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之前只有枳實而無枳殼,到宋代《開寶本草》方分枳之小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
《神農本草經》枳實: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
《名醫別錄》枳實:味酸,微寒,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九月十月采。(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內容。原書早佚,但其有關內容仍可從后世的《大觀本草》、《政和本草》中窺知。)
《開寶本草》
枳實:苦酸,微寒,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
枳殼:苦酸,微寒,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
與《開寶本草》(公元973-974年)同時代的《夢溪筆談》(公元1086—1093)在“補筆談-藥議”中說:“六朝以前醫方,唯有枳實,無枳殼,后人用枳之小嫩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辈⑶姨岢觥侗窘洝返蔫讓崡l皆是枳殼之功,加上《開寶本草》的枳殼條,合并為枳殼條;而《名醫別錄》的記載則是枳實。
并且,后世有七八月采者為枳實,九十月采者為枳殼,聯系到《名醫別錄》記載枳實乃九月十月采,則沈括所言古之枳實為枳殼確有道理,并且按其劃分枳實、枳殼的功效,確實與仲景及后世醫家所用藥物功效相合。當然,沈括之言必然影響到其后的醫家或藥物學家,與其相合又是在情理之中。
《名醫別錄》枳實條分析
(1) 治在中焦,泄腸胃之宿食堅滿。
《別錄》說:“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本草思辨錄》說其滿為堅滿,破結實即下宿食之謂,即是說枳實治在中焦,泄腸胃之宿食堅滿。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厚樸三物湯、厚樸七物湯、大柴胡湯、梔子厚樸湯、梔子大黃湯、《千金》三黃湯。
(2) 除胸滿,止脅痛
《別錄》說:“除胸脅痰癖,逆氣,脅風痛”。以上所提之癥,如心下急、痞,脅痛、胸滿、痛等證,瀉心湯、陷胸湯、大柴胡湯為其專治之方,枳實所治為何?《本草思辨錄》說,枳實味苦帶辛,唯有辛味之氣藥方能入心肺,枳實苦多辛少,以辛入心肺,苦多不能久停心肺,而散逆下氣。如枳實薤白桂枝湯、桂枝生姜枳實湯、橘枳姜湯、厚樸大黃湯、四逆散。
(3) 散結泄滿
上兩條分析的是枳實的作用部位,這條分析其作用機制,此四字化用陳修圓與周巖的“氣開結散”與“泄堅滿”。結合上兩條分析,竊以為,此四字能概括枳實的作用,并且表明了枳實的行氣泄滿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理氣藥,而是有物所阻之滿,除了第一條所說胃腸之宿食堅滿,還有痰飲。痰飲水濕本為一物之不同形態,周巖即對《別錄》中功效排序盛贊,說言除痰癖而不言除痰飲,并且逐停水單列而不隸屬于胸脅,故此功不止于胸脅。
所以說,枳實散結泄滿為之治標,必配伍治本之藥,如枳實薤白桂枝湯、桂枝生姜枳實湯、橘枳姜湯、《外臺》茯苓飲均以化氣之品為主;而枳術湯、厚樸三物湯則以消水泄水之品為主;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厚樸大黃湯、厚樸七物湯、大柴胡湯、梔子厚樸湯、梔子大黃湯、《千金》三黃湯則以瀉實之品為主;枳實芍藥散以芍藥補其不足之血,枳實行氣壅滯之氣來治療產后血虛血瘀之腹痛煩滿不得臥,排膿散雖方藥與主治不同,而理卻合。陳修圓總結的“瀉痞滿而去濕,消陳宿而還清”,甚是恰當!
