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以來,房地產市場進入了一個拐點,告別了過去的“黃金十年”,像包括萬科在內的行業龍頭企業,大家都面臨市場困難情況。房地產行業從一個快速增長、野蠻增長的階段,到趨于理性。目前的市場,呈現區域分化,許多城市背負著巨大的存量壓力,我們也在想,房地產市場是不是真的不行了?
事實上,每一個國家,從最初的欠發達,到像中國現在的這種階段,每一個行業都有一個高速發展期,時間段不一樣而已。中國因為人口基數比較大,城市化進程原來欠賬比較多,前十年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比較快。而到了現在,發展速度降下來了,但對于我們房地產企業來說,從我們企業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從國家的需求來說,都沒有說我們不行。
那我們怎么看當前的房地產市場?應該講,市場在行業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性作用在進一步發揮,以前供不應求,去年起供需關系發生明顯變化,現在大家都在積極調整。以前,房地產有“政策市”,有大起大落,現在市場主導,政府給予相對穩定的政策環境,企業也以市場為導向轉型調整,相信之后房地產行業會進入一個比較平穩的發展階段。最近媒體給出的數據表明,北上廣深的房地產市場逐漸回暖,從剛需到改善類,都有回升。從最近上海的數據來看,六七萬到七八萬每平方米的住宅在前階段有一個熱銷的過程,這表明,市場需求累積到一定階段,客戶群有了一定的需求,市場就可以起反應。這也就是我們企業要把握、要預見的事,我們應該這樣來看這個問題。
去年以來,房地產企業開始主動適應新形勢,“以價換量”,加快存量去化;同時積極轉型,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從注重“規模發展”轉為提升“經營效益”。企業的這些積極作為,對整個行業發展是有利的。以前大家說房地產是“暴發戶”,現在從上市房企的數據來看,行業整體利潤水平慢慢趨于一個合理的水平。這說明整個行業總體上在趨于理性和健康。也正因為如此,大家看待這個行業的態度也更加客觀和全面。
我最近跟平安做過一次交流,平安是比較多元化的,當然主要是以壽險、財險獲得低成本的資金,然后大力地在發展房地產——按它的模式,作為一個產業鏈上游的金融企業,采取兼并、收購、合作等各種方式進入房地產,所以平安自主操作的房地產板塊業務不大,但所控制的房地產業務規模是巨大的。
去年,平安在大概兩個月的時間內,投了一百億到兩百億的房地產業務,包括浙江的一些項目。我和他們的地產與投資部的老總交流,我說你們怎么對浙江省的市場這么看好?(因為浙江市場對于靠資金高速周轉運營的房地產企業來說,不是很好)他回答我,我聽完以后覺得也很有道理。
從他們做投資的角度來說,不像我們做房地產,他說他們首先看行業,房地產在中國的所有行業中最起碼是排在前三位的,我不知道他把什么行業排在第一第二位;第二,他看與誰合作,優先選擇上市公司前十位,從投資的角度來講,相對風險小。從這個角度來講,房地產作為一種投資標的,投行還是非常看好的。
講房地產好,主要源于我們的人口基數、城鎮化。為什么像蘇州這樣的城市,它雖然不是省會城市,但它的房地產一樣發展得很好?因為有產業支撐,有人口的增量,有人口的導入。但有人口的增量并不代表這個地方的房地產一定好,還要有產業的支撐——他有需求,但還要有錢買啊。所以這里是兩方面:一方面是人口的增長,一方面是產業的支撐。
同時,房地產的需求是持續的,以前強調“有房住”,十年后大家想要的是“住得好”,不僅房子住得舒適,還要有良好的物業管理服務、和睦的鄰里關系、豐富的社區文化等,不僅硬件好,軟件也要好。
我想講,房地產還是很有希望的一個行業,為什么?簡單地講,我們造的房子,從滿足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對住所日益增加的功能需求的角度來講,還有很大距離。我們原來造高鐵,高鐵造完造地鐵,地鐵造完現在沒有東西造了,現在向海洋發展,這是國家保持經濟增長的需要,我們看待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也要關注我們的國計,關注我們的民生。國家要調整經濟結構,同時又不能讓經濟增速下滑過快,這其中,就要保持房地產行業的穩定。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的各項數據總體是止跌回升的,我們也有專門的投資部和研展部門,對市場數據作分析,為決策提供參考。首先我們要判斷整個市場怎么樣,然后分析自己今年是什么樣一個情況,明年我們總的規模控制在什么樣的一個水平,我們想進入哪些城市?當然了,最簡單的就是北上廣深,但是現在大家都集中到這幾個城市,造成地王不斷的出現,這是不可持續的,現在不像十年前,你只要敢出高價拿地,你一定賺錢,因為市場單邊上漲,遠遠超過預期。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是很驚人的8.3億平方米。放在全世界來講,也是很可觀的,這樣的體量在國外是不可想象的。他們有的時候造個別墅就是兩年、兩年半甚至三年,他們每個工種結束都要讓它閑置在那里,和我們不同。
