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館閱讀了倫理學、美學、經濟學、宗教學等,筆者覺得這幾本經典書籍,如果您有時間,可以選擇讀一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悟與收獲。
(一)倫理學
倫理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哲學就是告訴人們真、善、美,其中真就是唯物辯證法,善就是倫理學,美就是美學。在倫理學中,會有很大的篇章講到道德和法律之間的關系,道德是治本,防患于未然,法律是治標,禁之于已然,倫者,輩也,理者,治玉也,是說人類行動時要有次序合乎條理,做任何事情不能違背條例。“善欲人知,不是至善”,同樣,愛欲回報,不是至愛。善念常存,善心常在,善行常為,善果常結。提幾個倫理學家的名字,朋友們一定很熟悉,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培根、瓦拉、加爾文、休謨、斯賓諾莎、伏爾泰、康德、黑格爾、格林、叔本華、尼采、佛洛依德、霍金、馬斯洛、斯金納等。
倫理學的起源,就是說人存在并且擁有自由,行動的能力越強,從自由中所能得到的結果就會越好。倫理學中會講到命令、習慣、任性,什么是依愿行事。倫理學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生活得更好的一種理智行為,應該勇于給自己一份好生活。關于道德、關于法律,都會有更深度的理解。
(二)美學
最早接觸美學文字,也是在學校的圖書館,看到一些美學的書籍,比如朱光潛的《談美書簡》、《美學原理》、《美學新編》、《西方美學史》、《無言之美》、《審美談》、《美學與意境》、《美學向導》等。
1、讀美學書籍的感受
文字清新,身心愉悅,賞心悅目,心情舒暢。
2、美學概念提出
1735年,鮑姆嘉通在他的《關于詩的哲學沉思錄》中,首次使用了“美學”這個概念,而在1750年他則正式以Aesthetik(希臘文愿意是“感覺學”的意思)這個術語出版了他的《美學》第一卷,來表明感性認識的理論,并規定了這門科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在他看來,美學對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其后,很多哲學家都有了關于美的研究和探討,柏拉圖認為“美的本質就是美的理式”;亞里士多德說美在事物的本身之中;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等等。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并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現在,對美學的研究對象還有爭論。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于美學研究的中心。
3、柏拉圖的觀點
柏拉圖認為美的本質就是是美的理式,是一個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就是說美的事物之前還有個美的事物得以美的事物得以存在和形成,得以讓我們看見美的事物,任何我們言說為美的東西都只不過是美的理式的影子即任何美的事物都只不過是美的理式的表現形式,是美的理式的在現實中的反映而已,如果沒有了美的理式,這世界上就不可能有美的事物存在的。
4、美學定義
美學是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我了解到,美學與美術并不是同一概念。
5、學習美學的收獲
學習了美學,使我大致了解到如何審美。美既是客觀存在,也是人們的主觀想象。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學習了美學,使我更加了解了羅丹那句話:“美到處都有,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學習了美學,使我更加懂得了如何生活,如何學會享受生活。
(三)經濟學
對于經濟學,如果您有時間,可以選擇讀一些,無論是經濟理論方面的書籍,還是專著方面的書籍,理論的書籍中經濟模型與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專著方面可以分享一下作者的一些最新觀點等。
(四)附:筆者曾經寫的文章《美學是什么》十處美景
1、讀《美學是什么》之“風景一”。
