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明蘄州人(今湖北省蘄春縣南)。曾任楚王府奉祠正。一生致力整理我國醫(yī)藥文獻,重實踐,經(jīng)常上山采藥,深入民間。歷時二十七年完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他在醫(yī)學上的成就名滿天下,可是他巧得歙硯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傳說藥物學家李時珍曾來黃山、白岳兩地采集百草。 一天,在黃山山脈靈金山東邊一個山澗里。李時珍不顧一切疲勞,急忙尋找哭聲。在一草叢處見一農(nóng)婦倒在地下,手背被蛇咬后粗腫起來。李時珍擠去毒液,將藥籃中的“七葉一枝花”和“半邊蓮”等草藥搗碎,敷在農(nóng)婦手上,不一會農(nóng)婦便蘇醒過來。因李時珍深知黃山地區(qū)的蛇害嚴重,特在身邊配了“七葉一枝花”和“半邊蓮”等蛇藥。那句“懷揣半邊蓮,敢伴毒蛇眠”的浴諺,相傳便是李時珍所言。
李時珍問農(nóng)婦:“大嫂,你家住何處,叫什么名字?” “奴家在靈金山,名字叫小青。”農(nóng)婦回答。 “你家中還有何人?” “我上有公婆,下有兒女。公婆染病在身,丈夫考秀才落榜后,進了空門為僧。奴打柴賣柴為生。謝謝公公救了奴家的性命,公公在上,受奴家一拜。”說著便跪在地上拜謝李時珍的救命之恩。 李時珍將小青扶起,小青死不青起來,垂淚說:“公公是我救命恩人,今日看來,公公醫(yī)道不淺,還求公公救我公婆一命。”“好吧!”李時珍隨小青來到靈金山,到小青家一看,家中的確貧寒。婆婆病在床上,公公雙目發(fā)黃,四肢無力,兒女幼小,實在凄涼。李時珍對她公婆的病認真進行一番“望、聞、問、切”便知小青婆婆患的是“傷寒”病,公公屬于“肝炎”。李時珍問:“小青,家中是否有筆、墨、硯臺?” “家中官人讀書時,有‘黃龍戲珠硯’。”小青將紙、墨、筆、硯拿來交給李時珍。
李時珍見那“黃龍戲珠硯”石質(zhì)堅細,黃于蜂蜜,兩條龍栩栩如生,硯池里不放水都滋潤。李時珍摸著愛不釋手。他叫小青打水磨墨開藥方。小青說:“我家祖?zhèn)鳌S龍戲珠硯’不用倒水,只要在硯臺上敲三下,硯池里水了。”李時珍用筆在硯臺上敲了三下,果然水滿硯池,李時珍驚奇的叫了起來:“奇硯也”。他開過藥方,硯臺干干凈凈,無一點墨跡,不洗如新,確實是“寶硯”。李時珍給小青的公婆醫(yī)治一周,她婆婆的病好了,能起床勞動了,公公眼睛也恢復了光明。小青感激不盡,但是,又覺得無一物為謝,經(jīng)和公婆商量,將祖?zhèn)鳌包S龍戲珠硯”送給了李時珍。后來李時珍用這方寶硯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
《歙縣志》載:“靈金山東支,曰巖山。蜿蜒東出山澗,有石色黃如蜜,可作硯。膩不減龍尾。”想必李時珍所得“黃龍戲珠硯”石料就是歙石。遺憾的是這種“歙黃”石料已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