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俞教授,心理健康是中等職業學校新一輪德育課改開設的一門新課程。作為《心理健康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編制組的組長,請您談一談為什么要開設這門課程?
答: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是人的創造力發揮的基礎。心理健康課程面向全體中職生,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并處理成長、學習、生活和求職就業中遇到的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我國現有二千萬名左右的中職在校生。中職生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以及成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他們雖沒有普高學生面臨的高考壓力,但他們面臨的社會壓力要比普高學生大,所受的失敗與挫折也比普高學生多,情緒兩極性的表現也較為明顯。他們既要承受社會輕視職校的壓力和家長埋怨“不爭氣”的壓力,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礙。一項對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四川、陜西、甘肅、廣東等省市近20個地區50多所學校近萬名職校生的調查發現,厭學、學習焦慮、交友困難、挫折感強、就業困惑、社會適應能力差等成為職校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之一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此,教育部于2004年頒發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今年初,又頒布了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學大綱》,從政策上為此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保證。這個《大綱》還是教育部向各級各類學校頒布的第一個心理健康教學大綱。
作為中職學校的一門德育選修課,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傳統德育的內容范圍,把如何認識自我、處理人際關系、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等個性發展問題,納入到整個德育大系統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觀念,保證了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因此說,中職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問:中職心理健康課程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答:“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是確定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一個方針。我們既考慮到與初中思品課的銜接,又要充分體現出中職特色。《大綱》規定中職心理健康課程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悅納自我,健康成長”“和諧關系,快樂生活”“學會有效學習”“提升職業心理素質”。五方面內容都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內容要圍繞學習環節、活動和體驗環節以及實踐環節來安排。
問:《大綱》強調心理健康課程的一項重要原則是“科學性與實踐性相結合,重在體驗和調適”,指出要“加強活動和體驗的環節”。您怎么看待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活動?
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中心,以各種活動為組織形式,為學生創造一個放松心情的緩沖地帶。研究表明,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因為,活動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是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的過程,是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來解決中職生在成長、生活、學習和求職就業中的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的過程。其次,心理健康活動的活動模式是他助、互助、自助。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在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教育教學活動實際上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人際互助過程。只有在活動氛圍和交流過程中,每個學生把整個身心都融入活動中,才能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達到自助的目的。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實現有趣、有用、有效,提高學生的自我調適能力,就必須加強活動環節。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活動是心理訓練,就是通過活動、探究,讓學生認識自己的行為、認識問題產生的原因,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到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法。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結合教學內容,利用校內外資源,在課堂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中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團體輔導、個別咨詢、心理行為訓練等活動。同時在實習、實訓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情境模擬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師要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
問:根據《大綱》的精神,您對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材編寫有何建議?
答:根據《大綱》,心理健康課程總學時為34學時,每周2學時。教學內容可以按大綱的編寫次序,也可以根據本地區、本學校的具體情況和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在《大綱》規定的范圍內適當調整。教材編寫,要著力落實《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及具體教學目標和要求,本著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精神,內容上加強與學生現有的心理實際需求和求職就業的心理素質的聯系。特別強調培養和提高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做好面對就業競爭壓力的思想準備。中職一年級以心理健康知識、學校環境適應、學習興趣培養和學習潛能開發為主要內容;中職二年級以成長和生活中的自我意識、職業心理準備、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主要內容;中職三年級以認識職業和培養職業興趣、職業選擇和社會適應訓練為重點,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合作與競爭意識,增強迎接職業挑戰的信心。
問:中職學校心理健康課程有哪些評價方式?
答:中職學校心理健康課程,要對學生從認知、情感態度觀念和運用能力等方面加以評價,特別重視評價學生運用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解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心理行為問題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大綱》明確規定:“本課程不允許進行知識性考試”。中職學校心理健康課程可采用的評價方式有:在教學過程的自然狀態下,對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學習狀況的觀察;對學生心理品質的語言描述;通過設置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觀察學生反應的情境測驗。另外,還有學生自評,同伴、教師及家長參與的多主體評價等。要重視學生自我反思、體驗、感悟、收獲和成長記錄等評價方式。
問: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答:中職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避免以下幾種傾向。
學科化傾向。即把心理健康當作一門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課程,在課堂上系統講授心理學概念、理論。我們認為,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是必要的,但反對那種把課程理解為普及心理學知識,甚至安排學生進行心理學知識考試的學科化傾向。因為,中職學校心理健康課程根本目標是應用心理健康的有關理論和知識,來解決中職生在成長中所面臨的困擾和心理行為問題,使其心理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醫學化傾向。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學校的領導、教師有這種看法,會誤導學生認為只有患心理疾病時才能去心理咨詢室。現在的人都重視保健,不是生病了才去看病,心理健康教育同樣是這個道理。據統計,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礙的學生不到總數的1%。中職生的心理從總體上來說是健康的,學習、成長、生活、職業等社會適應方面的心理行為問題,只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的一些適應性問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預防性和發展性為主要任務。
片面化傾向。在教育對象上,要面向全體學生。大多數人需要的是心理輔導,如果教育對象片面化,就成了針對部分學生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有時候片面地選擇一年級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但實際上二三年級、特別是即將上崗的學生遇到的問題更多,更需要心理輔導。
形式化傾向。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性很強,有些學校雖然名義上開設心理健康課,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備了老師,但還是用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來進行心理教育。還有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為一談。
忽視教師心理健康的孤立化傾向。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而忽視了教師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一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這方面的例子很多。調查表明,我國存在心理行為問題的教師比例是比較高的,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廣大教師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這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注:本文為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