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吧
之前治療一個病例,一直想整理出來,一直沒有時間,今天大致整理一下。
幾個月前,接診一個雙下肢水腫兩個月的患者,納差,食多則腹脹,脹的厲害會胸悶,甚至嗓子癢堵得慌。
去醫院做各項檢查,腎功能、肝功能都正常,所有檢查過后只有胃有糜爛性胃炎,HP(+)
予以西藥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效果不好來嘗試中醫治療。
中醫四診:近兩個月,天氣很熱也不容易出汗,吹空調風就容易咳嗽,吃涼的東西,容易加重腹脹的癥狀,同時伴有小便不利。
雙下肢水腫,雙脈沉,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
一般西醫認為的水腫無外乎幾大原因:
心源性水腫:一般多為右心衰竭,雙下肢水腫。
腎源性水腫:多見于各種腎病,早期晨起多有顏面部水腫,波及下肢水腫,伴有尿常規及腎功能異常。
肝源性水腫:肝硬化的失代償期以腹水為主要表現,也可以是由腳踝開始自下而上逐漸蔓延的水腫,而上肢與顏面部常無水腫發生。
營養不良性水腫:顧名思義,由于長期缺乏營養、蛋白丟失等造成的水腫,往往是先出現體重減輕,后出現由足部開始向上發展至全身的水腫。
粘液性水腫:多見于甲減,按之并沒有凹陷。
局部性水腫:常見于局部炎癥、肢體靜脈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靜脈炎、上或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征、絲蟲病所致象皮腫等。
排除西醫的多種病因
按功能性失調來處理。
參與中醫水液代謝的無非就是肺、脾、腎
《素問·經脈別論》稱作“通調水道”。
肺主行水的內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肺氣的宣發作用,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較輕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頭面諸竅,外達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潤之;
輸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衛氣的推動作用下化為汗液,并在衛氣的調節作用下有節制地排出體外。
二是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較稠厚部分,向內向下輸送到其他臟腑以濡潤之,并將臟腑代謝所產生的濁液(廢水)下輸至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
外邪襲肺,肺失宣發,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輸布失常,出現無汗、全身水腫等癥。內傷及肺,肺失肅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輸其他臟腑,濁液不能下行至腎或膀胱,出現咳逆上氣,小便不利,或水腫。
肺氣行水功能失常,導致脾轉輸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為痰飲水濕;水飲蘊積肺中,阻塞氣道,則影響氣體交換,一般都有咳喘痰多的表現,甚則不能平臥。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致全身水腫,并能影響他臟的功能。臨床上對水液輸布失常的痰飲、水腫等病證,可用“宣肺利水”和“降氣利水”的方法進行治療。
由于水液輸布障礙主要是因外邪侵襲而致肺氣的宣發作用失常,故臨床上多用宣肺利水法來治療,即《內經》所謂“開鬼門”之法,古人喻之為“提壺揭蓋”,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則稱之為“開上源以利下流”。
“飲入于胃,游益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患者大熱天不出汗,玄府閉阻不通。
受涼則咳嗽不止,形寒飲冷則傷肺。
從肺論治。
用熱敏灸法灸雙側中府穴
正好《針灸大成·卷六》:"主腹脹,四肢腫,食不下,喘氣胸滿,肩背痛,嘔畹,咳逆上氣,肺系急,肺寒熱,胸悚悚,膽熱嘔逆,咳唾濁涕,風汗出,皮痛面腫,少氣不得臥,傷寒胸中熱,飛尸遁疰,癭瘤。"
《針灸大成》正好記載的主治和患者的不多。
雙側中府穴皆出現熱敏效應,熱感開始進入肺,然后彌漫到腹部,然后整個上肢開始發熱,最后整個下肢開始發熱。開始一共用了半個小時才讓雙下肢包括足心發熱,后來越來越快。全身熱一遍只需要五分鐘。
神奇的是患者開始頭面部出汗,然后胸部,然后腹部,下肢水腫部位潮乎乎的。
然后開始大量排痰,之前從來沒有過痰液。
后予以中藥小青龍湯合真武湯加減配合健脾行氣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