下1.5寸。針刺手法:采用3寸毫針直刺法,大幅度用力提插捻轉,以瀉為主,針感向下傳導為宜,交叉取穴。
2.療效分析
2.1 診斷依據與療效標準;發病年齡為中老年人,多繼發于膿二頭肌腱炎或上肢創傷。疼痛多為鈍痛、隱痛、放射痛,夜間尤甚,影響睡眠,多見于膿短頭肌腱,局部壓痛,肩后小圓肌附著處功能障礙,上臂活動受限,影響上舉、外晨等功能o X線檢查可示骨質疏橙。
2.2 療效標準:治愈:疼痛消失,功能恢復正常。顯效:疼痛減輕,功能基本恢復;有效:疼痛減輕,功能部分恢復}無效:與治前無顯著差別。
2. 2.1 針刺肩痛穴治療12 81例,臨床治愈966例,占75.4%;其中一針治愈141例,占11%}顯教187例,占14. 6%;好轉1 05例,占8.2%;無效23例,占1.8%。總有效率98.2%。
2.3 病案舉例;朱某,男,55歲,農民,營南縣筵賓村人。1995年1月8日就診,主訴右肩疼痛3個月,夜間疼痛加能,經某鄉衛生院肌注杜冷丁,疼痛未減。檢查:患者上舉900.后伸200。三角肌、肱二頭短頭肌腱壓痛,診斷肩關節周圍炎。選用28號3.5寸毫針,于患者左下肱肩痛穴,行直刺法,強刺激以瀉為主,針感傳至右肩部,同時令病人活動患肢,兩分鐘疼痛消失,功能正常,1次治愈。1 995年6月隨訪,肩關節功能正常。
王某,女,48歲,北京朝陽區來廣營鄉農民。于1996年6月就診,主訴右肩疼痛8十月,呈酸痛、脹痛、放射痛,臨床診斷肩周炎。綜合療法治療,取肩痛穴,行強刺激。患者當即感到疼痛減輕,功能明顯好轉,經連續治療1個療程,臨床治愈。
第二節 針藥結合療法治療肩周炎21 0例
本文主要報告了采用平衡針法結合中藥外敷綜合治療肩關節周炎21 0例。有效率98. 09%.治愈率86. 66%,具有療程短、見效快、痛苦小等特點,轉別是對病程長,病變部有粘連者尤為顯著,為臨床治療頑癥較為理想的方法之一。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共210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1 1 3例。左側發病者84例,右側發病者78例。發病時兩最想者7天,最長者1年。
1.2 診斷標準:①發病年齡多為中老年人;②肩關節疼痛,臨床以聰痛、鈍痛多見,個別可見劇痛,夜兩痛甚,肩前肩后有壓痛.③肩關節功能受限,臨床表現主要是上舉、外展、后伸等功能受限明顯;④發病后期可見肩部肌肉萎縮;@X線檢查可見有骨質疏松。
1.3 治療方法:
1. 3.1 針刺治療:肩痛穴,此穴位于下酸足陽明胃經之足三里穴下2寸外1寸處,隔日1次.1 0次為1療程。
1.3.2 中藥外敷;藥物由生川烏.生草烏、乳香、沒藥,桂枝、紅花、桃仁、遺骨草、元胡等組成,研末過120篩后瓶裝備用。
藥物調劑方法:取上述藥粉適量,放置玻璃罐中,然后用香油、75%酒精調成糊狀,以挑起后不下滴為度。在針刺治療后將調好差膏敷于里處,外用寬繃帶折疊后內層墊塑料覆蓋,膠布固定24小時更換1次(如有局部皮膚破酒者忌用),10次為1療程。
2.療鼓分析
2.1 療效標準:冶愈:臨床癥狀消失,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壓痛明里減輕,肩關節功塑接近正常或活動范圍加大。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功能無改善。
2.2 冶療效果:臨床治愈1 82例,占86. 66%;顯效24例,占11. 43%;總有效率98, 09“。
2.3 典型病例:
例1:牡某,女,57歲,農民,懷柔縣廟城鎮兩瀉村人,1995年1 1月17 B初診。主訴:右肩部疼痛伴活動功能受限4個月。患者4個月前因勞累過度叉睡臥受風,自覺右肩部酸痛,且逐新加重,經當地衛生室治療1r月余(內服中藥).疼痛叉復發。后經人介紹到我固針灸科治療。右肩部疼痛,夜間疼痛加劇,活動受限,檢查:患肢上舉1 100,后伴20。,肩關節明顯壓痛,摸棘試驗僅至骶1部位。經請骨傷科會診后,診斷為右罐肩周炎,治療采用上述方法冶療1個療程獲愈,后適訪告知自治療后未再復發。
