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文豪蘇軾,人們會憑記憶隨口拈來幾句課本中的佳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墨總相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懷民亦未寢”、“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語文老師眼中,這些詞句代表了不同的體裁和情感。在歷史老師眼中,這些詞句代表著不同的人生階段。而我們作為學生時,根據(jù)詩詞認識蘇軾人生經歷的順序,存在片段化、跳躍性的問題。今天就讓我們循著蘇軾的生平時間線,來梳理這些詩詞的順序。
階段一:名動京師 初入仕途
代表作:《和子由澠池懷舊》
體裁:七言律詩
年份: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冬 地點:河南澠池縣
背景:蘇軾、蘇轍兩兄弟赴京應試曾路經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于壁上題詩。后來,蘇軾赴陜西鳳翔做官又經過澠池,蘇轍送兄至鄭州,分手回京,作《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軾因作此詩相和。
主旨: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則當以順適自然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生。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階段二:政見不合 自請出京
代表作一:《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體裁:七言絕句
年份: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初 地點:杭州西湖
背景: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于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主旨:第一首寫詩人在晨曦中迎客,在晚雨時與客共飲,沉醉于西湖的雨景之中;第二首對西湖景色的多樣性進行全面描寫概括品評,以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代表作二:《江城子》(密州出獵)
體裁:詞
年份: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 地點:山東密州
背景: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政治處境不好。一次偶然的圍獵活動,激發(fā)了少年時期就有的立志報國的豪情,而創(chuàng)作了此詞。這是宋人較早抒發(fā)愛國情懷的一首豪放詞,在題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
主旨:上片出獵,下片請戰(zhàn),詞中歷來是香而軟的兒女柔情,而今換上了報國立功、剛強壯武的英雄事業(yè)。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代表作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體裁:詞
年份: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中秋 地點:山東密州
背景:中秋之際,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蘇軾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主旨: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階段三:烏臺詩案 被貶黃州
代表作一:《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體裁:詞
年份: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 地點:湖北黃州
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下獄一百零三日,后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受當?shù)毓賳T監(jiān)視。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元豐七年(1084)六月,在此居住四年多。
主旨: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xiàn)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代表作二:《赤壁賦》
體裁:賦
年份: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 地點:湖北黃州
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元豐七年(1084)六月,在此居住四年多。
主旨:蘇軾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代表作三:《念奴嬌·赤壁懷古》
體裁:詞
年份: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 地點:湖北黃州
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元豐七年(1084)六月,在此居住四年多。
主旨: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zhàn)場的憑吊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yè)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yè)未就、老大無成的憂憤之情,表現(xiàn)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代表作四:《后赤壁賦》
體裁:賦
年份: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十月 地點:湖北黃州
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元豐七年(1084)六月,在此居住四年多。
主旨:前面記真景真情,給人一種壯闊的美感;中間對踞石攀木、俯江長嘯的細致描寫,表達了月夜登臨的情趣。最后寫夢見道士化鶴,純屬幻境幻覺,空靈奇幻,迷離恍惚,從中表現(xiàn)了作者內心悵然若失的苦悶。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代表作五:《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體裁:詞
年份: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 地點:湖北黃州
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元豐七年(1084)六月,在此居住四年多。
主旨:被貶黃州后,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此時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代表作六:《記承天寺夜游》
體裁:游記
年份: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十月 地點:湖北黃州
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元豐七年(1084)六月,在此居住四年多。
主旨:被貶黃州后,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此時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階段四:東山再起 入京重用
代表作一:《題西林壁》
體裁:七言絕句
年份: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 地點:江西九江
背景:蘇軾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經過九江與友人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
主旨: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代表作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體裁:七言絕句
年份: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 地點:河南開封
背景:為惠崇和尚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
主旨:以內在的深邃體會和精微的細膩觀察給畫以動態(tài)感。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階段五:舊黨不容 一貶再貶
代表作一:《食荔枝二首·之二》
體裁:七言絕句
年份: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 地點:廣東惠州
背景:因反對舊黨盡廢新法,蘇軾從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開始二任杭州,后來依次被貶潁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
主旨:樂觀曠達、隨遇而安的精神風貌,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代表作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體裁:七言律詩
年份: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 地點:海南
背景:紹圣四年(1097年)開始,蘇軾被貶儋州,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駕崩,宋徽宗即位,蘇軾遇赦北歸。
主旨:北歸的興奮之情,堅強自信、曠達豪放的襟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這些內容雖不能訴說蘇軾的一生,但對我們了解他怎么成為蘇東坡,提供了人生時間線上的關鍵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