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可憐的申申感冒了,全辦公室的人都被傳染了,
昨晚聽完私塾班班長皮定宇講授中醫治療感冒的經驗,申申放棄了輸液,選擇中醫治療。
皮班長從理論上基礎到臨床醫案,全面講解了自己從事中醫臨床工作20余年以來,治療感冒的臨證思路,干貨滿滿。
本文為課程節選,讓你用3分鐘的時間,學會皮班長20多年的臨床經驗。
定義
感冒:又稱傷風、冒風,是感受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衛功能失調出現的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脈浮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外感病證。
全年均可發病,尤以春冬兩季多見。
由于感邪之不同、體質強弱不一,證候可表現為風寒、風熱、風燥三大類,并有夾濕、夾暑的兼證,以及體虛感冒的差別。
如果病情較重,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稱為“時行感冒”。
歷史沿革
《素問·太陰陽明》篇說:“傷于風者,上先受之。”
《素問·骨空論》說:“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素問·風論》:“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
指出感冒的致病因素在于風邪,主癥以寒熱、頭痛、身痛為主癥。
《傷寒論》指出感冒有中風、傷寒之別,并提出不同的治法:
太陽中風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瑟瑟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12)
桂枝湯: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炙甘草
太陽傷寒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感冒”一詞,首見于北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諸風》中論及參蘇飲治“感冒風邪,發熱頭疼,咳嗽聲重,涕唾稠粘”。
顯然,此處之“感冒”非為病名,實乃作為動詞之感受、冒犯之義。
“感冒”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病名出現,較早見于《丹溪心法·中寒附錄》中“初有感冒等輕證,不可便認作傷寒妄治”。
清代林佩琴在《類證治裁·傷風》中首先提出“時行感冒”之名,云:“時行感冒,寒熱往來,傷風無汗。”
病因
1.六淫時邪猖獗,肺衛調節疏懈
2.起居不當,腠理不密,營衛失和
3.體質虛弱,衛外不固,虛體感邪
4.“坐”出來的感冒
“熬”出來的感冒
“愁”出來的感冒
“吃”出來的感冒
因為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改變,人體缺少運動,情感比較煎熬,飲食不規律,油膩重,傷及人的肺胃和脾胃功能。致使人體正氣抗邪的能力下降,當感受外邪時,就會感冒。
病機及轉化
感冒的病位在肺衛;
基本病機為六淫入侵,衛表不和,肺氣失宣。
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衛表不和為主。
病理性質屬表實證,但有寒熱之分。
若感受風寒濕邪,則皮毛閉塞,邪郁于肺,肺氣失宣;
感受風熱暑燥,則皮毛疏泄不暢,邪熱犯肺,肺失清肅。
如感受時行病毒則病情多重,甚或有變生他病者。
在病程中且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初起以衛表及鼻咽癥狀為主
可見惡風或惡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癢、咽痛、周身酸楚不適等,或有發熱。
由于風邪兼夾病邪的不同,還可見胸悶、惡心、脘痞、納呆、便溏、咽干、少痰等癥。
2.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
在同一時期發病人數劇增,且病癥相似,多突然起病,惡寒、發熱(多為高熱)、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病情一般較普通感冒為重。
3.病程一般3~7日
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時行感冒少數可傳變入里,變生他病。
《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傷寒論》第9條: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4.四季皆可發病
而以冬、春兩季為多。