例2:李某,男.68歲,北京市頑義縣牛欄山農民,1 994年8月27日初診。主訴:左側肩部疼痛伴活動受限1年。患者1年前發覺左肩部酸沉,隱隱疼痛,當時未引起注意,三個月后疼痛明顯加重,自購消炎止痛藥(藥名不詳)內服,外貼傷濕膏治療,疼痛仍不能緩解,每遇勞累后加剛。夜兩不能人睡,患側不能貼床,后患側上肢不能大范圍活動,故于1994年8月27日來我料門診。左肩疼痛且活動受限,夜間疼甚,洗漱等生活不能自理,檢查:上舉900,外展400,肩部廣泛壓痛,摸棘試驗僅至大轉于。臨床診斷:左肩周炎,治療采用上述方法。1個療程后,左肩疼痛基本消失,上舉1 20。,外展達600,摸棘試驗達腰5.休息5天后,叉行第2療程,治療方法同前,共計治療2個療程而獲愈。
3.體會
肩關節周圍炎臨床上可分為三期,即急性期、粘連期、緩解期。急性期如果不治或治療不當可致使其向粘連發展,給其它方法的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在大量的臨床治療當中,本人休會到在該癥初發期的治療至關重要,采用平衡針療法治療,其效甚佳,但在中后期單純采用平衡針療法有時也不能完全達到理想效果。為此,本人在臨床上著重對粘連期的治療進行了反復探討,在中后期采用平衡針結合中藥外敷為理想辦法,自稱之為“雙重外治療”。
雙重外治療的機理在于通過針刺健側的肩痛穴疏通經絡,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調和,達到鎮痛的即時效應。在針刺治療后采用中藥粉調制成青狀外敷患處,一是增加針刺的治療效果,二是延長針刺治療效應。方中選用了祛風活血鎮痛的中藥制成粉荊,其特點是多選用生藥,保持了中藥原始成分,從而增強了治療效果。通過針刺、敷中藥使病變局部氣血漉暢,筋脈得以濡養,減少了滲出,炎癥解除后使局部軟組織的粘連得到松解,從而使其疼痛消失,功能得到恢復。
第三節 肩痛穴治療頸肩綜合征95例
頸肩綜合征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其病因多由根型頸椎病所致。筆者從1 993年以來.以針刺肩痛穴(Bp I.Ec)、頸痛亢(Bp --U E葉)治療頸肩綜合征95例.收到r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男性53例.占55.7%.女性4 2例,占1.3%;年齡20~30歲9例.31~10歲23例.41~50歲26例.51~60歲33例。職業分布:工人58例.干部36例,農民l例,病程1~3個月27例.4~6個月21例.7~12個月2 1惻.12 1、月以上26例。發病部位左肩1 5例,右肩1 3例.頸32例,臂8例.手9例。病因分布為外傷1 6例,勞損34例,內生寒濕證25例,
1.2 治療方法:
肩痛穴(BP I,Efi),此穴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側豐H當于腓淺神經處。局部常規消毒,直刺1寸左右。
頸痛穴(IIP -UE。).此穴位于無名指與小指之間,平刺1.5寸左右。
2.療效分析
2,1 療效標準:
2.1.1 優秀級:臨床癥狀消失,感覺、反射、肌力恢復正常,頸部活動自如,肩關節功能恢復并能參加正常的工作,牽拉、壓頭試驗陰性。
2.1.2 良好級:臨床癥狀、感覺、反射、肌力基本恢復正常.疼痛基本消失,頸肩關節基本恢復功能,牽拉、壓頭試驗疼痛減輕80%.似治愈。
2.1.3 尚可級:臨床癥狀、感覺、反射、肌力改善,疼痛減輕,頸肩關節功能改善,牽拉、壓頭試驗疼痛減輕70“。
2.2 治療效果:治愈55例,占57, 89%;顯效36例,占17.8lK;好轉4例,占42. 2%。
2.3 典型病例:馬某,男.38歲,本廠工程公司干部0 1993年1 1月18日就診。主訴:左肩及臂痛脹1天,沿右上肢內側向前臂及手指放射。檢查頸部不能后仰,左肩關節壓痛。臨床診斷為頸肩綜合征。取肩痛穴(BP- LEs)、頸痛穴(BP-UEq).交叉取穴,經1次治療,疼痛減輕,經3次治療,臨床癥狀消失。
3.討論
頸肩綜合征屬中醫“骨痹”、“肩頸痛”、“肩背痛’’、“漏肩風”等范疇。多由長期伏案工作人員或一個姿勢用上肢從事勞動的工人。X線攝片檢查,顯示不間程度骨質增生,或外傷引起的頸椎生理彎曲強直,或椎間隙變窄,或椎間盤突出,其癥狀大部分表現頸肩、上肢疼痛,
本病病變組織在骨,部位在督脈和足太陰經循行處,病因多為機體虛外感風邪,或跌撲損傷,動作過度,而致氣血運動不暢,經絡阻滯。