1-9月,國內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7.5%,比前面的1-8月增速提高0.3%,說明市場在逐步回暖。這里面有幾個因素:一個是市場的反應,第二個是政府的主導。今年我們整個國家的GDP增速下滑得比較快,它需要拉動。前三季度商品房銷售額5.67萬億元,也是非常可觀的,同比增長15.3%。今年跟去年比,房地產市場在北上廣深和部分省會城市,還有中部的一些城市,都表現得非常好;當然也有不好的地方,長沙、貴陽、沈陽是省會城市,但都表現得比較差。這些城市,不是沒有需求,它人口也有增量,但它現有的房屋存量,即使今后三五年不再新開發建設項目,也去不掉。相比之下,北上廣深的存量去化周期,一般在一年到15個月。
2015年三季度,50個代表城市,我們的統計數據表明,住宅月均成交275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近三成,絕對量創2010年以來同期的最高水平,說明最近的房地產市場表現不能說最如意,但也不能說差。比如上海的市場,比如普陀區的房價將近到7萬塊一平方米;在中山公園附近,2002年的時候才四五千塊一平方米,現在到7萬,像浦東這邊一個樓盤均價要8萬元一平方米。
為什么最近房價漲得這么快?與公積金貸款,還有第二套房首付比例下調等,有關系,是政府無形的手在引領這個趨向。同時,與老百姓的預期也有關,很多人炒股虧本,炒期貨虧本,覺得還是買房子比較保險。此外,大家預計人民幣在未來的五年貶值速度可能會加快。這些因素讓最近的房地產市場,尤其是豪宅,熱銷,四個一線城市的成交面積大幅提升,這也很可怕。三季度,北京的成交面積同比增長74%,上海同比增長了88%,廣州同比增長了66%,深圳同比增長了108%,北上廣深,以后有可能包括天津,非常厲害!這里面充分體現了市場的調節作用。前三季度,全國房地產的投資有7.05萬億元,雖然因為市場上存量大,投資增速在下降,但也很厲害。
第一個是“去庫存”成為一項長期的任務;第二個是區域分化加劇。北上廣深一枝獨秀,差的地方,像浙江的嘉興,可以說沒有一家企業是賺錢的。嘉興距離上海太近,浙江人投資要么投到上海,要么投到杭州,雖然嘉興行政級別跟蘇州是一樣的,但是蘇州有產業支撐。所以我想呢,區域分化的趨勢會加深,好的會更好,差的也會更差,這跟我們的國情也有關系。就像上海,教育的資源、醫療的資源、就業的機會、創新的氛圍、政府的高效等等,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這樣的。
第三個就是行業的集中度不斷提高。以前做房地產,只要你膽子大,施工單位都能做房地產,所以有很多房地產企業——我不知道有沒有統計過——估計有四萬多家。依我看這個集中度要提高。往往很多企業不知道房地產市場哪些是風險點,出高價拿地進入這個市場,進來以后再跟政府談條件,不行再退出,很多企業這樣。經過這幾年的洗禮,行業的集中度在不斷提高,很多企業退出這個行業。像一些企業,如果沒有上市公司的平臺,沒有境外融資平臺的話,他的融資成本就很高,如果操作不好,掙的錢都是在給銀行“打工”。當然,對我們來說,這也是兼并、收購的機會,當然我們也不可能按照原來價格去收購,會定一些條件,一個是價格,一個是付款方式。收購來以后,我們提供擔保,改變銀行貸款模式,降低融資成本。
集中度提高是大勢所趨,但這個過程有可能還需要十年。在市場調節過程中,大企業可以利用規模優勢、資金優勢、獲取土地資源的優勢,加快發展;而部分中小企業,基本就拿不到地。因為二三線城市有風險,大家都到一線城市來,競爭激烈,土地價格高;同時他們也拿不到錢,因為銀行加強對房地產貸款的風險控制,中小企業所受到的影響更大、更直接、來得更快。
第四,商業模式的改變,對房地產企業影響也非常大。政府提出住宅限購的時候,商辦市場被看好。但是,近三年來,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對實體商業影響很大,招商不行,經營不行。辦公樓,也受到實體經濟不振的影響,需求下降,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開發與運營成本,也很難。所以,這兩年的商業與辦公物業,市場明顯下滑。
第五,就是房企未來發展方向上的持續調整。從速度規模型轉向質量效益型。以前,我們開發的模式“短平快”。拿地前,已經把項目方案、市場預期、產品定位全都做好了。拿了地,就開工,想快速上市銷售,資金滾動周轉。在一個市場需求很旺盛的年代,可以這樣,但現在不行了。現在,我們要更加精細,根據客戶需求調整優化產品,同時有效控制成本,提升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市場新形勢下,房地產企業必須依靠產品的真實價值創造來賺錢,我們要提高房地產項目開發的系統化、精細化管理水平,不僅是造好樓,還要管好它,運營好它。