病證鑒別
1.與某些溫病早期的鑒別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6)
感冒:邪犯肺衛,多無發熱或發熱不高,服解表藥后,汗出身涼脈靜而漸愈,病程多不超過一周,多不傳變。
四季皆有,但冬、春多發,具相兼性、轉化性。
屬西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
溫病:疫毒內犯必有發熱甚或高熱,得汗后熱雖暫降,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復起,且常見傳變入里之候:神昏、譫妄、驚厥、出血等。
有季節性傳染性強,發病急驟,病風溫包括的西醫肺炎、急性支氣管炎、胸膜炎等;
暑溫包括乙肝、鉤端螺旋體病等疾病早期病情重篤,癥狀相似。
2.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的區別
普通感冒病情較輕,全身癥狀不重,初起一般多見鼻塞、流涕、噴嚏、聲重、惡風,繼則發熱、咳嗽、咽癢或痛、頭痛、身楚不適等;
少有傳變;
在氣候變化時發病率可以升高,但顯散發性,無明顯流行特點。
時行感冒病情較重,發病急,全身癥狀顯著,常突然惡寒,甚則寒戰、高熱、周身酸痛;
可以發生傳變,化熱入里,繼發或合并它病;
具有廣泛的傳染、流行性。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邪在肺衛,辨證屬表實證)
1.區分風寒與風熱
風寒證:惡寒重,發熱輕流清涕,痰吐稀薄色白,咽不痛,口不渴,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風熱證:身熱較甚,微惡風,口干咽痛明顯,流黃涕,痰粘或黃,汗少,舌苔薄黃,邊尖紅,脈浮數。
2.辨不同兼邪
暑:入夏時常發熱,或午后熱甚,微惡風寒,肌膚灼熱,汗少,口渴引飲,食少,心煩,倦怠無力,咳嗽少痰,舌苔薄白或薄黃,舌質微紅,脈細數。
燥: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無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質清稀,舌干苔薄,脈象浮弦
濕:身熱不甚,遷延纏綿,微惡風寒,汗少而粘,頭痛如裹,肢體酸重疼痛,或胸膈悶脹,脘痞泛惡,口中粘膩,大便稀溏,面色淡黃,舌苔白膩,脈浮濡。
治療要點——解表達邪
治療遵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義,采取解表達邪的原則。
風寒治以辛溫發汗,風熱治以辛涼解暑,暑濕雜感者又當清暑祛濕解表。
虛體感邪則應扶正與解表并施。
分型論治
1.風寒束表證
癥狀
主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
兼癥: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痰薄色白
苔脈: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證機概要:
風寒外束,衛陽被郁,腠理內閉,肺氣不宣。
治法:辛溫解表
代表方:
荊防達表湯(《時氏處方》)或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加減。
兩方均為辛溫解表劑。
常用藥:
荊芥、防風、蘇葉、豆豉、蔥白、生姜——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紅——宣通肺氣。
加減:
表寒重——頭痛、身痛、憎寒、發熱、無汗者,配麻黃、桂枝以增強發表散寒之功用(麻黃湯意);
表濕較重——肢體酸痛,頭重頭脹,身熱不揚者,加羌活、獨活祛風除濕,或用羌活勝濕湯加減;
濕邪蘊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膩者,加蒼術、厚樸、半夏化濕和中;
或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本方為感冒(胃腸型)的一張主方,適用,有效。
2.風熱犯表證
癥狀
主癥:身熱,微惡風,汗泄不暢,頭昏脹痛,目脹面赤
兼癥:咳痰粘黃,咽痛口干,鼻流濁涕
苔脈:舌苔薄白微黃,脈浮數
證機概要:
風熱犯表,熱郁肌腠,衛表失和,肺失清肅。
治法:辛涼解表
代表方:
銀翹散、蔥豉桔梗湯加減。
兩方均有辛涼解表,輕宣肺氣功能。
但前者長于清熱解毒,后者重在清宣解表。
常用藥:
銀花、連翹、黑山梔、豆豉、薄荷、荊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
竹葉、蘆根——清熱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氣,化痰利咽。
加減:
咽喉紅腫疼痛酌配一枝黃花、土牛膝、元參解毒利咽;
可另用冰硼散、西瓜霜、錫類散等吹喉。
時行熱毒癥狀明顯,配大青葉(板蘭根)、蒲公英、蚤休(草河車、重樓、七葉一枝花)等清熱解毒。
