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耿嘉瑋 悅讀中醫 2022-03-17 12:03
中醫在治療時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時患病位置和治療針對的位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是臨床效果又很好,比如國醫大師路志正先生,就提出了調理脾胃治療冠心病的觀點。為何冠心病的治療根本不在“心”卻在“脾胃”?治療時應如何把握?答案就在文中。
胸痹心痛,早在《金匱要略》中即有專篇論述,所載瓜蔞薤白半夏湯、小陷胸湯等名方至今仍為臨床所常用。本病相當于西醫學冠心病心絞痛,亦可見于胸膜炎、肺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多個系統疾病。針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路志正教授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調理脾胃治療冠心病的學術思想,多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療效卓著。
路志正教授認為,在治療脾胃失調所致的胸痹時,調理脾胃是其根本法則。
如氣虛不運者,健脾胃補中氣,中氣盛則宗氣自旺,方取五味異功散加味;血虧不榮者,調脾胃助運化,脾運健則營血自豐,方取歸脾湯加減;濕蘊者,芳香化濁,濕去則胸陽自展,方用三仁湯加減;痰阻者,健脾化痰,痰消則血脈自通,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等加減;陽虛有寒者,溫中散寒,寒散則陽氣自運,營血暢行,方以附子理中湯加味。若兼有瘀血者,在各治法之中,佐以活血通絡之品,視瘀血之程度調整活血藥物的多寡及輕重。
近年來,路志正教授總結多年臨證經驗,創制“路氏化濁祛濕通心方”,具健脾、祛濕、化痰、降濁、活血之功,組方為茯苓、藿香、厚樸、枳實、杏仁、郁金、茵陳等。此方作為路志正教授調理脾胃治療胸痹心痛的代表方,用于冠心病的治療,效果良好。
患者,男,64歲,主因“胸悶反復發作5年”于2004年8月18日初診。
患者5年前出現陣發性胸悶,持續約1分鐘,后逐漸加重至每次持續時間延長至20分鐘。于外院檢查診為冠心病,2004年2月住院,予冠心病2級預防治療。現仍有陣發性胸悶,自覺如有動脈搏動1~5秒,無疼痛,食納欠佳,夜眠可,大便有時黏滯不爽。UCG(超聲心動圖譜)提示右房大(58mm),二、三尖瓣反流,左室后壁運動幅度減弱,左室舒張功能降低。既往膽結石、膽囊炎史。形體消瘦,舌暗,苔薄白,脈細滑、左細弦。
中醫診斷為胸痹,辨證為痰瘀互結,治以溫膽滌痰、和血化瘀。
方藥:瓜蔞18g,薤白6g,桃仁、杏仁各9g,旋覆花10g(包),郁金10g,丹參15g,膽南星8g,僵蠶8g,姜半夏9g,茯苓18g,茵陳12g,炒內金12g,青皮10g,炒枳殼15g,金錢草15g,甘草6g。7劑,水煎服。
二診:2004年8月25日。胸悶有減,胸前動脈搏動感基本消失,現覺胃脘悶痛,大便日行1~3次,第2~3次不成形。舌暗,苔白膩、花剝,脈弦滑。
既見效機,宗法不更,原方加減。上方減瓜蔞為10g,丹參12g,薤白8g,去茵陳、金錢草、青皮、炒枳殼;加厚樸10g,炒薏苡仁20g,炒枳實12g,金錢草12g。7劑,水煎服。
三診:2004年9月8日。服藥后病情平穩,偶有心前區搏動感,伴胃脘不適明顯,大便日行1~2次,質稀不成形。舌嫩紅,苔根膩,前部剝脫,脈弦滑。治以健脾祛濕、養血寧神。
方藥:太子參15g,麥冬10g,炒白術12g,蓮肉15g,茯苓18g,黃精12g,炒柏子仁15g,當歸10g,炒山藥15g,澤瀉12g,郁金10g,赤芍10g,三七粉2g(分沖),車前草15g,炙甘草6g,佛手10g。7劑,水煎服。
后電話隨訪,患者已回家鄉,病情穩定,藥后大便稀溏好轉,偶有胃脹、腸鳴,余無不適,現堅持于當地醫院調理。
本例患者主要表現為胸悶、心悸,伴有食納欠佳、胃脘悶痛、大便黏滯不爽等痰濕內阻之象,可見其病機在于本虛而標實,心氣虛為本,痰濁、瘀血為標。痰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痰濁不去,胸陽難復,故以溫膽滌痰、和血化瘀法治之,方取瓜蔞薤白半夏湯之義,佐以化瘀和胃。老年患者多氣虛體弱,而破血逐瘀之藥藥性峻猛,故未用,以防耗氣動血。可見,痰濁濕阻為冠心病心絞痛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可忽視,應祛痰濁利水濕與活血化瘀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