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8日17時許,重慶軌道交通環線一區間,因人防門侵入限界發生故障。9日6時許,重慶市委宣傳部官方微信發布消息,事故致1名乘客和2名工作人員受傷,另有1名工作人員經搶救無效死亡。人防門是地鐵隧道內起隔離作用的門,主要用于戰時防空、掩蔽人員和物資。人防門侵入限界,系這道門未處于正常打開狀態。具體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
重慶軌道交通因人防門侵入限界發生故障是一個不幸的事件。地鐵隧道中為何還有人防門?其實地鐵也是人防工程的一種重要形式。
提起人防工程,人們的記憶往往停留在《地道戰》中讓鬼子聞風喪膽、戶戶相通的地道,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防空洞,以及偶爾響起的防空警報聲,而對于地鐵也是人防工程知之不多,尤其是對從當年人防建設兼顧地鐵交通演變到地鐵建設兼顧人防要求的歷史進程知之甚少。
地鐵人防功能由來已久
地鐵的人防歷史,由來已久。
1863年倫敦建成第一條地鐵線路,標志城市交通進入軌道交通時代,隨之也將地下軌道交通納入人防工程之列。莫斯科早期修建的地鐵由于考慮防核生化襲擊,修建的很深,最深處達到100多米,有的車站分為上下4層,地下車站都充當了防空設施。
莫斯科地鐵
由于地鐵工程埋深深、結構強度大,在歷史上就曾作為很好的防空設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倫敦、莫斯科、東京地鐵在防空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地鐵戰時所具有的疏散功能和人員、物資掩蔽功能為人們普遍認可。
二戰期間,在德軍空襲倫敦的日子里,倫敦人樂觀地說,即使整個倫敦被炸毀了,我們還有地鐵。當年多數倫敦市民有空襲預警就進地鐵,警報解除就回家。因為設在地鐵中的臨時床位供不應求,倫敦人還需要買票預定。
1969年10月1日,我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北京地鐵1號線建成通車。當時很多到過首都的人都知道,就在北京城地下深處,還建設有一條特殊的道路,那就是北京地鐵。一條四通八達的隧道中,風馳電掣般行駛著電動機車,這是新中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行管理的第一條城市地下鐵路。
北京地鐵1號線
幾位曾參與北京地鐵1號線人防工程建設的老專家,向筆者透露了那個時期的秘密:從1965年開工至1969年建成通車,這條地鐵就把人防功能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其防護等級較高:所有安裝在孔口的防護設備,均為電動。在地鐵全線地面上,修建了70-80Cm厚的鋼筋混凝土防彈層,以防止航彈對地鐵工程的破壞。除平時普通通風外,還專設了獨立的系統的特殊風道,安裝有防爆消波裝置、除塵設備、濾毒設備和特殊風機,戰時可進行隔絕式防護和濾毒式通風轉換:用于人防的土建工程、防護設備、內部設備等投資巨大。
由于屬于人防工程,1號線在通車后很長時間內不對公眾開放,需憑介紹信參觀和乘坐。
地下軌道交通防護功能有著怎樣的法律文件作支撐呢?《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第14條明確規定:“城市的地下交通干線以及其他地下工程的建設,應當兼顧人民防空需要。”新建地鐵不是要不要兼顧人防問題,而是如何兼顧人防的問題,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合理確定地鐵人防的防護等級,積極搞好新建地鐵的平戰結合綜合利用,在未來戰爭中保護人民生命財產,造福人民,在發揮地鐵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同時,發揮地鐵的戰備效益。
兼顧人防構建軌道交通
我國早期的地鐵也是作為人防工程進行設計的,主要功能是為了戰時城市人員的快速疏散轉移,平時的交通運營只是其輔助功能。從1992年北京地鐵復八線建設開始,我國地鐵建設開始向“以平時交通運營為主,兼顧人防”的思想轉變。這次轉變,減小了人防對地鐵建設和平時使用功能的影響,促進了地鐵建設的快速發展。
2007年4月3日,北京市6條地鐵線路人防工程設防方案的討論會。這次會議在貫徹“以平時交通運營為主,兼顧人防”指導思想的同時,提出了“兼顧人防,建設和諧軌道交通”的新思路。
近年來,北京市地下軌道交通建設發展迅猛,從1965年地鐵1號線動工興建,到1987年建成復興門折返線;從2008年10號線、奧運支線、機場線開通到祖國60華誕前夕投入運營的4號線。未來幾年內,北京將形成三環、四橫、五縱、七放射線網格局。那時,北京市的地鐵人防工程也將發展到新的階段。天津曾經是我國除北京之外唯一擁有地鐵的城市。天津地鐵始建于1970年,于1984年建成,曾為天津公共交通發展和人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進入新世紀后,因為無法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天津老地鐵于2001年10月9日停運并進行改造。
在沿海開放城市,地鐵人防工程建設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圳地鐵可把人防工程連片成網,是城市戰時疏散的大動脈,同時可為數萬人提供掩蔽空間或作為物資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非常顯著。深圳地鐵1號線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通車,具有地鐵兼顧人防較全面、平戰轉換較快的特點。
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在經濟刺激計劃的有力支撐下加大了地鐵建設步伐,同時也加快了城市防護工程的建設,這對提高城市整體防護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探索中不斷完善技術規范
人防工程是個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但在地鐵建設初期,卻并沒有相應的人防工程技術規范。隨著城市地鐵的快速發展,制定一部科學、合理的人防工程技術規范,顯得日益迫切。
2003年底,在總結多年軌道交通工程設防經驗的基礎上,《地鐵兼顧人民防空工程設計標準》通過了國家人防辦組織的技術審查,緩解了當時軌道交通工程設防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狀態。但該規范也存在著標準粗略、專用技術和設備不完備、不成熟等問題。
1998年,國家人民防空辦公室下達了《地下軌道交通工程防護技術研究》項目任務書,總參工程兵第四設計研究院從預研立項到研究鑒定前后歷時10年,在6個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吸收了多年來國內陸鐵設防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系統地解決了軌道交通工程平時交通功能與戰時人防要求之間的突出矛盾。2008年12月,國家人民防空辦公室在北京組織召開了該項目的成果審查會,一致認為:該成果符合軌道交通工程設防要求和發展趨勢,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和重大的軍事經濟效益,研究成果總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09年7月,《軌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設計規范》正式發布實施。
有了技術規范,地鐵人防工程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面對鮮花和榮譽,地下軌道交通人防事業的建設者們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們正大步向前,攀登人防事業新的高峰。