若肺熱素盛,風寒外束,熱為寒遏,煩熱惡寒,少汗,咳逆氣急,痰稠,聲啞,可用石膏、麻黃以清宣肺熱。
如風熱化燥傷津,或秋令感受溫燥致病,伴有咳嗆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質紅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參,天花粉、梨皮清肺潤燥,不宜再伍辛溫之品。
3.暑濕傷表證
癥狀
主癥:夏令感邪,身熱汗少,微惡風,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
兼癥: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
苔脈: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證機概要:
暑濕傷表,表衛不和,肺氣不清。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代表方:
新加香薷飲加減。
本方功能清暑化濕解表。
用于夏月暑濕感冒,身熱心煩、有汗不暢、胸悶等癥。
常用藥:
銀花、連翹、鮮荷葉、鮮蘆根——清暑解熱;香薷——發汗解表;厚樸、扁豆——化濕和中。
加減:
暑熱偏盛,熱盛煩渴,加黃連、山梔、黃芩、青蒿、荷葉、蘆根以清暑泄熱。
里濕偏重,口中粘膩、胸悶脘痞、泛惡、腹脹、便溏,加藿香、蒼術、白蔻仁、法夏、陳皮和中化濕。(藿香正氣散)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碧玉散、赤茯苓以清熱利濕。
附:虛體感冒
感冒特點及機理
素體虧虛,衛外不固,反復感邪,纏綿難愈。
機理:
氣虛感冒:衛氣不固,外邪乘襲,氣虛托送無力,邪不易解。
陰虛感冒:陰津素虧,外邪乘襲,津液不能作汗達邪(多為風熱)。
治療原則
當扶正達邪,在疏散藥中酌加補正之品。
治療不可過于辛散,單純祛邪,強發其汗,耗氣傷津,重傷正氣。
證治分類
1.氣虛感冒
癥狀:
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
咯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復易感;
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
證機概要:
素體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襲。
治法:益氣解表
代表方:
參蘇飲加減。
本方益氣解表,化痰止咳。
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憎寒發熱,無汗,頭痛,咳嗽,氣短,脈弱等癥。
常用藥:
黨參、甘草、茯苓——補氣扶正以祛邪;
蘇葉、葛根、前胡——疏風解表;半夏、陳皮、枳殼、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加減:
若表虛自汗,易傷風邪者,可常服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以防感冒,有良好效果。
若見惡寒重,發熱輕,四肢欠溫,語音低微,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為陽虛外感,當助陽解表,用再造散加減。
藥用黨參、黃芪、桂枝、附子、炙甘草溫陽益氣;細辛、防風、羌活解表散寒。
2.陰虛感冒
癥狀:
身熱,微惡風寒,少汗,干咳少痰;頭昏,心煩,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機概要:陰虧津少,外受風熱,表衛失和。
治法:滋陰解表
代表方:加減葳蕤湯化裁。
本方滋陰解表,治療陰虛感冒,頭痛身熱,微惡風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紅,脈數等癥。
常用藥:
玉竹——滋陰,以資汗源;甘草、大棗——甘潤和中;
豆豉、薄荷、蔥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熱和陰。
加減:
陰傷較重,口渴咽干明顯,加沙參、麥冬以養陰生津。
經驗總結
1.臨床當辨清病邪之性質
掌握辨證要點,分清風寒、風熱。
風寒誤用辛涼,汗不易出,病邪難以外達,反致不能速解,甚或發生變證;
風熱誤用辛溫,則有助熱燥液動血之弊,或引起傳變。
除虛體感冒兼顧扶正補虛外,一般均忌用補斂之品,以免留邪。
2.寒熱二證不顯者,可予辛平輕劑
感冒輕證,或初起偏寒偏熱俱不明顯,僅稍有惡風,微熱、頭脹、鼻塞者,可用辛平解表法,用桑葉、薄荷、防風、荊芥等微辛輕清透邪。
咽癢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貝母、橘紅、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氣。
3.寒熱雜見者當溫涼合用
