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符號
祠堂,又稱宗祠、宗廟
是同宗族人供設祖先牌位、舉行祭祖等活動的場所
祠堂的建立是
中國人
自古
懷抱祖德、慎終追遠
的集中表現,體現出一種
飲水思源、報本返始
的孝道
專注為傳承人提供服務的專業平臺
被認為可當祖先靈魂棲息之所的祠堂,它是從民間的祖廟和宮廷太廟的祭祀建筑演變而來。南宋朱熹《家禮》始立祠堂之制,從此家廟被稱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的界限,普通百姓不能立祠,直到明代,他們才獲準可以興建祠堂。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家族觀念相當強,往往一個村落生活著相同姓氏的一個或者幾個家族。祠堂就是一個家族的中心,通過開祠堂祭祀和其他家族活動,將族人緊緊的聯結在同一個神圣的祖宗牌位下,形成一個嚴密的血緣組織。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祭祀祖先外,還有多種用途。各方子孫在辦理婚、喪、壽、喜等人生大事時,便把這些寬廣的祠堂作為場所;族親們商議族內重要的事務時,也會將祠堂作為場地;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它成為了當時封建道德的法庭。
凡族人違反族規,便在此受到處理和訓誡;祠堂還是家族的社交場所。正因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普通民宅的規模大、質量好。一般來說,一個祠堂只歸同一姓氏家族所有。舊時族規甚嚴,別說外姓,即便是族內的婦女或兒童,平時也不許擅入祠堂, 否則就要受到重罰。
外出的族人在謁祖尋根時,必須先到祠堂祭拜,隨后要包上祠堂的香灰和家鄉的泥土一并帶走,以示不忘根本。族人去世,則需要送香灰入祠。
祠堂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其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用材,都已成為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征。
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書法高手書寫后,制成金字牌匾高高懸掛于正堂,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對聯。祠堂內匾額的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
現有的祠堂建筑風格多樣,大致可分為園林式、民居式、中西合璧式三類。這些祠堂的建筑藝術精美絕倫,堪稱中國古代民居建筑的典范。
結
語
在封建時代,一個祠堂實際上代表著一個小社會。在追祖恩德、促進宗族和睦與凝聚力、更好的傳承血脈等眾多方面,它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非遺美學
我是朗讀者 您是傳播者
我們都是守護者
每天提供最有面兒的談資
▼
《 中 國 符 號 》
第一季(31)期 第31期
【 老鞠觀世界 】
我們明天見 ~ 老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