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少聰 中醫暢談 昨天
原文: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傷寒論》176)
講解:這里就是脈浮滑,“傷寒”是統稱,表無寒,里有熱,無傷津,白虎湯主之。
原文: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傷寒論》177)
講解:“傷寒”在這里是泛指;“脈結代”,就是脈跳跳停停,有漏跳偷停現象。有規律的漏跳,西醫叫心律失常、早搏。“心動悸”,是一個自覺癥狀,就是感覺撲騰撲騰陣陣心跳,這種情況要使用炙甘草湯。
仲師在條文中沒有過多闡釋,后人根據方中藥物組成,以藥測證,以方釋病機,也做了一番解釋,不外乎滋陰養心之類。下面節選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說法:
本方是桂枝湯去芍藥,生脈散去五味,加麻仁生地阿膠而成。用桂枝湯治表,因為本身就是傷寒表病演變面來的;用生脈散復脈,是通過治療結代脈來恢復心臟功能;去掉的兩味藥,芍藥、五味子都是斂陰藥,本病不是不需要斂陰,而是斂陰已經不起作用,是不足以通過斂陰而恢復陰,是必須用比斂陰更強的補陰,而且是血肉有情之品,斂陰是將體內的陰控制住,不讓它繼續流失,它只管剩余的陰,而對已經缺失的則無能無力,而補陰則不同,它可以將缺失補足,所以寧用阿膠生地,不用芍藥五味;麻仁可緩滋膩,又不燥不傷,防滋膩之品,一般都升散而燥,但本病主體是氣虛伴陰虛,方中已然用人參補氣,不可再用傷氣陰之藥,雖用滋膩藥,只可通潤,不可燥傷。
這段解說大家一定覺得很精彩,但是在我看來則顯得十分牽強附會,簡直是混淆視聽。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不用芍藥并非不需要補陰、斂陰。比如叉手自冒心,就是去掉芍藥,用桂枝甘草湯治這種心動悸,這說明芍藥不利于這種心動悸。一般來說,仲師是胸(上)滿不用芍藥,心動悸又與胸(上)滿暗含必然聯系。
五味子也不利于這種心動悸,還不利于大便干硬等。
心動悸顯然與胸痛的病機相反的,心動悸與胸滿仲師用桂枝,而心痛心虛才用芍藥。
師生問答:
學生1問:溫病三甲復脈湯里面有芍藥,是因為陰液更加不足吧?我用過,確實陰虛的,去桂,姜,加芍藥,三甲,效果可以。所以說,陽虛明顯則不用芍藥,陰虛可以用芍藥,可以這樣理解嗎?
安師答:有道理。
學生2問:倪海廈講的是芍藥有把靜脈血拉回心臟的功能。心臟有問題,心動悸,胸悶時,再用芍藥會加重心臟的負擔,所以不用芍藥,而用枳實開胸。我是這么理解的。
我用炙甘草湯治療過肺痿重癥,呼吸幾乎衰竭的病人,效果很好,潤肺平喘真的是不一般。患者男,72歲,呼吸象拉鋸,重濁,有干象,痰多,但明顯聽出是肺干,而不是有濕痰,而且尿不出來,要下導尿管,我辨證為肺痿,用四逆湯合炙甘草湯,5天即緩解。去掉導尿管,后又續服一月。
學生1問:《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治肺痿有好多方子,為啥是炙甘草湯,而不是麥門冬湯,師兄有自己的訣竅吧?
學生2 答:麥門冬湯對這種特重癥,力量不行了,我思考再三,選擇了炙甘草湯,重用生地阿膠補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