《美學是什么》這本書是周憲撰寫的。讀完這本書,會對美學到底是什么有一個總體上的認識和思考。以下是摘抄筆記和讀后感。總共有十處風景可以欣賞。作者在“風景一”中,將讀者帶入了一個的房間,在這個房間里,有美麗的風景。黑格爾在《美學》(第一卷)中這樣說道:“美學的對象就是廣大的美的領域,說得更確切一點,它的范圍就是藝術,或則毋寧說,就是美的藝術。對于這種對象,“伊斯特惕克”這個名稱實在是不完全恰當的,因為“伊斯特惕克”的比較精確的意義是研究感覺和情感的科學。就是取這個意義,美學在沃爾夫學派之中,才開始成為一種新的科學,或則毋寧說,哲學的一個部門,在當時德國,人們通常從藝術作品所引起的愉快,驚贊,恐懼,哀憐之類情感去看藝術作品。我們的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
2、讀《美學是什么》之“風景二”。在“風景二”中,作者給我們介紹了中國古典美學。摘抄了宗白華的《美學散步》中的一小段:“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既須得屈原的纏綿誹惻,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纏綿誹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中”。超曠空靈,才能如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不是盛唐人的詩境,也是宋元人的畫境。”“此刻,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窗戶,瞥見美學風景的另一面——中國古典美學。”“那景象博大精深,變化繁復,往近處看,中國美學文化的獨特風韻凸現眼前,各種藝術魅力無限,望遠處看,漫長的歷史輝煌久遠,不同時代的景觀一幕幕閃現。李澤厚深情地寫道:‘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瑯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等的想象畫像,他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么?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凍,積淀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其實,我們對自己的傳統并不陌生,但問題在于,對自己所熟悉的東西卻并不一定有所思考。恰如哲人所言,最熟悉的東西往往是最缺乏思考的。所謂見慣不驚嘛!或許,我們應以一種陌生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歷史。
3、讀《美學是什么》之“風景三”。在“風景三”中,作者給我們講述了西方美學的風景。這章作者題目為優美與崇高。其中摘抄了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的一小段:“自然界的美是建立與對象的形式,而這形式是成立于限制中,與此相反,崇高卻是也能在對象的無形中發現,當它身上無限或由于它無形式的對象的機緣無限被表象出來,而同時卻有設想它是一個完整體,因此,美好像被認為是一個不確定的悟性概念的,崇高卻是一個理性概念的表現,于是在前者愉快是和質結合著,在后者卻是和量結合著。并且后者的愉快就它的樣式說也是和前者不同的,前者(美)直接在自身攜帶一種促進生命的感覺,并且因此能夠結合著一種活躍的游戲的想象力的美麗刺激;而后者(崇高的情緒)是一種僅能間接產生的愉快;那就是這樣的,它經歷著一個瞬間的生命力的阻滯,而立刻繼之以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強烈的噴射,崇高的感覺產生了。”——康德《判斷力批判》
4、讀《美學是什么》之“風景四”。在“風景四”中,作者給我們講述的是現代美學。標題是杜尚的質疑。摘抄了其中阿名諾《美學理論》中的一段:“今天,不言自明的是,一切有關藝術的事卻不再是不言自明的了,更有甚者,不再是不思自明的了。有關藝術的一切都變得成問題了。諸如藝術的內在生命,藝術與社會的關系,甚至藝術的存在權利。”——阿名諾的《美學理論》
5、讀《美學是什么》之“風景五”。“風景五”中,作者描述了什么是模仿。其中摘抄了庫爾貝《給學生的公開信》中的一小段話:“藝術中的想象在于一個存在的東西找尋最完整的表現,但絕不想象出或創造出這個對象本身。“美的東西是在自然中,而它以最多種多樣的現實形式顯現出來。一旦它被找到,它就屬于藝術,或是可算是屬于發現它的藝術家。只要美的東西是真實的和可視,它就具有它自己的藝術表現,而藝術家無權對這種表現增添些東西。他玩忽它,就有歪曲以至削弱它的危險,作為自然所提供的美,是比藝術家的所有的傳統優越的。——庫爾貝《給學生的公開信》”
