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整理 邢思明
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高血壓病一例
導讀
學過書法的人都知道,筆畫越少的字越難寫,中醫辨證也與其有某種類似,本案能夠搜集到的病癥資料非常有限,這時候要做到精準辨證,靠的就是醫者的臨床經驗和辨證的細致入微。這門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臨床需要不斷地摸索與積累。
李男,42歲,左胸微疼,左足跟疼,全身疲乏無力,舌上現白苔,脈沉弦弱。測得血壓180/130mmhg,目的很明確,西藥降血壓不理想,想讓中醫用中藥降壓。
這是安老師的一位老鄉加老病號,常在安老師這里看病,以往看病幾乎不離柴胡劑,因此可以說他是一個柴胡體質的人。這次的癥狀并不典型,主訴似乎對判斷疾病幫助也不大,就是一個測得高血壓,讓你解決,還高達180mmhg。這是個老板,平時體壯如牛,力大也不惜力。家中的兩個姑娘都拿他當練拳的靶標,為人也特別和藹。面對如此有限的病癥資料,我們該如何辨證?柴胡劑是沒錯!但既便使用也要符合辨證論治的精神才行。
辨證:少陽太陰合病。
用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合四味健步湯。
具體用藥:柴胡15 桂枝10 干姜6 黃芩12 天花粉18 牡蠣20 生甘草10 石斛10 芍藥20 桑寄生10(無牛膝代)二付
以觀后效
結果:僅服一劑(頭煎和二煎一同服下)即頭暈不能站立,測得血壓90/70。患者猛然想起家中有生脈飲,急命家人取出,即刻服下,約半小時好轉,遂第二劑藥不敢再服。
為什么會出現頭暈不能站立?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柴胡桂枝干姜湯的方后注有云: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病人出現的情況正是服藥后的暝眩反應。幾天后病人才向安老師匯報,安老師告訴他,此為暝眩狀態,百中難碰到一起,實際也不一定是壞事。繼續服藥,反而不會頭暈。用得準,柴桂姜發生暝炫的幾率很高。苦勸患者再把余下一劑中藥服下,結果很好,果然第二劑反不再頭暈了。
有人認為頭暈是頭煎和二煎的藥混合一起服下所致,這病人之所以這么喝是因為圖省事,其實既使小量喝,仍然難避免暝眩的發生。
病人服完2付藥后,再次復診。雖然現在血壓很正常,但是口臭很嚴重,病人要求連口臭一起治。脈還是沉弦弱,于是就在上方基礎上加上了小量的瀉黃散:即石膏15 梔子8 霍香6 防風6 甘草6 草叩5 水煎服。病人心有余悸要求只開一劑,反正是熟人老鄉,一劑就一劑吧,免得再出現暝炫而膽驚!
結果服藥后腹瀉一次,而口臭大減,全身舒暢。
這下病人放心了,原方再服5劑,未出現頭暈腹瀉等證。一切均好。遂停藥。(注:足跟痛早在暝眩發作那次就已好了。)
關于本案的辨證過程,安老師說主要是結合了患者以往的病機,若單看上邊的敘述,也未必能想到了柴胡劑;四味健步治療足跟痛應該是可以的,因為內含芍藥甘草嘛;至于為何用柴桂姜,這就要用到排除法,因為柴胡劑本來就不多。就本案而言,舌上現白苔,這一癥狀對決定使用柴胡劑至關重要;再就是全身疲乏無力,也是使用柴桂姜的有力依據;脈沉弦弱已把柴龍牡排除在外,同時也把柴桂姜鎖定,雖然柴龍牡與柴桂姜,都有疲乏無力,但治療用藥的性質卻大不同,柴龍牡偏實,柴桂姜偏虛。有次我給一80歲老頭看病,誤將柴掛姜錯用成柴龍牡,老頭的身體就經受不起這樣的打擊,差點起不來。為此我們學傷寒論的功底扎實與否,就在這方證的細微差別上!
精準辨證是對醫生背后功底的真實考驗;要想確定某一方,并且還要準確無誤,辨證時除一定要把已現有的敘述癥狀搞完整了外,也就是常說的要貫滿棋盤,不能見著一兩個癥狀就草率地認為是哪個方,還要結合脈舌及全身狀況,做出不偏不倚的準確判斷,為此我們還是那句話:整體觀念,具體辨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