風寒外感,表尚未解,內郁化熱:
或肺有蘊熱,復感風寒之證,可取溫清并施,辛溫與辛涼合用之法,解表清里,宣肺清熱。
并須根據寒熱的主次及其演變,適當配伍,如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即屬此類方劑。
4.并發癥和夾雜癥者應適當兼顧
感冒病在衛表,一般無傳變。
但老人、嬰幼、體弱或感受時邪較重者,可見化熱入里犯肺,逆傳心包(如并發肺炎,流感的肺炎型、中毒型)的傳變過程,當以溫病辨治原則處理。
原有宿疾,再加新感,當據其標本主次,適當兼顧。
小兒感冒易夾驚夾食。
夾驚者酌配鉤藤、薄荷、蟬衣、僵蠶、石決明等熄風止痙;
夾食者加神曲、山楂、萊菔子、谷麥芽等消導之品。
5.虛體感冒當在解表藥中酌加扶正之品
虛體感冒正氣已虛,雖感外邪,也不宜過于表散。
若單純祛邪,強發其汗,更加傷害正氣,甚至汗出致脫。
應扶正祛邪,在疏散藥中酌加扶正之品以達邪。
6.一般而言,感冒屬輕淺之疾,只要能及時而恰當地治療,可以較快痊愈。
但對老年、嬰幼、體弱患者及時感重證,必須加以重視,防止發生傳變,或夾雜其他疾病。
此外,病情之長短與感邪的輕重和正氣強弱有關。
風寒易隨汗解;
風熱得汗,未必即愈,須熱清方解;
暑濕感冒每多纏綿;
而虛體感冒則可遷延或易復感。
清代醫家柯琴《傷寒來蘇集》中云“六經乃百病之六經”;
俞嘉言亦云“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決”。
在20余年的行醫過程中深感經方的魅力,只要辨證準確、洞悉病機,確能效如桴鼓。
小柴胡湯治療感冒只要辯證準確,化裁得當,亦能迅速獲效。
小柴胡湯治療感冒
柴胡散半表之邪,黃芩清半里之熱,半夏、生姜降逆化痰,人參、大棗、甘草健脾扶中。
七味藥相輔相成,和樞機,解郁熱,達三焦,暢氣機,攻補兼施,寒熱同調,溫而不燥,寒而不凝,可達脾升胃降,三焦通達,水升火降,氣通津布,表里調和之效。
而感冒正是正虛邪犯人體所致,臨床按感邪性質和素體差異的不同而化裁可使邪氣外透,樞機得利,脾胃調和,以達營衛調和,諸證自除的滿意療效。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語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方組】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01.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柯韻伯曰:小柴胡湯“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里之總方。”
(不僅善治少陽經證,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且善治太陽表證,以祛在表之邪。)
本方既為少陽病之主方,理當出于少陽病篇,而《傷寒論》中卻出在太陽中篇,可見本方原可治太陽病,為太陽與少陽統治之方。
古人云:若無虛,風寒小能獨傷人。
外邪之人,必因衛氣不足,肌表失于固密,所以體虛之人(包括老年人在內),更易感冒,而小柴胡湯卻為虛人及老人感受風寒最為的對之方。
或曰:人體之虛有陰、陽、氣、血之別,當于解表藥中,或輔益氣,或輔養血,或助陽,或滋陰,分別施治,何以竟用小柴胡湯一方統治?
對此劉渡舟教授曾經解釋曰:“因虛人感冒之病因病機,與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機理無二致,此皆不任發汗,故可用小柴胡湯統治之。
方中參草棗補益中焦脾土,令谷氣充沛,以為勝邪之本,合柴芩夏姜,從少陽之樞,以達太陽之氣,逐在外之邪,此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
小柴胡湯治療感冒加減法:
體虛易感合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
氣虛加人參、黃芪
血虛合四物湯
陰虛去半夏加生地黃、玉竹
陽虛去黃芩加桂枝、制附子
風寒:加荊芥、防風
風熱:加金銀花、連翹
溫燥:加桑葉、杏仁
涼燥:加紫蘇葉、杏仁
咳嗽明顯加桔梗、枳殼、杏仁、浙貝母
因寒閉咳嗽合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
咽喉腫痛加僵蠶、牛蒡子、浙貝母
痰濕重者合二陳湯(半夏、茯苓、陳皮、甘草)
食積中阻合保和丸(連翹、焦山楂、炒麥芽、焦神曲、萊菔子等)
腮腺炎加石膏、葛根、板藍根
濕重加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
飲聚加干姜、細辛
本文總結全面,解讀深刻,在這個感冒高發的時節,來的剛剛好。
將本文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感冒患者選擇中醫治療,拒絕輸液帶來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