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與人體水液代謝關系密切,脾失健運會導致水濕內(nèi)停而成水腫,明代張景岳指出:“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而水腫又是腎病的常見表現(xiàn),故健脾利水的運用恒多。脾失健運還會導致濕濁內(nèi)留,而濕濁內(nèi)留又是慢性腎衰的主要病機,故健脾化濁法是治療慢性腎衰的常用方法。
脾主運化,還為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篇》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所以腎性貧血與脾虛有關。
脾還主統(tǒng)攝,升清。而脾失統(tǒng)攝,清氣下陷是腎炎蛋白尿的主要形成機理,所以益氣健脾,升清固攝是蛋白尿的主要治法;此外,脾不統(tǒng)血也是腎炎血尿的形成機理之一,因而,健脾攝血也是腎炎血尿的治法之一。
總之,治脾法在腎病中運用廣泛。
1
健脾益氣法
蛋白尿?qū)儆谄馓撊跽撸R床表現(xiàn)有面色淡黃,納差乏力,腹脹痞滿,大便稀散,脈象軟弱,舌淡有齒痕等,方如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黃芪大棗湯等;若中氣下陷之證明顯,見頭暈乏力,腹脹下墜,便意頻頻等,可用健脾升提法,方如補中益氣湯。慢性腎衰的早期,無論有無脾虛的表現(xiàn),都應在補腎的同時加健脾的藥物;若有脾虛的表現(xiàn),則應以健脾為主,用香砂六君子湯加生大黃為主。
2
健脾利水法
用于腎病水腫屬于脾氣虛弱者,在水腫的同時有上述脾虛見證,方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外臺茯苓飲、胃苓湯、春澤湯等。
3
健脾攝血法
若腎炎血尿有脾虛見證,屬脾不統(tǒng)血者,治宜健脾攝血,方如歸脾湯加減;若有中氣下陷表現(xiàn)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4
健脾養(yǎng)血法
腎性貧血以脾不生血常見,多可用健脾養(yǎng)血法,方如歸脾湯、當歸養(yǎng)血湯、八珍湯等,方中需用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