《金匱要略心典》
(1) 枳實薤白桂枝湯、桂枝生姜枳實湯、橘枳姜湯(尤在涇):急通痞氣,苦以泄痞;
(2 )大小承氣湯、厚樸三物湯、梔子大黃湯(尤在涇):瀉其實,除實于中;
(3) 枳術湯(尤在涇):水之有形,苦以瀉之;
(4) 排膿散(尤在涇):枳實苦寒,除熱破滯為君;
(5)枳實芍藥散(尤在涇):枳實燒令黑,能入血行滯;《本草求真》:氣行則血自通,究皆利氣之品,而非通血之劑耳。
《注解傷寒論》成無己多從《內經》藥物氣味分析
(1)大柴胡湯:里熱已甚,結于胃也,下氣里熱則愈。柴、芩之苦入心而折熱,枳實、芍藥之酸苦,涌泄而扶陰。
(2)大承氣湯:大便以硬,以下胃熱。“燥淫于內,以苦下之”,大黃、枳實之苦,以潤燥除熱。
(3)枳實梔子豉湯:勞復,熱氣浮越,聚于上,苦以吐之。
(4)梔子厚樸湯:泄腹滿。
(5)四逆散:此方散傳陰之熱,枳實、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熱。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基本與成無己相同,擇其不同點如下:
(1)四逆散:邪在外內之間,則和解而分消之,柴胡之辛揚之,使從外出;枳實之苦抑之,使其內消。所以能內能外者,則樞機之用為多,故必以芍藥之酸益其陰,甘草之甘養其陽,猶小柴胡之參、草。
(2)枳實梔子豉湯:余熱之氣,因勞而外浮,枳實、梔子所以下熱,豆豉所以散熱,少加大黃逐其宿食。
《傷寒來蘇集》大柴胡湯:結熱在里,枳、芍以破結。
(1) 理氣劑
枳實消痞丸:此方可看做半夏瀉心湯的化裁,周巖在《本草思辨錄》中說:“痞為虛邪,宜輕散不宜實攻(所以不用枳實)”,張秉承的《成方便讀》解釋:脾虛之人,中焦濕熱交阻,痰食聚集,則用枳實、厚樸為合理。
橘核丸治痰、濕、瘀的凝結,五磨飲子、六磨湯治氣逆。余理氣、降氣之劑則少見枳實。
(2)消導化積劑
枳實導滯丸、木香導滯丸、健脾丸。
(3)清熱利濕劑
小陷胸加枳實湯、枳實導滯湯。
個人理解,誠如沈括所說,古人只有枳實,而后人為分出枳殼,將一部分功效分開,可將枳殼的功效作為枳實的補充,如傷寒論時芍藥部分白芍、赤芍,術無白術、蒼術之分。但是,畢竟采收的季節不同,其所得之氣會有一些差別,如《本草求真》說:枳實實小性酷,不似枳殼體大氣散?!侗静莩缭芬舱f:小者其性藏密而氣全,大者其性宣發而氣散。
附:南京中醫藥大學有一位博士,曾在其畢業論文《枳實與枳殼的應用及配伍規律研究》中指出:《中醫方劑大辭典》中共記載方劑96592首,共收集含枳實的方劑1759首,含枳殼的方劑4901首。
與枳實配伍的前30位藥物統計:陳皮、茯苓、半夏、白術、大黃、人參、厚樸、黃芩、木香、肉桂、當歸、白芍、黃連、檳榔、神曲、桔梗、柴胡、梔子、川芎、青皮、山楂、前胡、附子、杏仁、生姜、干姜、香附、防風、麥芽、瓜蔞;
與枳殼配伍的前30位藥物統計:茯苓、當歸、陳皮、人參、木香、大黃、檳榔、白術、肉桂、川芎、黃芩、防風、半夏、桔梗、柴胡、白芍、赤芍、厚樸、前胡、黃連、黃芪、羌活、生地、麥冬、桑白皮、青皮、附子、杏仁、訶子、木通。
通過對所收集方劑的整理分析,對與枳實或枳殼配伍常用的藥物類別和藥物種類進行對比如下:
從藥物類別上講,與枳實或者枳殼配伍的藥類幾乎沒有差別,只是有少量藥物只偏向于與枳實和枳殼中的一種配伍應用。
比如:理氣藥、溫理藥、瀉下藥(攻下藥)、利水滲濕藥(利水消腫藥)、消食藥和化濕藥與枳實配伍比與枳殼配伍常用?;钛鏊?活血止痛藥)和驅蟲藥與枳殼配伍比與枳實配伍常用?;抵箍绕酱幹兄挥星寤療崽邓幒蜏?/span>化寒痰藥常與枳實或枳殼配伍應用,且與枳實配伍要比與枳殼配伍常用;對于枳實的配伍,溫化寒痰藥要比清化熱痰藥常用,但是對于枳殼則剛好相反。
清熱藥中,清熱燥濕藥是使用最多的配伍,且與枳實的配伍應用比與枳殼的配伍常用;但清熱涼血藥卻只偏向于與枳殼配伍,清熱瀉火藥只偏向于與枳實配伍。解表藥中與枳實配伍的只有發散風熱藥,發散風寒藥和發散風熱藥都與枳殼有配伍應用,且發散風寒藥比發散風熱藥常用,無論從哪方面講,解表藥都偏向于與枳殼配伍應用。補虛藥中的補氣藥和補血藥是與枳實或枳殼最常用的配伍,其中補氣藥偏向于與枳實配伍應用,補血藥卻偏向于與枳殼配伍。
根據藥物的引用頻率,對與枳實或者枳殼配伍的藥物進行比較可知,肉桂與枳實和枳殼的配伍沒有偏向。陳皮、茯苓、半夏、白術、大黃、人參、厚樸、黃芩、白芍、黃連與枳實配伍比與枳殼配伍常用。木香、當歸、檳榔、桔梗、柴胡、川芎、前胡與枳實配伍常用。梔子、青皮、山楂只偏向于與枳實配伍,防風、羌活、赤芍、黃芪只偏向于與枳殼配伍應用。
本文由小和尚原創,授權中醫集結號獨家發表,嚴禁用于商業目的,文后附錄的內容摘自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許愛華的畢業論文,中醫集結號編輯整理,尊重知識和勞動,轉載請注明由中醫集結號(zhongyijjh)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