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積熱上熏口,清化脾濕消食積。
辨治述要
口臭是指口中出氣自覺臭穢或他人所聞而言。歷代文獻對本病的記載有“腥臭”“口中臭”“口氣穢惡”等不同的描述。口臭多因脾胃積熱上熏于口而致,證有濕熱、食積、胃熱之別,濕熱口臭多兼有口苦、苔黃膩;食積口臭多為口氣熱臭兼噯腐,胃熱口臭多伴口渴或口舌生瘡,臨床以兩證以上相兼者居多。治療總以化濕熱、和脾胃為主。此外,臨床中濕熱、食積、胃熱證候不明了,而僅見口臭者亦不少,多為濕濁所致,如《景岳全書》所云“亦猶陰濕留垢而臭”,治以健脾化濕濁。
臨床驗案
1.濕濁熏蒸口臭案
徐某,男,31歲,陜西省西安市某公司職工。2010年7月18日初診。
主訴:口臭伴口黏膩3月。
現(xiàn)病史:近3月來,自覺口中黏膩有臭感,家人指責(zé)口氣難聞,服用西藥、中藥不少,但口臭難除,飲食正常,體型偏胖,舌淡,苔薄白膩,脈濡緩。
診斷:口臭。
辨證:受景岳“陰濕留垢而臭”啟發(fā),從濕濁熏蒸辨證。
治法:除濕健脾。
方藥:蒼術(shù)10g,白術(shù)15g,陳皮10g,砂仁5g(后下),草果15g,佩蘭10g,白豆蔻5g(后下),香薷6g。6劑。水煎,早晚服。
二診(5月17日):口臭、口中黏膩感消失,家人也言未聞及口臭味,但胃脘脹、食欲不振,要求調(diào)理。用香砂六君子湯調(diào)治而愈。
2.胃腸積熱口臭案
吳某,女,38歲,陜西省西安市某酒店職工。2011年7月6日初診。
主訴:口氣熱臭伴牙齦赤爛半月。
現(xiàn)病史:半月以來,自覺口氣熱臭,影響與人交流,偶爾噯腐,牙齦赤爛,大便干,心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診斷:口臭。
辨證:胃腸積熱,上熏于口。
治法:清胃消食,化濕除臭。
方藥:黃連6g,石膏30g,知母12g,生大黃10g(后下),焦三仙各12g,白豆蔻5g(后下),佩蘭10g,香薷10g。6劑。水煎,早晚服。另取草果18枚,佩蘭60g,分六份泡水喝,每日1次,每次一份。
二診(5月17日):服上方后口臭消失,大便通暢。遵醫(yī)囑泡服草果、佩蘭1周,口臭未出現(xiàn)。
3.陽虛濕濁口臭案
劉某,女,67歲,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qū)馬莊鎮(zhèn)人。2011年5月10日初診。
主訴:口氣臭,納呆惡心20余天。
現(xiàn)病史:患糖尿病10余年,間斷服用降糖藥(藥名不詳),常感困倦乏力,尿多,口干口渴,近20余天來口臭,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嗜睡,全身皮膚瘙癢,四肢不溫,在陜西某三甲醫(yī)院住院,診斷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治療兩周后食欲有所改善,惡心嘔吐減少,尿量減少,但口臭未除。請中醫(yī)會診,見檢查報告單:空腹血糖測定:8.2mmol/L,尿糖(++),尿比重1.042,尿蛋白(+),酮體:陽性。診脈時患者口氣穢臭熏人。舌紅,苔白膩,脈濡緩。
診斷:①消渴;②口臭(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辨證:脾腎陽虛,濕濁上熏。
治法:溫脾腎,化濕濁,宣氣機。
方藥:附子10g(開水久煎),肉桂10g,淫羊藿10g,黃連8g,石菖蒲10g,天花粉15g,砂仁5g(后下),蒼術(shù)10g,草果10g,佩蘭10g,藿香10g,生大黃10g(后下),地膚子12g。7劑。水煎,早晚服。
二診(5月17日):口臭、惡心消失,切診時未聞到口中呼出臭味,嗜睡好轉(zhuǎn),脘脹減輕,大便稀,始有精神,主動下床活動,舌紅,苔白,脈沉細緩。調(diào)整方藥:上方去藿香、生大黃,加人參10g(另煎),益智仁10g。12劑。水煎,早晚服,鞏固療效。
答疑解惑
問:口臭多為脾胃積熱上熏于口,驗案中您是怎樣梳理證候的?
答:先辨濕之寒熱,再辨積之有無,濕以脾胃濕熱熏蒸居多,也有濕濁留垢熏蒸于口,如驗案1口臭,兼見口中黏、苔白膩,乃濕濁留垢熏蒸于口所致;驗案2口氣熱臭兼見噯腐、大便干,為胃腸積熱所致;驗案3糖尿病口臭兼納呆、惡心,為脾腎陽虛不化濁所致。
問:化濕治口臭用藥經(jīng)驗如何?
答:我的體會有兩點:其一,不論濕濁還是濕熱口臭都用草果、蒼術(shù)、白豆蔻、佩蘭化濕濁藥。其二,治口臭“以香治臭”,如用香薷、藿香氣香之品以治臭,無惡心用香薷,有惡心用藿香,苔膩用草果可化,口中有甜味用佩蘭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