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內容
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傳統的和諧思想主要體現了一種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協調的特征。但是,和諧不是消滅矛盾差別,而是在承認有矛盾有差別基礎上的和諧,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強調矛盾的統一與均衡,是多樣性的統一。表現在中國政治文化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譬如,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追求社會的和諧和人際關系的和諧等等。當然,這種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畢竟是傳統的和諧思想,它產生于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里,強調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種和諧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陰陽互補、動靜互根的辯證思維。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習慣于用整體的、對立統一的思維視角來認識世界,具體說有五大思維模式。一是整體思維。就是以普遍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及其一切事物。二是陰陽思維。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兩個方面構成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基礎。三是象數思維。就是借助具體的象數認識體悟外界事物,是在經驗認識的基礎上,通過類比、模擬、聯想等方式,闡述事物的深刻道理。四是中庸思維。就是主張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極端;處理問題要執兩用中,考慮問題周全。五是實用理性思維。主張為人處事講實用,務實性、功利性強。
民惟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中國早在殷商時期,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成為早期民本論的代表。從先秦一直到漢代的陸賈、賈誼、王符、仲長統,到隋唐的王通、韓愈、柳宗元,到宋元的李覯、張載、范仲淹,到明清之際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都對民本思想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其中,黃宗羲的民本思想達到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最高峰,它已經超越了儒家重民、愛民、為民請命的局限,觸及到了民主、民治、民主監督等新層面。
中國傳統哲學究竟有哪些價值可以為現代所用,值得認真研究。但有一點需要指出,我們所說的傳統文化并非指死的過去的東西,而是指活的現在的東西,是指對后世有價值、有影響、有益的東西。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審美情趣和行為習慣。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應當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合理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這一重要思想寶庫,既提高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認同度,又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