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外問源》(33)
任泉
第十九章 椎管外軟組織損害性壓痛點和傳導痛的
介紹及其檢查方法(P303——P381)
(五)、小腿和足部壓痛點
1、脛骨粗隆壓痛點:髕韌帶下端。
引起局限痛,單獨軟組織損害發病者并不多見。
用拇指尖滑動脛骨粗隆的髕韌帶附著處。
2、脛骨骨干內側或外側壓痛點:內側骨面附著的全屬骨膜;外側上1/3段骨面附著處有脛骨
前肌,下2/5段骨面附著的骨膜。
疼痛反映多屬腰臀部和大腿根部軟組織損害所繼發的傳導征象,如果在傳導部位已形成繼發
性軟組織損害的壓痛點者,針對大腿、膝、小腿、踝、足以及小腿的脛骨內側或外側在內等病變
部位進行治療補課,方能治愈。
用拇指尖在脛骨骨干內側或外側骨面的軟組織自上而下作滑動按壓。
3、腓骨骨干內側或外側壓痛點:內側的骨間緣有骨間膜附著,有拇長伸肌;外側面有趾長伸
肌、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小腿外側會出現與脛骨內側或外側相同壓痛點和痛、麻或冷感,也多屬腰、臀部和大腿根部
軟組織損害所繼發的傳導征象。若傳導部位形成繼發性軟組織損害者,再補腓骨干內外側壓痛點
治療。
4、踝前方關節囊壓痛點:脛骨下關節面前方和腓骨外踝關節面前方的踝關節囊附著處。
引起踝前方痛。
用拇指間針對踝關節前方起自內踝,沿脛骨下關節面上方直至腓骨外踝關節面的關節囊附著
處滑動按壓。
5、內踝后下方壓痛點:脛骨后肌腱在脛骨內踝溝的腱鞘中通過。
內踝后下方痛,稱為原發性內踝后下方軟組織損害。繼發性內踝后下方軟組織損害(內收肌
群上下端骨骼附著處),疼痛可向下傳導,引起跟骨內側痛;再向前傳導,引起前足內側、跟底
內側和拇趾的痛、麻感,影響行走。
用拇指尖嵌入內踝溝,自內踝后方、下方直至前方作滑動按壓。
6、外踝后下方壓痛點: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在腓骨外踝后下方的總腱鞘中通過。
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外踝后下方軟組織損害。
內踝后下方和外踝后下方軟組織損害同時并發時,兩者向下的傳導痛可以匯集于跟骨底中央
部引起跟底痛。常誤診斷為“跟骨骨刺痛,只要通過內外踝后下方軟組織按壓,可使“跟骨痛”
消失。若是髕下脂肪墊損害的傳導痛,需對其進行治療,立即消失跟底痛。單獨的內踝后下方或
外踝后下方軟組織損害只能引起跟底內側痛或外側痛而不可能引起足底痛,通過單側治療,可解
除各自的跟底旁側痛。
7、跗骨竇壓痛點:在踝關節外下前的跗骨竇中有一塊脂肪墊,附著于竇四周的骨骼和韌帶
上踝關節外下前方痛,。重癥病例常合并外踝后下方軟組織損害,發展成“痙攣性平足”。
用拇指尖針對跗骨竇脂肪墊作深入的滑動按壓。
8、舟骨粗隆壓痛點:脛骨后肌附著于舟骨粗隆。
原發性脛骨后肌舟骨粗隆附著處損害,會引起疼痛。
若系內踝后下方軟組織損害在舟骨粗隆的傳導痛,可在內踝溝壓引出劇痛時,使舟骨粗隆壓
痛消失,若傳導痛經久不愈,形成繼發性脛骨后肌舟骨粗隆附著處損害。這種疼痛多見于副舟骨
畸形,過去根據X光提示骨骼變異而誤診為“副舟骨畸形痛”。
用拇指尖針對舟骨粗隆的脛骨后肌附著處作滑動按壓。
9、跟結節的跟腱滑囊、跟腱鞘和跟腱前脂肪墊(即:踝后脂肪墊)壓痛點:跟腱附著于跟
結節,跟腱前方有一脂肪墊粘附。
出現踝后方痛。
用拇指尖沿跟腱后側直至其跟結節附著處作滑動按壓。查得跟結節、跟腱滑囊、跟腱鞘的壓
痛點;跟腱前脂肪墊檢查,在用拇指尖由跟腱前外(內)方指向踝后關節囊深壓病變脂肪墊跟
腱,查得跟腱前脂肪墊壓痛點。
跟腱前脂肪墊損害也常與內外踝后下方軟組織損害并存。
臨床常見的嚴重踝關節痛多屬踝前方關節囊附著處損害、內外踝后下方軟組織損害、跗骨竇
脂肪墊損害和跟腱前脂肪墊損害的組合,可分別診斷為:原發性或繼發性踝關節周圍軟組織損
害,一一細查。
10、跟底壓痛點;跖腱膜跟骨附著處。誤診斷為:“跟骨骨刺痛”。傳統概念,壓痛部位與
骨贅部位同在跟底處而混淆。
跟底痛實屬髕下脂肪墊損害向后下的傳導痛或內外踝后下方軟組織損害向下的傳導痛匯集于
跟底部的臨床表現。
令助手用拇指尖按壓跟底引出劇痛后,保持壓力不變,檢查者用拇指尖按壓髕尖粗面引出劇
烈的髕下脂肪墊痛而使跟底壓痛立即消失;如無效者,檢查者用雙拇指間分別按壓內踝溝和外踝
后下方總腱鞘引出劇烈的踝痛,就使跟底的壓痛立即消失,放松按壓,跟底的壓痛就立即重顯。
筆者還未遇到治療無效的病例。所以跟骨痛純屬上述上下兩處軟組織損害的傳導征象,并非原發
性跟底部軟組織損害所致與跟骨骨贅無關。
11、跖骨干內外側壓痛點:第1跖骨內側和第5跖骨外側附著的是骨膜;第2——4跖骨的內
外側附著的是骨間背側肌,該處發生無菌性炎癥病變的機會不多,一般與股骨干內外側和脛腓骨
干內外側軟組織損害同時發生。
用拇指尖對每一跖骨的內側或外側作滑動按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