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1.《揚州八怪》,大阪市立美術館,昭和44年(1969年)。
2.《中國繪畫綜合圖錄第四卷》日本篇JP32-003,鈴木敬編,財團法人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年。
3.《鄭板橋書畫選集》P56,山東美術出版社,1987年。
展覽:4. “揚州八怪”,大阪市立美術館,昭和44年(1969年)4月26日至5月25日。
鄭板橋這副《墨竹圖》創作于乾隆乙酉春,也就是乾隆三十年(1765)春,正是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駐蹕揚州之時。時年鄭板橋已73 歲,就在十二月十二日,鄭板橋于老家興化與世長辭,這副墨竹畫也就是鄭板橋人生幕落前的作品,意義非凡,可謂其重要作品之一。
通觀整幅畫作,畫面上生機勃勃的竹子生長于突兀嶙峋的高強石壁之上,向人們展示著它的頑強與堅韌。石間題有一詩 :“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綠陰一半玉;請君茶熟睡醒時,對此渾如在巖谷。”兩者之間渾然的搭配,讓畫作有了非凡的氣勢。此外,款識間板橋語:“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與可之有成竹。
所謂渭川千畝在胸中也 ;板橋之無成竹,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蓋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與可之有,板橋之無,是一是二,解人會之。”實際上,板橋所謂的“胸無成竹”與“胸有成竹”并不矛盾,而是更深層意義上的“胸有成竹”。鄭板橋一生愛竹,畫竹無數,注意的是在創作前,構思與技巧的結合,也有寫意與寫實、抽象與具象、神似與形似的具體表現。鄭板橋畫竹還講究書與畫的有機結合,“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
他說:“書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有濃淡,書,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對詩書畫的態度,人們都能從他的字畫中體味到。
本幅《墨竹圖》是體現鄭板橋墨竹藝術創作理論的典范作品之一。畫作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煉,僅繪廖廖數竹,便使人如入一片青郁蔥翠的竹林。而在局部,每一竹竿、竹葉、竹節,筆筆得勢、得神、得法,顯露生機。每棵竹子立竿留節,梢與根短,中干長,長短參差,每節上下相承,形若半環,墨濃淡有別,用中鋒畫干,老干用側鋒,全干圓渾得勢。畫枝,枝枝著節,行筆迅速,遒健圓勁。嫩枝節小和柔而順,老枝節大挺拔而起,枝覆而葉多,枝昂葉少,描摹得神,生意盎然。墨竹畫葉最難,此畫的竹葉下筆勁利,實按而虛起,兼有破法搭法,墨色有濃淡,老嫩反正分明,用中鋒畫瘦葉小葉,用側鋒畫肥葉,下筆勢如破竹,一氣呵成,充分表現出鄭板橋成竹在胸、嫻熟高明的筆墨技巧。
鄭燮最喜畫蘭、竹、石,認為它們有節、有香、有骨。他筆下的“四君子”在立意上擴大了文人畫自娛的內涵。畫中之竹挺拔清秀,展現了清爽高潔的精神。筆法上,圓潤、疏爽的筆意,給人一種古拙清新的感覺。山石挺立其中,和竹葉濃淡相映生輝,虛實相照,可謂妙趣橫生,給人們一種不同的感覺。
鄭板橋所繪墨竹,瘦硬堅勁,瀟瀟颯颯,以竹喻出光明磊落,具有一種孤傲剛正的桀驁不馴之氣,這是鄭板橋墨香之中蘊藏的人格情懷,竹之性情也是板橋之風骨,竹之高潔素雅、堅韌不屈的物性盡現筆底。在藝術構思上提出“胸中之竹”的著名段論,影響之深遠,至今常為人們所引用。
西泠印社二〇一七年春季拍賣會
預展時間:
7月12日(周三) 9:30-20:00
7月13日(周四) 9:30-20:00
7月14日(周五) 9:30-18:00
拍賣時間:7月15日至7月17日(周六至周一)
展拍地點:杭州-浙江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廳、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杭州市曙光路1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