同時,很多企業,也在探索多元化的發展。比如綠地集團,以房地產為主,原來加上能源、金融。但最近三年來能源板塊明顯下滑,所以我們又在轉型。現在,我們堅持房地產主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更貼近現在市場的走向。大基建,主要是地鐵及其沿線上蓋地塊的投資與開發;大金融,包括財險、壽險、信托、基金等等,目前我們是和一些友好單位進行合作,今后希望自身有更大發展;大消費,主要是面向中產階層的品質消費需求,開發產品、提供服務,目前正在著力發展的是海外進口商品直銷超市。
還有就是國際化,綠地現在已經在“4大洲9國13城”進行了房地產項目的投資開發,投資規模已經達到了兩百億美金。我們和一般的企業不一樣,一般企業是尋找當地的房地產企業合作,其開發、建設、運營是以當地房地產企業為主。我們自己操盤,雖然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但經驗、教訓只有我們自己深刻體會過,才能對海外市場有更深的理解、更好的把握,才能走得遠、走得穩。我們一般從國內派一個核心班子——當然,我們的員工是國際化的,資源也是國際化的,我們就以自己的人操盤,雖然有風險,但是從長遠看更有利。所以,綠地現在急需一批有國際化視野、多種語言溝通能力的專才、英才。我們房地產海外發展,得益于有很多的中國留學生,有很多的中國移民,他們對中國企業開發的房子比較有感情,有信任度,我們也比較了解他們的要求。
另外就是房地產金融化的發展趨勢。關于房地產與金融的融合,我們一直在試,效果也比較顯著,特別是對一些沉淀資產,通過資產證券化,盤活現金流,降低沉沒成本,這里我就不多展開了。
著眼未來,我覺得以下幾點,也是值得我們企業去重視的。
一個是要向房地產產業的上游發展。我們以前總覺得房地產產業很牛,大部分產業都是我們的下游,而現在,我們上面也有更上游的企業。例如平安,它掌握了大量低成本的資金,然后投資房地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就是你的老板。
第二,就是要更加精準分析客戶的需求,提供解決方案。以前,造房子,只要你沒有太大的缺陷,基本就不愁市場,而現在不行。就像房型,80平方米到90平方米的小戶型,設計得好與不好,差別就很大。比如,對于一個小的房型,空間雖小,但功能要全,滿足生活需要,像是否有足夠的儲藏空間等;而對于一個大的300平方米以上的戶型,就更加注重舒適度,講究細節,像衛生間各個功能的關聯與側重比例,廚房間不同功能的側重比例等等。現在的業主,不再是10年前的業主,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也是半個專家。所以我們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如何與我們潛在的業主,有個良性的互動?按照我們以前的做法,就是讓客戶來填寫導向性的調查問卷,再匯集。而現在,我看,這樣做有問題。因為對客戶而言,買房子到底是一項大投資,不是買一件衣服,所以我們用什么辦法找準客戶的需求,怎么樣保證我們的產品會一直保值、增值等等,這里面包含很多內容,就不展開討論了。
接下來,是房地產生產方式的升級。我們說,造房子是很“粗”的工作。這里面就有一件事給我感觸很深,就是我們到蘋果的展示中心,看他們的樓梯,他們采用的旋轉樓梯是玻璃制造的,所有踏步都是一氣呵成的。最近我們在做浙江杭州錢塘江邊一個濱江項目的展示中心,我向他們提出了很多要求,無論是整體設計方面,還是建筑新技術的應用,這些在德國有很多,比如說風力發電,當然這里面包括迎風面的問題,主風向要控制。又如,我們在樓頂利用綠化做出二維碼,再如我們的電梯,還有很多創新技術、應用上也比較成熟。
我曾經在加拿大住過,他們的房子給我的感覺,就是不豪華,但是很實用、耐用。尤其是他們的電梯,所有的通道,他們不會用大理石裝修,但是使用很多木材,用涂料一刷,維護得非常好。比如說搬家的時候,我們很粗獷,對電梯面板造成永久的傷害,物業也沒辦法管,就用木板把面板封起來,等搬家、裝修完畢就再把木板拆掉。我覺得他們就很好,電梯簡簡單單,四周全部有鉤子,你要搬家就給掛上,當然也不排除損壞的可能,但是概率很小。我覺得,我們國家的房屋的開發建造,有很多地方要向發達國家學習,他們工業化水平更高,理念也更成熟。
你也許會關注:
--------------------------------
地產觀察是中國最大的自媒體聯盟WeMedia成員,希望加入微信群溝通的,請加我的私人微信:dcg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