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丟了,工作也要丟
雖然事情過去了好幾個月,但岳子涵的情緒還是不高。本來去年8月,他從數百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通過了丹東市某單位公務員考試的筆試和面試,與另外兩人一起進入政審階段。
“如果不出意外,我現在已經是公務員了。但事情卡在了檔案上。單位說到就業指導中心調檔,沒有查到我的檔案。”看著另外兩人通過政審后被錄用,岳子涵頓時蒙了:自己的檔案哪里去了?
原來2008年從沈陽某大學畢業后,他先后輾轉于京津兩地多家私企公司,根本沒想過去人才服務中心辦理存檔,如今檔案留在了哪個單位,他也不清楚。即使尋找了一番,終是一無所獲。特別是眼看單位的公示期正在逼近,沒有檔案自己又辦不了手續,他心急如焚。單位的人告訴他,如果找不到原來的檔案,那么只有補檔案了——要去原來所有學習和工作過的地方,一點一點地把檔案補齊。“當時,我還認為背著檔案是個‘包袱’,不容易跳槽。”面對記者,岳子涵只能苦笑。
檔案缺失,加薪晉級沒份
現在,每當拿到工資單,李爽都會氣得說不出話來。工作了將近3年,工資竟然和今年剛入職的應屆畢業生一模一樣。“我問過人事處,答復是沒有檔案,檔案工資空白,工齡只能按照零年計算。”李爽頻頻搖頭。
3年前,李爽大學畢業后與沈陽某事業單位簽訂了5年期的合同。但由于種種原因,2年后她就辭職了。單位以不滿5年必須交納5000元違約金為由拒絕李爽提回檔案的請求。
“我一氣之下不要檔案了”,李爽無奈地表示,她沒想到去年進入這家事業單位后,開始吃沒有檔案的虧。“我工作了3年,工資卻只能按剛參加工作的標準算,這虧吃得太大了!”除了李爽,工程師孫偉也很憋屈。畢業快6年了,身邊同窗都晉升了中級技術職稱,只有他在原地打轉。現在的工作單位準備提拔他時,發現他連基本的初級技術職稱也沒有。“都賴我,畢業后我先去了私企工作,由于公司沒有托管檔案權利,我就把檔案放在了人才中心。其實按照《專業技術人士晉升職稱的辦法》規定,工作一年就可評定初級技術職稱,可我沒去辦,現在才知道像職稱評審、轉正定級等手續根本是無法補辦的。”
六成大學生認為檔案不重要
目前,大學生畢業后由于相當長的時間里工作不穩定,加上許多用人單位不接收畢業生的人事檔案,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棄檔族”。所謂“棄檔”,是指存檔人完全不理會檔案(既沒辦人事代理也沒辦存檔托管)或存檔人長期不繳納存檔費用。
為什么“棄檔族”越來越多?1月5日,記者對沈陽50名大三、大四學生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近7成大學生不了解畢業后檔案存放方式,半數以上的參與者對戶口的辦理流程和戶口管理政策不熟悉。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個人檔案的相關內容,很多大學生都坦陳“從來沒有了解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自身檔案缺乏正確的認識,高校對于大學生檔案的相關教育存在缺失。
“現在憑能力吃飯,誰還會看檔案?”今年剛從沈陽某高校畢業的張虎明確表示對自己的檔案無所謂,“我不知道自己的檔案放在哪兒,找工作時也從不帶檔案。”在本次調查中,62.49%的人對檔案表示“無所謂”,另有22.27%認為“工作中注重的是能力,檔案沒用”,認為“擇業自由,但檔案不能遺棄”的比例不足兩成。
在“棄檔族”眼里,“能力論”為重要理由。他們認為找工作只要帶上畢業證和相關證書足矣,查看檔案不如考察現實的人,只要自己有完成某項工作的能力,檔案里的記錄并不重要。而且大部分的檔案不是在人才市場,就是在學校或原單位,只要知道檔案在哪兒,到用的時候再去找,不用時也不理會。
檔案究竟是個啥東西
記得馮驥才的《一百個人的十年》一書中,記錄了一個人因被基層干部在檔案里寫了“有特務嫌疑”的評語,而一輩子遭際坎坷,幾乎連命都丟掉的故事。
那么,檔案袋里究竟裝了些什么?沈陽市人才市場工作人員李強介紹,檔案袋中所裝的材料一般包括高中畢業登記表、高考體檢表、高考填報志愿表、大學學習成績單、實習鑒定表等。參加工作后還要增加轉正手續、考核表、職稱評定表、獎懲記錄、出國記錄及各種鑒定材料。涉及黨團關系、政審、調函等一系列材料,也都存放在檔案中。
檔案有什么用?李強介紹,檔案具有三大職能:一是個人經歷的真實記錄;二是表明一個人的行政隸屬關系;三是為本人提供相關人事服務的依據。畢業后的轉正定級、職稱申報、買經濟適用房、出國、辦理養老保險以及開具考研等相關證明,都會用到檔案。工作人員表示,大學生如到非公有制單位工作,因為工資、職務都是由單位內部自行確定的,檔案對畢業生影響可能不如以往,但畢業生若到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工作,人事檔案則是必不可少的。
檔案為何成“雞肋”
記者采訪中發現,除了檔案自身重要性的弱化,大學生“棄檔”大致還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對檔案的作用不了解。在沈陽市人才交流中心,記者見到了從上海趕過來調檔的李菲。3年前從沈陽某高校畢業后,李菲先在鄭州,后去上海,最后落腳在武漢。“畢業的時候,急著找工作,覺得檔案沒什么用處,也就沒有在意。”后來她輾轉上海、鄭州和沈陽,好不容易才把檔案找了回來。
李強說,像李菲這樣的大學畢業生有不少,“單位要是不要求調檔案,估計她還不會回來找,很多檔案都是這樣被閑置的。”
第二,覺得調檔太麻煩。小蘇大專畢業后就把檔案袋留在了自己手里,去年報考專升本時,學校要求提供大專成績單,小蘇一些外地的同學需要回家查檔案,而小蘇直接拿著檔案袋就去復印了。“檔案袋放在自己手里,隨時用隨時拿,方便省錢。”小蘇說起這件事來還有些得意。
