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佛經系銀鎏金鏨刻捶揲而成,為唐代義凈法師譯的《功德經》。
全套分12卷(盒),全盒含一盒殼一本經書,每本經書12張,小數11張,合計142張,漢字1.5萬余字,每盒內有6尊佛像,共72尊佛像,盒及經書用料全部銀質,重約4公斤,72尊佛像全部鎏金。盒面和四邊及每頁邊有鏨刻的草花,陽光,山峰,祥云等,鎏金佛像鏨刻,漢字捶揲而成,漢字書法流暢、華麗、字體優美、工筆嚴謹,同一字體及鏨刻的佛像、祥云等均有細微不同的差別。確為不可多得的純手工藝術品。
下面就此佛經的工藝,用料,制作目的及人員,使用人員,制作年代做一粗淺探討。
工藝技術特點:主要技術為捶揲、鏨刻、鎏金,還應具備繪畫、雕塑的基礎,又要掌握鉗工、鍛工、扳金、鑄造等各種技術。金銀器制作是各種技藝中最復雜,難度的技術工種,所需訓練的時間也最長,唐代中晚期是國力強盛到極點的時代,各地從事金銀制造的能工巧匠幾乎是強制被征調到中央官府,集中在一起進行各種精美器物的制造,在官府制作金銀器原材料充足,工具、生產條件等不計成本、不受限制,而在金銀器制作工藝中,尤以鏨刻與捶揲工藝最難。
它們都要涉及器物的三維與兩維的盛型,而要形成文字書法捶揲的工藝則更為艱難,不僅要有形的準確,還要具有極強的寫實能力,如象經文中的漢字“器”、“的”、“白”等形有小口的字,小口的二橫二豎很短小又要捶揲出凹凸分明的形才能顯出陽文,則必須具備高超的熟練的技術及應手的工具才能完成,任何工業化機械反而不能操作。所以說在捶揲與鏨刻工藝的背后更為重要反映的是工匠的綜合能力。工程量之大,反映這一代有一批掌握著高超技藝的工匠以他們的智慧與勞動創造出恢宏博大的長篇經文。
近幾年來,金銅佛造像在各大 拍賣市場中受到了藏家們的大力追 捧,成交價格屢創新高,成為拍賣會 雜項專場里表現最為出色的板塊。
2004年,中國嘉德金銅佛像專 場拍賣中,一件明永樂鎏金銅金剛 薩像和一件明永樂鎏金銅金剛薩像 分別以 110萬元和 99萬元的價格成 交。而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在香港佳 士得秋季拍賣會上,一件 明大威德 明王鎏金銅佛像估價 1200萬至 1400萬港元,最終以 1906.2萬港元成交。
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中,一件 明銅藥師佛坐像以 1100萬元成交,同年在中國嘉德秋拍佛像拍賣專場中,明宣德銅鎏金金剛薩成交價格 是 209萬元,明代銅鎏金觀音菩薩以132萬元成交。
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 會上,一件 15世紀初明代早期2006年中國嘉德秋拍中,一件
明永樂銅鎏金金剛手菩薩像以385 萬元的高價被藏家拿下。同年 11月, 在北京匡時國際古代佛教文物專場拍賣會上,一件明永樂年間的銅鎏金文殊菩薩像以 180萬元起拍,最終以 924萬元高價拍出。
2007年,北京翰海推出金銅佛 像專場拍賣,一件明永樂的文殊菩薩 像以 1009.1萬元成交,另一件 l7世 紀的無量壽佛以 683.2萬元成交。同年,北京 匡時國際舉行的古代佛教文物專場拍賣會上,一件明代宣德銅鎏 金無量壽佛像以2750萬元高價成交, 另一件明代永樂銅鎏金觀世音菩薩像以 1485萬元成交。
2008年,北京萬隆拍賣有限公 司 2008迎春拍賣瓷玉珍玩專場上, 明萬歷銅錯金菩薩造像拍出了297萬 元的成交價。首都博物館副研究員、佛像鑒 定專家黃舂和告訴記者,“佛像與瓷 器一樣,在拍賣市場非常受歡迎?!?O 年前,一件好的佛像也就 3到 5萬元, 如今一件明代永樂官款的佛像都得 在 150萬元以上。正是這種走高的市 場行情,引得收藏者們趨之若鶩。黃春和說, 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主要是金銅佛像,而且以明清時期 金銅佛像居多。
現在拍賣會上,比較 常見的要屬藏傳和漢傳兩種系列的佛教造像,相對來講,藏傳佛像的拍品更多,而且目前留存下來的佛像又 比較成系列,特別是其中明清時期的 佛像,代表 了藏傳佛教造像成熟的 藝術特點,工藝和材質都更為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