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醫家將煎藥用水分成很多種。如《醫學正傳》里介紹的就有長流水、急流水、順流水、逆流水、千里水、半天河水、春雨水、秋露水、雪花水、井花水、新汲水、無根水、菊英水、潦水、甘瀾水、月窟水等多種。古人之所以給水這么多名稱,實際上是在中國傳統思維的影響下,結合不同類型水的性能、功用而最終命名的。在古人看來,水的性質并非一成不變,它也會隨著季節、地域、環境、人為加工等因素而有所改變。
急流水
湍上峻急之流水也。因其有速急而達下的特性,所以多用以煎煮通利二便及治療足脛以下之風藥。據說有人病小便不通,很多醫生不能治,而張子和只把煎藥的水換成急流水,用它來煎取前藥,借急流水通下之功而取得奇效,一飲而溲。
順流水
性順而下流,與急流水下行之性類同,所以常用來煎取治下焦腰膝之證及通利二便的藥物。
逆流水
流動過程中回旋倒流的水。古人認為其性逆而倒流,作用多偏于上而不下,所以多用來煎煮發吐痰飲的藥物。
立春雨水
其性始得春升生發之氣,能資始發育萬物。多用來煎煮中氣不足、清氣不升的藥物。
露水
露水,是附著于草木上的小水珠,秋天露水多時,可用盤收集。在古人看來,露水是極具養生價值的無上妙品,所以賢人雅士常采集露水以備用,或用以泡茶,或用以釀酒,或用以療疾。《本草綱目》中介紹的露水較多,有百花上露、百草頭上秋露、柏葉上露等多種,每種都隨物性遷,具有不同的作用。如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而柏葉上露有明目作用。露水中的秋露水,是在秋天露水多時采集的,此時的露水稟秋之收斂肅殺之氣,多用于煎取潤肺殺祟的藥物。
井泉水
井泉水并不是井水和泉水的合稱,而單指井水。清晨時第一次打的水,稱為井花水,其天一真精之氣浮結于水面,所以用來煎取補陰的藥物。還可以用來煎煮治療痰火、調理氣血的藥物。《金匱要略》風引湯用井花水煎藥,治療大人風引,少兒驚癎瘛疭等癥,取其助藥清熱之意。
甘瀾水
甘瀾水,也稱為勞水、揚泛水、甘爛水。甘瀾水的制備較麻煩,得用勺或瓢等物將盛器中的水揚起千萬遍,等盛器中的水出現大量的小水珠時才成。古人認為水本來的性質是咸且重,揚過之后,水的性質就會有所變化,變得甘而輕,因此用這樣的水煎藥就有著特殊的效果。《醫學正傳》認為甘瀾水可以用于煎煮治療傷寒陰證的藥物。《金匱要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發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之癥,就是一個傷寒陰證——陽虛飲動。此方用甘瀾水煎藥,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之意。
潦水
《本草綱目·水部》:“降注雨水謂之潦,又淫雨為潦。”即大雨或久雨后路上的流水或低洼處所積的雨水。稱其是煎調脾胃去濕熱之藥。《傷寒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傷寒瘀熱在里,身發黃之癥,煎藥用潦水,取其味薄而不助濕氣利熱氣之意。
《醫學正傳》中的潦水,又名無根水,指山谷中無人跡去處,新土科凹中所存的水,因其性不動搖而有土氣內存,所以多用于煎煮補益中氣、調理脾胃的藥物。
百沸湯
百沸湯又名熱湯、太和湯、麻沸湯,指燒開的熱水,以煮沸百次者為佳,故稱。《傷寒論》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心下痞,按之濡,關上脈浮之癥,用麻沸湯漬三黃,取其氣薄而泄虛熱之意。另外《傷寒論》中治療熱痞兼陽虛的附子瀉心湯也用麻沸湯漬三黃,其用意與前者相類。
實際上,古人用于煎藥的水決不限于上述這幾種,還有很多未論及,如泉水、漿水、節氣水等等。這些水可能都有特別的作用,但其詳細機理尚未闡明。古人在傳統思維的影響下給出了一些解釋,有的帶有機械套用整體觀、取象比類來說理的痕跡,而且其文化的味道濃于醫學的味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