對小蘇處理檔案的方式,李強說:“自己保存檔案,檔案的完整性、真實性得不到保障,同‘丟棄’檔案沒什么兩樣,有可能變成‘死檔’。”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用人單位對檔案不再要求。劉曉晨是沈陽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后把檔案放在人才市場后就再也沒管過。劉曉晨表示,“現在的社會誰還會看你的檔案?老板要的是能干活的人,考察檔案不如考察本人,只要有能力,沒人會管你檔案記錄是優還是劣。”
給“棄檔族”的補救方案
對于目前沒有正確對待自己檔案的“棄檔族”,沈陽市人才市場的李強給出了補救方案。因為人事檔案轉遞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接收人的簽字,在短時間內一般不會丟失。“只要耐心找,一般是能找到的,但是可能要耽誤不少工夫和精力。”陶主任說。
如果畢業生把檔案留在人才服務機構一直沒有理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人才服務機構也應妥善保存檔案,所以只要到人才服務機構補齊所欠管理費用,辦理相關手續,就可以找到檔案。將檔案關系理順后,人才服務機構會繼續提供服務。
同時,將檔案自己管理的,應盡快將檔案交到單位或政府所屬人才服務機構。如果檔案袋被打開,則需要到有關部門核實里面的資料;如果部分檔案資料遺失,還需要到原部門補充、確認。對于不知檔案在何方的畢業生,可以到參加工作前最后一個學校的相關部門查找,也可以向原戶籍所在地的人事部門咨詢,多次變換工作的要向各家用人單位咨詢。跳槽人員將檔案遺留在原單位長期未辦理轉檔手續的,要與原單位協商,解決跳槽后的遺留問題,以便及時將檔案轉交新單位。
【延伸調查】大學生檔案存放方式調查
目前,大學畢業生檔案的存放方式有多種,如暫時留存在學校、放到人才交流中心等。但哪種方式更適合即將離校的大學生們呢,記者就此到人事部門進行了采訪。
轉回生源地 遷出遇麻煩
“把檔案轉至生源地,由所在地級市的人事局接收,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準備在生源地就業的畢業生。其優點是在生源地辦理就業手續時比較方便,但畢業生如想離開生源地就業,轉出時就會比較麻煩。”沈陽市人社局的一位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典型事例:2006年,家在沈陽市鐵西區的小劉從北京一所高校畢業后,在北京某單位找到一份工作。欣喜之余,小劉又犯了難:單位不能解決戶口問題,至于她的檔案和戶口怎么辦,學校、單位和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又給出了不同的說法。校方表示,可以把小劉的檔案和戶口直接派往生源地;單位則建議她到生源地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辦人事代理手續,一年后再由單位開接收函將檔案調回。
權衡再三,小劉最終要求學校把戶口和檔案派到沈陽。一年后,她又費盡周折把檔案取回。“手續太煩瑣了,抽空就得沈陽北京兩頭跑,來回折騰好幾趟。”小劉無奈地對記者說。
檔案存學校 兩年沒工齡
2002年國家下發文件,允許畢業時尚未落實單位的畢業生把戶口、檔案留校兩年,待工作落實后再將戶口和檔案遷至工作單位所在地;對檔案留校超過兩年仍未落實工作的,學校將其檔案和戶口遷回生源地,并不再發放就業報到證。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就業地點尚未確定的畢業生,其優點是學校代為保管本校畢業生的戶口關系和檔案,一般不收取額外費用。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畢業生檔案留校只是延長了擇業期,與學校沒有人事隸屬關系,學校不能為畢業生出具涉及人事關系的證明。
典型事例:2003年,從西安一所高校畢業的小陳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于是把檔案留在了學校。2005年,小陳考上了沈陽市公務員,但在辦理就業手續時又出了“茬子”:由于小陳的檔案一直放在學校,畢業后的履歷一片空白。按照相關規定,未就業的畢業生須在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辦理人事代理,中心才能為其辦理轉正定級、年度考核、檔案工資審批等,這樣才能連續計算工齡。由于小陳沒有辦理人事代理,根據相關政策規定,單位只能按應屆畢業生標準為其辦理就業手續,而他的工齡也就相應地從“零”開始。
轉至人才交流服務中心 結婚時戶口須遷出
把檔案轉至人才交流服務中心,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準備考研、創業或靈活就業的畢業生。其優點是易于畢業生解決戶口、轉正定級、職稱、社會保險等實際問題,但其結婚時必須把戶口遷出人才交流服務中心。
典型事例:2001年,華北電力大學畢業生小李和沈陽市一家單位簽了約。單位為其辦理了人事代理手續,檔案存放在沈陽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籍貫湖北的小李在沈陽一工作就是五年,可就在他要結婚時,又遇上了意外的麻煩:按照規定,人事代理人員戶口在結婚時必須遷出,否則不為其出具相關證明。
沈陽市人才市場的工作人員李強認為,人才頻繁流動,使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人事檔案的作用有些“弱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檔案對于個人就不再重要。在現行體制下,享受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等福利政策,以及職稱評定和各種政審等,仍需要人事檔案。從目前來看,大學生存放檔案的三種方式各有利弊。但隨著國家對人才公共服務功能的加強,有關政策的逐步完善,相信這些弊端會逐步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