中年以上的人肝腎精血不充,督脈空虛.可致筋骨失養,頸肩酸痛。
凡動作過度,垂直久坐工作的人,致督脈之氣血運行失利,頸項筋骨氣滯血瘀,不通則痛。
亦可由素體虛弱,腠理不固,風寒乘虛侵襲。足太陽經經氣部滯,
督脈是陽脈之總綱,足太陽之脈漉于督脈.故太陽之邪易傳于督脈,引起背痛、項強、肩酸。
平衡針療法調解陰陽虛實,使之平衡。
第四節 針推結合治療肩周炎5 0例
筆者以針刺肩痛穴為主配合推拿手法治療肩周炎50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齡38~70歲,病程1月~2年,病在左肩28例,右肩1 9例,雙肩3例。
1.2 治療方法;取穴:肩痛穴(BP-LE6).交叉取穴,局部常規消毒,采用3寸毫針,行直刺法,觸電式針感沿肢體遠距離傳導,極少數患者感到向息肩傳導(這種情況效果更佳).每日治療1次,7次為1療程。
對嚴重粘連,可配合推拿手法。具體操作,患者端坐于方凳上,醫者可站于患者背后,手法施于肩背部以達到松弛肌肉、解除痙攣的目的。然后拿肩井穴以升津液,次彈撥,分推天宗穴處和背部壓痛點,再彈撥肩峰前壓痛點1至2分鐘,然后雙手握住患側手指作環形搖肩3至4周.再流浪式抖動患側上肢3至5次,在抖動中乘其不備迅速向上牽拉一次(年老體弱以及患有心臟病、高血壓者牽拉手法宜輕),牽拉角度最好是在息側外展障礙角度的基礎上向上提高10---150為宜。過低起不到剝離粘連的效果,過高恐患者疼痛難以忍受,牽拉后患者可出現數分鐘的疼痛。這時可急用雙手對按于肩極部,待其疼痛緩解,然后在肩背部上肢施以揉法和搓法,分別為3至4遍,手法結束。
2.療效分析
2.1 療效標準:治愈;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恢復正常。好轉:疼痛明顯減輕,肩關節活動明顯改善。無效:疼痛及肩關節活動范圍較治療前無改變。
2.2 治療結果:在50例患者中,經治療痊愈者37例占74%,好轉11例占22“,無效2例占4%。其中37例痊愈患者中1至4次治愈者10例.5至9次治愈者1 8例.9至14次治愈者9例,治愈率74%.總有效率96%。
2.3 典型病例:鞏某,男,45歲,村干部。因右肩部受涼后疼痛半年余,曾行封閉、理療,內服西藥無效,穿衣困難,疼痛必夜間為重。查:壓痛點以喙突、肩峰下、岡上.岡下肌止點趾為著,右肩關節向前屈<300,后伸<150,上舉950.外展450.臨床診斷肩周炎。治療取左下肢中平奇穴,患者坐位,常規消毒,采用28號毫針3寸行直刺左下肢中平奇穴,病人針感明顯向足面足趾傳導,同時令其活動患肢,病人頓覺疼痛明顯減輕,出針后配合推拿,功能明顯改善,右肩關節前屈900,后伸304,上舉1 704,為鞏固療效,每日治療1次,共治3次痊愈,隨訪半年無復發。
3.體會
肩周炎主要是指發生在盂肱關節周圍組織的病變,包括關節囊、滑液囊、韌帶以及肩部內外=層肌肉(外層肌肉為三角肌、大圓肌,內層則是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所組成的肌腱群)。發病因素較多,如風寒侵襲、慢性勞損、肌內韌帶外傷等,致使肩周軟組織的肌肉、血管收縮、乳酸、兒茶酚胺等代謝產物及致痛物質堆積.進一步刺激肌肉神經、血管使肩部周圍組織、關節囊趾于痙攣缺血缺氧狀態引起疼痛,繼而使組織在缺血缺氧下充血、滲出、水腫、細胞壞死、組織增生、肌腱纖維化變性,嚴重者粘連硬化導致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過去對該病的治療方法繁多,如熱敷、拔火罐,理療、膏藥外敷、中西藥內服等.效果多不理想。
我們采用平衡一針療法是激發調動病人機體的內在抗病潛力,調整臟腑及營衛氣血,從而達到根治疾病恢復自身平衡的目的。通過針刺激發了許多神經元的活動,釋放出多種神經介質,如5-羥色胺、內源性嗎啡樣物質、乙酰膽堿等,起到顯著的鎮痛作用,增強了機體的免疫能力和抗炎作用。通過調整陰陽達到了扶正祛邪、自我治愈的目的,配合椎拿手法進一步增強了平衡針灸的作用,同時改善了血液循環,促進了局部充血、水腫及無菌性炎癥的吸收,恢復了機體的動態平衡。通過手法剝離,疏通阻滯、流暢氣血、松解肌肉,解痙止疼,從而阻斷了凍結肩的病理發展,促進了關節的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