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
黃賓虹(1865-1955),近現代畫家、學者,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黃山市)歙縣,生于浙江金華,號賓虹,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被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稱號。
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安徽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他擅長山水、花卉,并注重寫生,但成名相對較晚。
他繪畫的技法,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新安畫派疏淡清逸的畫風對黃賓虹的影響是終生的,六十歲以前是典型的“白賓虹”。
六十歲以后,黃賓虹曾兩次自上海前往安徽貴池。貴池之游在黃賓虹畫風上的影響,便是從新安畫派的疏淡清逸,轉開學習吳鎮的黑密厚重的積墨風格。以此為轉機,黃賓虹開始由“白賓虹”逐漸向“黑賓虹”過渡。
1928年,黃賓虹游桂、粵期間,畫了大量寫生作品。自此以后,黃賓虹基本上從古人粉本中脫跳出來,而以真山水為范本,參以過去多年“鉤古畫法”的經驗,創作了大量的寫生山水,在章法上前無古人。
69~70歲,黃賓虹的巴蜀之游,是他繪畫產生飛躍的契機。其最大的收獲,是從真山水中頓悟了他晚年變法之“理”。至此,黃賓虹的雨山、夜山是其最擅長、最經常的繪畫主題,并形成美學上自覺之追求。
七十歲后,所畫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逐漸形成的顯著特色。這一顯著特點,也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黃賓虹曾說過學習傳統應遵循的步驟:“先摹元畫,以其用筆用墨佳;次摹明畫,以其結構平穩,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畫,使學能追古;最后臨摹宋畫,以其法備變化多。”
在北平的十一年,黃賓虹完成“黑賓虹”的轉變后,又進行“水墨丹青合體”的試驗。“丹青隱墨,墨隱丹青”,這是受西方印象派啟發,用點染法將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綠厚厚地點染到黑密的水墨之中,成為中國山水畫兩大體系(水墨與青綠)進行融合的一大創舉。
南歸杭州后,黃賓虹看到良渚出土的夏玉而悟墨法,將金石的鏗鏘與夏玉的斑駁融為一體,從而使畫面的朦朧融洽更接近江南山水的韻致。
在中國近現代畫壇上,黃賓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畫家。其畫風與豐富多變的筆墨中,蘊涵著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與自然內美的美學取向。幾十年來,黃賓虹的繪畫一直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并逐漸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影響著當今中國畫壇。
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