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尤以畫馬享名于世。
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向往。
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征和標志。
1949年徐悲鴻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他主張現實主義,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杰”。
徐悲鴻被尊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遺愿,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余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在徐悲鴻先生一生中,畫馬的次數是最多的。關于徐悲鴻先生最愛畫馬的緣由,世人一直各有所說。最受世人肯定的說法,是由于愛國。
有道是鄭板橋畫竹,齊白石畫蝦,莫如徐悲鴻畫的馬。徐悲鴻畫馬,筆墨淋漓瀟灑,無論是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可貴的是,徐悲鴻的水墨奔馬圖,畫面大都簡淡高逸,用筆潑辣凝重,間參西法。
其實,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時,就認真作過馬的素描,從1930年起,徐悲鴻開始以水墨畫畫馬。其現存最早的畫作于1931年完成。它縱六十八厘米,橫一百一十厘米,畫中的馬沒有馬鞍,沒有韁繩,在原野上狂奔,給人感覺神駿氣昂,奮發感人。這幅畫還表現了奔馬的馴良、堅毅、敏捷等性格特征。畫上無題款,只有“東海王孫”鈐記,是徐悲鴻在1931年憤走粵西時的篋中遺物,1937年其家人檢贈宜興渡船公周法大,流傳至今。
1940年,徐悲鴻先生應邀至印度國際大學講學并舉行畫展。他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邀請,游歷了喜馬拉雅山之大吉嶺。在那里,他看到了罕見的高頭、長腿、寬胸、皮毛閃光的駿馬,他曾騎著這些駿馬遠游,并由此了解了其剽悍、勇猛、馴良、耐勞、忠實的特點。此間他對著駿馬做了大量的寫生,反復捕捉其各種神態,從而塑造出千姿百態的奔馬,達到了“盡妙”之境界。據說徐悲鴻自己認為,他畫馬真正的成就,始自此次印度之行。
在“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后,徐悲鴻不斷在畫馬中寄托著憂國憂民的情思。他曾在畫馬題詩中有“哀鳴思戰斗,回立向蒼蒼”,“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等詞句,以激勵國人不畏強暴,大膽抗擊日寇的侵略。在這里,徐悲鴻追求的境界可謂是“鴻雁悲鳴,駿馬悲嘶”。
徐悲鴻的馬,多數為站馬和奔馬。這兩類的馬也是價值較高的。與其他的畫不同,他的畫結構總是較突出。注重造型為主,融入了西方美術學的技法。突破了中國從古至今的傳統畫法。作品象征的意義也是非凡的。在民國初期前,中國遭受了列強的瓜分,中國四分五裂的時候,此時馬的作品多為嘶鳴為主,意在表達中國人民的掙扎和醒悟。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作品多為奔馬,鼓勵著中國人民面對日軍的侵華無所畏懼,不怕艱難的品格。
徐悲鴻的家國之愛是一種大愛。他這一生的民族情結、民間情結都很深。大家都知道,在對傳統國畫的改革中,徐悲鴻是最提倡現實主義的,所以,他畫國畫、畫油畫,都喜歡從現實生活取材,從富有積極人文寓意的故事或者傳說中取材。除了奔馬,他的代表作《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士》《徯我后》,都是很大場面的歷史人物畫。但無論這些現實題材怎么變,其中的家國情懷,對時代和社會的關注,從來沒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