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我突發奇想,讓學生們除了要演唱課本上的歌曲外,還要演唱一首自己最喜歡的課外歌曲。這下,教室里可炸開了鍋:“老師,可以唱SHE的歌嗎?周杰倫的可以嗎?還有光良、張含韻、張韶涵……,可以唱他們的歌嗎?老師你最喜歡誰???”我一下子被問的啞口無言,突然覺得自己教了這么久的音樂課竟然和孩子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我想知道,他們對這些流行音樂的認知程度到底有多深,于是我不露聲色的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在接下來的考試中,學生們的表現使我對他們有了嶄新的認識,他們不再呆板的演唱歌曲,表情是那么的豐富和自然,不僅準備了伴奏帶,有的還準備了伴舞,他們是那么的自信和開心。
看到這一切,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欣喜,但是內心也升騰起一絲悲哀,為什么如此喜歡音樂的學生一上音樂課就無精打采?為什么一唱到教材上的歌曲就毫無感情?為什么一聽到民族音樂、古典音樂就想美美的睡上一會兒?也許音樂老師在埋怨教材是如何的糟糕,音響資料是如何的貧乏,學生是如何的沒有品位,學生上課是如何不愿意聽講,當我們在埋怨時或許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反省自己在教學中是否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也許正是我們的主觀意識有意無意之間挫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音樂教師出于延續傳統音樂文化的考慮,很自然的把自得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等傳遞給學生,而我們的時代在發展,我們的音樂文化也在不斷的變化,學生對于這樣的變化是非常感興趣的,對于新的音樂形式、音樂價值、音樂審美具有很強的傾向性,于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就產生了某種分歧。甚至有時候有些調皮的學生會說“換臺吧,老師”。這讓老師處于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那么作為音樂教師怎樣才能去填補“代溝”?讓學生既喜歡音樂,又喜歡音樂課呢?
事實上,音樂教師已不在可能是社會音樂資源的壟斷者和唯一提供者,我們的職責與功能必須轉換,轉換成為利用音樂資源的指導者、學生音樂生活的指導者。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讓我們的音樂教育從冰冷的理性回歸到溫暖的人性。在德國,普通學校音樂課的基本準則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從電臺、電視、錄象、唱片等媒體中挑選音樂的能力,以便音樂容入學生的個人生活世界。而我們忽視的恰恰就是為學生將來一輩子學會與音樂打交道的本領,忽視了提高國民審美意識和藝術修養,以興趣為基點的原動力。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把學生引進音樂藝術的廣闊領域,讓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內接觸更多的音樂形式,有民族的、古典的、有流行的,甚至將它們糅合在一起,使學生享受到音樂藝術所給予的無限樂趣。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吸
首先教師要有較高的的教學藝術來吸引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能否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唱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彈一首優美的通俗鋼琴曲,或跳一段流行的街舞那么就可以把學生吸引住,更可以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喜歡和佩服老師,進而樹立老師在同學們中間的威信。教師還應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緒,不能被課堂或課外的一些因素影響所影響。還要注重自身的語言藝術,將自己的快樂情緒傳染給學生。幽默的語言、親切的微笑、鼓勵的眼神、有趣的動作都毫不吝惜的奉獻給學生。讓學生和老師走的更近,這樣學生才能喜歡音樂課,我們的音樂教學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所選的教學內容要吸引學生。“流行音樂”不應該只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詞,它還應包括通俗鋼琴曲、經典影視音樂和影視歌曲、輕音樂等。教師在教學中甚至還可以引入流行街舞等流行元素。對于“流行音樂”這樣的教學內容,學生感興趣是肯定的,關鍵還在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正確篩選,讓學生接觸到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有動感十足的《雙節棍》、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東風破》、《花田錯》,這兩首歌曲雖是流行歌曲,但是配器很有特色,在樂曲中能大膽的使用民族樂器,如二胡、琵琶等,教師可以將這樣的歌曲放入民族樂曲的欣賞課中,激發學生的欣賞興趣以及對于民族樂器更廣泛的認識。再比如在學唱或賞析京劇唱腔的曲調時,也可以加入周杰倫的《霍元甲》,在欣賞云南風味的樂曲時可以播放鄭均演唱的《灰姑娘》,這首歌曲的前奏非常的富有云南特色。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云南歌曲旋律的感知。還有諸如恩雅、陳美的通俗器樂曲等。
二、導
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去辨別。由于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和某些音樂的商品化傾向,加之音樂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使家庭和社會的音樂生活呈現出十分復雜的情況,良莠混雜、雅俗交織、美丑難辯。音樂教育如果不適應這種新的形勢,課堂音樂教學如果不密切地結合課外音樂教育,給學生的家庭及社會音樂生活以必要的指導,那就難以達到音樂的審美教育目的。加之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滿了音樂,學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許多音樂信息,這種無意識的聽,往往都是“聽而不聞”,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一種不良的聽覺習慣。這種不良聽覺習慣如果不在音樂教學中積極的加以糾正,會影響學生的聽覺分析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會不同程度的影響著學校音樂教育。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的重要性。
首先要鼓勵學生對所聽的音樂有獨立地感受和見解。要提高學生對流行音樂的鑒賞能力,首先要相信學生。我曾用一節課的時間請學生來談流行音樂,喜歡流行音樂的什么?那節課,學生紛紛發表了講述了自己喜歡流行音樂的原因,比如喜歡周杰倫的學生說:“我喜歡周杰倫是因為他的歌曲風格多變,有的是說唱風格,有的是爵士風格,有的是中國民族風格。他是一個集作曲、作詞、制作、演唱為一身的多面手……”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聽到這樣的評價既感驚訝又感到興奮。驚訝的是學生并不是我所想象的只是喜歡明星們酷酷的外表和與眾不同的音樂,而是能從音樂的角度出發有了自己欣賞的體會和感受。
流行音樂確有良莠不齊的問題,關鍵是引導學生學會辨別積累經驗,提高審美品位。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的開展一些主題辯論,在思辯中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比較是最好的教學手段,把詞曲俱佳的優秀作品和低俗的、毫無價值可言的作品放在一起,和學生共同探討辨別美丑,無形中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三、挖
運用新課程理念,挖掘和開發課程資源。從音樂教學的角度看,高年級學生的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感受體驗與探索創造的能力增強,其音樂學習領域有必要拓寬,接觸的音樂曲目需要更加豐富。我在完成現有教材內容的同時,運用新課程理念,挖掘和開發課程資源,每一單元增加了一課時有關流行音樂的內容。
這些內容,有的需要教師犧牲大量的業余時間去收集資料,準備素材;有的需要學生課前去收集大量的資料,或通過網絡去查找相關內容。在這準備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之間互相合作的精神,也使學生學會怎樣學習音樂,主動去探究,去辨別,從而提高了音樂鑒賞能力。
引入流行音樂進課堂,不是媚俗的迎合,不是簡單地隨大流,而是有選擇、有目的地將那些健康向上、適合學生年齡身心特點的優秀作品引入課堂。通過引入流行音樂進課堂,我發現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更近了;通過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風格的流行音樂(民族、民謠、校園民謠、外國流行音樂……),學生的音樂視野擴展了,接觸了多元的音樂文化信息,并為學生終生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音樂這座百花園里,盛開著各種形式的音樂之花,有古典而高雅的,有通俗而流行的……但其中肯定也有美與丑,只有讓學生走進去,告訴他們辨別的標準,才能加以正確的引導。也正是由于新課程理念的學習、才使我們能夠大膽地、大聲地說——請讓流行音樂進課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