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很多人都向往一份平淡不羈的生活,安穩(wěn)自在、幸福快樂就好。但很多時候,理想總是很豐滿,卻往往要為現實的骨感買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往往令人精神崩潰,甚至出現精神抑郁。抑郁癥當前,如何是好?國醫(yī)大師李振華疏肝健脾有良方!
【組成】白術10g,茯苓15g,橘紅10g,清半夏10g,香附10g,郁金10g,節(jié)菖蒲10g,炒梔子10g,蓮子心6g,小茴香10g,烏藥10g,龍齒18g,夜交藤30g,合歡皮18g,白蔻仁10g,焦神曲10g,焦麥芽10g,焦山楂10g,知母12g,甘草3g,琥珀3g(沖服),朱砂1.5g(沖服)。
【功效】疏肝健脾,清心豁痰。
【主治】臟躁。臨床多見于抑郁癥。癥見精神抑郁,情緒急躁,喜怒無常,頭痛,失眠,健忘,口苦,舌質紅,脈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分早晚2 次服。
【經驗】李老認為,抑郁癥乃長期精神抑郁,怒氣傷肝,肝氣郁滯,郁而化火,以致肝火引動心火,肝火不僅耗傷腎陰,肝氣又橫逆脾胃,導致脾不能正常運化。水濕內停,氣郁日久化熱而為痰,痰濕隨肝氣上逆,蒙蔽清竅,導致思維混亂,此復雜之病理涉及心肝脾腎四臟。本病宜通不宜補,氣郁是發(fā)病之本,通即是疏通肝氣,恢復肝氣疏泄條達之功,氣行則濕行,痰濕去,則熱成無根之火,便易于消散。李老針對病因研制出了“清心豁痰湯”。本方以香附、郁金、小茴香、烏藥直入肝經,疏肝理氣;白術、茯苓、橘紅、半夏、白蔻仁健脾祛濕消痰;炒梔子、蓮子心、知母、節(jié)菖蒲、龍齒、夜交藤、合歡皮清心肝之火,安神寧志,火去不擾神明,而思維自安。全方共奏疏肝健脾、清心豁痰之功。頭暈者加天麻、鉤藤; 時自汗出者酌加麻黃根、浮小麥、牡蠣;咽干口苦者重用知母;心煩急躁甚者加淡竹葉、黃連。同時,在治法上以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并重,使肝氣不再郁滯,其他臟器功能自可恢復。通過臨床觀察,此方不僅對臟躁病療效顯著,甚至比臟躁病發(fā)展更重的抑郁癥,亦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組成】白術10g,茯苓12g,陳皮10g,旱半夏10g,香附10g,木香6g,厚樸10g,烏藥10g,枳殼10g,沉香3g,郁金10g,劉寄奴15g,桂枝5g,白芍10g,茴香10g,砂仁6g,焦神曲12g,焦麥芽12g,焦山楂12g,甘草3g。
【功效】健脾疏肝,溫運中焦,消食和胃。
【主治】郁證,證屬肝郁脾虛者。臨床多見于抑郁癥。癥見精神抑郁,情緒不寧,胸悶,脅脹,腹冷,脘悶噯氣,納差,舌淡苔薄,脈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分早晚2 次服。
【經驗】李老在本方中用白術、茯苓健脾益氣,以促運化;脾虛失運每致痰濕凝聚,故加陳皮、旱半夏、甘草取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意;香附、厚樸、木香、枳殼疏肝理氣,調中除痞;烏藥、沉香行氣散寒,溫降調中;氣滯日久,經絡必致不暢,故用郁金、劉寄奴苦泄行散,活血通絡;又取劉寄奴芳香醒脾開胃、消食化積之功;桂枝溫運脾陽,化痰飲,合白芍一散一收,使桂枝辛散而不致傷陰;茴香理氣和胃,溫中祛寒;砂仁、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醒脾開胃,消食化積。諸藥共奏疏肝理氣、健脾溫中、通降和胃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