6、讀《美學是什么》之“風景六”。“風景六”中,作者描述了藝術實踐、書法情感等。其中摘抄了錢鐘書《詩可以怨》表現說的一小段:“‘詩可以怨’”也牽涉到更大的問題。藝術實踐、書法情感等。古代評論詩歌,重視‘窮苦之言’,古代欣賞音樂,也‘以悲哀為主”;這兩個類似的傳統有沒有共同的心理和社會基礎?悲劇已遭現代’新批評’鄙棄為要不得的東西,但是歷史上占優勢的理論認為這個劇種比喜劇偉大;那種傳統看法和壓低‘歡愉之詞’是否也有共同的心理和社會基礎?——錢鐘書《詩可以怨》”
7、讀《美學是什么》之“風景七”。“風景七”中,作者描述了有意味的形式。其中摘抄了貝爾《藝術》中的一小段:“藝術品中必定存在某種特性,離開它,藝術品就不能作為藝術品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會一點價值都沒有。這是一種什么性質呢?什么性質存在于一切能喚起我們審美感情的客體之中呢?什么性質是圣索非亞教堂,卡爾特修道院的窗子,墨西哥的雕塑,波斯的古碗,中國的地毯,帕多瓦的喬托的壁畫,以及普桑、德拉、弗朗切斯卡和塞尚的作品中所共同的性質呢?看來,可做解釋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愛多種不同的作品中,線條,色彩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我們審美感情。這種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審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視覺藝術的共同性質。——貝爾《藝術》”
8、讀《美學是什么》之“風景八”在“風景八”中,作者描述了藝術家。其中摘抄了莊子《逍遙游》和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的幾小段話:“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衘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莊子《逍遙游》”“詩人敢于把不可見的東西的觀念,諸如極樂世界,地獄世界,永恒界,創世等等來具體化,或把那些在經驗界內固然有著事例的東西,如死,忌嫉,又如愛、榮譽等等,由一種想象力的媒介超過了經驗的界限——這種想象力在努力達到最偉大東西里追跡著理性的前奏——在完全性里來具體化,這些東西在自然界里是找不到范例的。——康德《判斷力批判》”
9、讀《美學是什么》之“風景九”。在“風景九”中,作者寫道:“看蒙娜麗莎”,“審美趣味”,“意象與意味”等。摘抄姚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中的一小段話:“在接受方面,審美經驗與日常世界的其他活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特有的暫時性,它使我們得以進行”再次觀察“,并通過這種發現來給我們的現實以滿足的快樂;它把我們帶進其他的想象中,由此適時地突破了時間的藩籬;它預設未來的經驗,由此揭示出可能的行動范圍;它使我們能夠認識過去的或者被壓抑的事情,由此使人們既能保持奇妙的旁觀者的角色距離,又能與他們應該或希望成為的人物作游戲式的認同;它使我們得以享受生活中可能無法獲得或者難以享有的樂趣;它為幼稚的模仿以及在自由選擇的競賽中所采用的各種情境和角色提供了具有典型性的參照系。最后,在與角色和情境相脫離的情況下,審美經驗還提供機會使我們認識到,一個人自我的實現是一種審美教育的過程。——姚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
10、讀《美學是什么》之“風景十”。美學是人文學科中哲學的一部分。能興者謂之豪杰。美學成為人生智慧和高尚人格,智慧很難像知識那樣傳授,它更多地需要內心覺悟,需要反省和體認。這一部分是《美學是什么》的結束一章。其中宋白華《美學散步》中的一小段內容非常的精彩,摘錄如下:“生命的境界廣大,包括著經濟、政治、社會、宗教、科學、哲學。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學里。然而文藝又不只是一面鏡子,映現著世界,且是一個獨立的自足的形相創造。它憑著韻律、節奏、形式的文藝站在道德和哲學旁邊能并立而無愧。它的根基卻深深地植在時代的技術階段和社會政治的意識上面,它要有上腥氣,要有時代的血肉,縱然它的頭伸進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境。文藝境界的廣大,和人生同其廣大;它太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這是多么豐富,充實!孟子曰:“充實之謂美。這話當作如是觀。——宋白華《美學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